我國古代寫作教育的正統觀念是人本主義、人文主義的,將人格、精神涵養放在首位,追求道德、學問之文,而非單純的辭章之文,或者說是追求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者的統一。只有把握這一理念,才有實踐操作層面的方法可言。
一、仁義之人,其言藹如
立足于人的言語精神涵養,是古代寫作教育價值觀的基本取向。
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被譽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愈,便是重言語精神涵養的杰出代表。后世凡論及寫作,幾乎必稱韓愈,可見其影響之大。韓愈的《答李翊書》,堪稱寫作教育經典之作。這是一封寫給誠心求教如何學習寫作的年輕人李翊的回信,既是對古代“立言者”成才經驗的總結,也是向其傳授自己畢生學習寫作的心得,集中體現了儒家寫作教育文化。讀過這篇短文,即可知道古之“立言者”是如何培養的。
韓愈在文中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1]——想要達到古代“立言”之人的境界,不要希望它能很快實現,不要被眼前的勢利所誘惑。要培養樹木的根系才能結出碩果,給燈加足了油才能放出耀眼的光芒。根長得茂盛,果實才能如期成熟;油加足了,燈光才會明亮。成為仁義之人,文辭便平和親切。
這說的是“立言”之人必備的思想境界:不得急功近利,不為功名利祿,要從培育根本入手。用以“養”根“加”膏的,就是歷代經典作品,以此滋養身心,自能寫出好文章。這是一個長期浸淫、水漲船高的過程。
韓愈在講述自己讀中漸悟、文才成長的經歷后,總結道:“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這“氣盛言宜”說,上承孔子“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2],孟子“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3],曹丕“文以氣為主”[4],下啟朱熹“不必著意學如此文章,但須明理。理精后,文字自典實”[5],“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惟其根本于道,所以發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賢文章,皆從此心寫出,文便是道”[6],曾國藩“不必盡合于理法,但求氣之昌耳”,“行氣為文章第一義”[7]。重徳、重氣、重道、重理的價值觀,構成了傳統寫作教育的基本觀念,并且是一以貫之的主流、主線。
這一注重立言之根本的儒家正統寫作教育價值觀,與科舉制下重文輕人、重技輕道的價值觀,相互沖突,勢不兩立。兩相比較,高下、優劣立判。
在教學實踐層面,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較好地把握了這一價值觀,辯證地揭示了其教學規律與方法:“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于古文,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則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8]他重視“文之精”(精神內涵),也不忽略“文之粗”(表現形式),但其終極目的仍在于把握“文之精”——由“粗”悟“精”,御“精”遺“粗”,就是其可操作的教學方法。
重視人的言語精神、情意的涵養與內化,是古代寫作教育的精髓。這是繼承傳統首先要厘清的,應以此作為寫作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基本內容與方法。
二、札錄之功,必不可少
在上述價值觀指導下,古代應用最普遍的寫作學習方法是“札錄法”,即寫讀書筆記。讀書筆記的好處,就是將領悟“文之精”與“文之粗”融為一體。通過對經典作品的揣摩體悟,札錄評點,修煉言語,涵養心性,超越功利境界;格物致知,厚積薄發,自然便會寫出卓越的詩文。
對這一寫作學法,韓愈亦有所描述。他在《進學解》中說:“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9]這是韓愈對其言語人生的“夫子自道”。“提要鉤玄”,不是為了練筆為文,而是為了悟道、明理。閱讀六藝之文、百家之編,將自己的點滴心得體會一一記錄下來,夜以繼日,經年累月,寫出道德、學問之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中國歷代著名學者都是靠札錄起家的。他們認為寫作無須刻意訓練,宋儒程頤甚至極端地認為:“古之學者,修德而已,有德者言可不學而能,此必然之理也。”[10]因為,要修德,就要不斷地讀書、體察、領悟、札錄,如此,一旦成就了高尚的德行修養,自然有德者必有言,有道者必有文。這樣看來,為寫作而練習寫作,那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因此,古代學者都十分注重讀書筆記,認為這是修德進業、讀書練識的不二法門。清代大學者、史學家章學誠說:“故為今學者計,劄錄之功,必不可少……學問之事,則由功力以至于道之梯航也。文章者,隨時表其學問所見之具也;劄記者,讀書練識,以自進于道之所有事也。”[11](“劄”即“札”)在《家書一》中,他對兒子教誨說:“不論時學古學,有理無理,逐日務要有所筆記……今使日逐以所讀之書與文,作何領會,劄而記之,則不致于漫不經心。且其所記,雖甚平常,畢竟要從義理討論一番,則文字亦必易于長進,何憚而不為乎?劄記之功,日逐可以自省,此心如活水泉源,愈汲愈新。置而不用,則如山徑之茅塞矣。”[12]他將“札錄”的機理與方法,開釋得一清二楚,令人不由得不信從。
養成“札錄”之習慣,寫作可無須教,這是學界的共識。梁啟超說:“讀書莫要于筆記……無筆記則必不經心,不經心則雖讀猶不讀而已。”[13]胡適說:“發表是吸收的利器……手到是心到的法門。”[14]黎錦熙說:“日札優于作文”,“課業、泛覽、生活與論文各不相聯系,惟有日札才可使一元化”[15]。葉圣陶說:“能不能養成寫筆記的習慣呢?……這樣的習慣假如能夠養成,命題作文的方法似乎就可以廢止……”[16]還有什么教學方法,能得到大師們如此廣泛的認同與倡導呢?
