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說,入選多個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其中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以下簡稱《教師用書》)關于《我的叔叔于勒》的解讀引用了如下四種觀點:
觀點一
張志公:莫泊桑的作品有的寫小市民、小職員、小商人等等,從他們的日常生活、家庭瑣事、種種遭遇之中,從他們的言談行為、心理變化之中,自然而又深刻地寫出資本主義社會種種黑暗、污濁的陰影;虛偽、貪鄙、欺詐、冷酷、糜爛。有的寫到農民、預付等等,流露出對勞動人民一定程度的同情和贊揚?!段业氖迨逵诶铡肪蛯儆谇耙活愖髌贰1]
觀點二
盧昆:菲利普是個典型的小市民。他虛榮、勢利、自私、貪婪,處處在模仿上層人物,時時想爬上上流社會。[2]
觀點