寫作教學第一要培養的習慣就是寫讀書筆記。從表層看,讀書筆記是閱讀與寫作的中介,是由讀到寫的橋梁;從深層看,讀書筆記經由文化的浸染、熏陶,涵養有道、有識之人,成就道德、學問文章。
三、初要膽大,終要心小
從寫作教育心理層面揭示寫作教學方法的,南宋謝枋得堪稱祖師爺。
謝枋得將文章區分為“放膽文”“小心文”,該認知從此便成了寫作教學方法的“鐵律”。所謂“放膽文”,指的是率性、個性之文;“小心文”,指的是嚴謹、規范之文。學生學習寫作先讓其受使氣任性之文熏陶,感受作者的真性情,才能無拘無束,縱筆為文。待到學生熱愛寫作時,再引導他們體認文章須精思妙構、小心為文,最終達成寫作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謝枋得編《文章軌范》七卷,選文均為唐宋名家名篇,分兩大類:放膽文(二卷),小心文(五卷)。“放膽文”提示:
凡學文,初要膽大,終要心小,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此集皆粗枝大葉之文,本于禮義,老于世事,合于人情。初學熟之,開廣其胸襟,發舒其志氣,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必能放言高論,筆端不窘束矣。(卷一)
辯難攻擊之文,雖厲聲色,雖露鋒芒,然氣力雄健,光焰長遠,讀之令人意強而神爽。初學熟此,必雄于文,千萬人場屋中,有司亦當刮目。(卷二)[17]
“凡學文,初要膽大,終要心小,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這不是專對“放膽文”而言,也是對寫作教學方法的宏觀規劃,是寫作教學總的規律與原則,是全書總綱。這一總綱言簡意賅,寥寥數語,就將寫作教法全面、深刻地概括出來,涵蓋了寫作學習心理、程序、方法、內容等方面。
卷二從卷一的“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之心理自由,上升到“令人意強而神爽”之精神自信,進一步給習作者率性、縱情為文以激勵,為學好寫作奠定雄健的心理基礎。
在此基礎上再予以規范、升華。“小心文”提示:
議論精明而斷制,文勢圓活而婉曲,有抑揚,有頓挫,有擒縱。場屋程文論,當用此樣文法。先暗記侯王兩集,下筆無滯礙,便當讀此。(卷三)
此集文章占得道理強,以清明正大之心,發英華果銳之氣,筆勢無敵,光焰燭天。學者熟之,作經義,作策,必擅大名于天下。(卷四)
此集皆謹嚴簡潔之文。場屋中日晷有限,巧遲者不如拙速,論策結尾略用此法度,主司亦必以異人待之。(卷五)
此集才學識三高。議論關世教,古之立言不朽者如是夫。葉水心言:文章不足關世教,雖工無益。人能熟此集,學進、識進而才亦進矣。(卷六)
韓文公蘇東坡之文,皆自莊子覺悟,此可與莊子并驅爭先。(卷七)[18]
可以看出,卷三、卷四由粗入細:寫作技法技巧的學習,立意取勢、思想邏輯思路的學習。卷五由繁入簡:文思敏捷、行文簡潔的習染。卷六由俗入雅:“才學識”綜合實力的陶冶。卷七由豪蕩入純粹:由“入格”、“出格”到“創格”,對寫作個性加以體認與彰顯。
從全書看,卷一、卷二是“放”,卷三、卷四、卷五是“收”,卷六、卷七仍是“放”。雖然將卷六、卷七歸入“小心文”,卻突破其約束,或者說是升華了“小心文”。卷六要求“才學識”全面提高,卷七所示韓文、蘇文與莊文,要求張揚個人風格。謝枋得是要讓學子知道,寫作的“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放”,終極目的是要追求“無技巧”“超規范”的道德、學問之文,具有創造性、想象力的個性之文。要是不知“入格”是為了“出格”“創格”,那么教學就是不到位的。顯然,卷六、卷七的“放”,是為了修復、超越科舉寫作的模式化、共性化。
謝枋得可謂在宏觀上給寫作教學“立法”之第一人。從此,寫作教學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吃透其“放—收—放”的精神,才會知道寫作教材序列該怎么編制,教法該怎么調試。
四、學詩讀詩,學文讀文
文字技能學習,古人也重視模仿。如朱熹說:“前輩作文者,古人有名文字皆模擬作一篇,故后有所作時左右逢原。”[19]模擬主要從三方面入手:體式(文體感)、結構(篇章感)、表達(語感)。
先看體式的模仿,即培養文體感。
耳熟能詳的有宋代魏慶之在《詩人玉屑》中所說的“學詩須是熟看古人詩”,清代孫洙在《〈唐詩三百首〉序》中所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薛雪在《一瓢詩話》中所說的“學詩讀詩,學文讀文,此古今一定之法”等。這種立足于文體感培養的相關言論還有很多。如曾國藩說:“爾欲作五古七古,須熟讀五古七古各數十篇。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為詩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20]“高聲朗誦”——昌其氣,“密詠恬吟”——玩其味,這說的就是文體感培養方法。
再看結構的模仿,即培養篇章感。
文章結構的經典圖式是“起、承、轉、合”“鳳頭、豬肚、豹尾”等,幾乎適用于各種文體,學詩學文都要對其有所體悟。如《紅樓夢》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作詩:“……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曾國藩教誨兒子紀澤:“不特寫字宜摹仿古人間架,即作文亦宜摹仿古人間架……即韓、歐、曾、蘇諸巨公之文,亦皆有所摹擬,以成體段。爾以后作文作詩賦,均宜心有摹仿,而后間架可立,其收效較速,其取徑較便。”[21]這些都是教人從“間架”模仿中體會文章形式特點,學會謀篇布局。
在科舉寫作教學中,明、清八股文教學就是基于結構的分解模仿訓練,一般在蒙學階段先學習八股的破題、承題;到了中館,再繼續學習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就學會了全篇八股文寫作;及至大館,則從整體上對八股文寫作進一步訓練。這是一個先分后合、由粗到精的訓練程序。在整個過程中,都離不開對相關范文的研讀、模仿。
再看文字的模仿,即培養語感。
常用方法是“對對子”,古人稱為“屬對”。張志公先生說:“在宋代,屬對已經是同句讀、聲律相提并論的一種基礎課程。它的目的已經不再是專為學作近體詩,而是作為語文基礎訓練的一種手段了。”[22]“屬對是一種實際的語音、語匯和語法訓練,同時包含修辭訓練和邏輯訓練的因素。可以說,是一種綜合的語文基礎訓練。”[23]其具體方法是從一字對、二字對、三字對、四字對發展到多字對,在這個過程中體悟詞類、結構、句式、語法、邏輯、修辭等。歷代優秀詩詞,就是“對對子”模仿的絕好材料。古代蒙學教材大都是韻文,也為學生“對對子”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對于文字表達能力的提高來說,沒有比“對對子”更有效的方法了。
八股文教學可謂以上寫作技能教學之集大成,其可資借鑒之處為:
在蒙學時,除讀書外,或課對偶,由二字而三、四字,五、七字;其學為八股,則先為破題兩句,漸為承題三、四句。課對偶為將來試帖之預備,破題承題則為八股之前奏曲也。年稍長,則入中館,“五經”未畢者,或仍繼續讀經。而對偶詩文則漸進。對偶或為詠物聯,或為撐句,為夾聯……至其學為八股文,則以蒙學時已能破承題,則連續學去。[24]
自然也有反模仿的觀點,主要是從追求寫作的創新、個性而言,但“模仿”無疑是寫作入門的必由之路,應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以上就古代寫作教學思想、方法舉其犖犖大端,如得以揚棄、升華,當今語文之課程、教材、教法均將大為改觀。
參考文獻
[1]韓愈.答李翊書[A].童第德選注.韓愈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27.
[2]論語·憲問[A].宋元人注.四書五經(上)·論語集注[M].北京:中國書店,1985:58.
[3]孟子·公孫丑上[A].宋元人注.四書五經(上)·孟子集注[M].北京:中國書店,1985:110.
[4]曹丕.典論·論文[A].劉錫慶主編.中國寫作理論輯評(古代部分)[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49.
[5][6][19]朱熹.朱子語類(卷一三九),應元書院本.
[7]鐘叔河選編.曾國藩教子書[M].長沙:岳麓書社,1986:71.
[8]姚鼐.古文辭類纂[M].北京:中國書店,1986:26.
[9]韓愈.進學解[A].童第德選注.韓愈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128.
[10]朱子校昌黎先生集傳·新書本傳[A].韓昌黎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1991:536.
[11]章學誠.與林秀才[A].章學誠遺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89.
[12]章學誠.家書一[A].章學誠遺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92.
[13]梁啟超.讀書分月課程[A].梁啟超書話[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84.
[14]胡適.讀書[A].胡適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12.
[15]黎錦熙.各級學校作文教學改革案[J].國文月刊,1947(52).
[16]葉圣陶.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J].中國語文,1978(2).
[17][18]謝枋得.文章軌范[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20][21]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一[M].長沙:岳麓書社,1985:418,468-469.
[22][23]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97,98.
[24]盧湘父.萬木草堂憶舊[A].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66輯651冊)[C].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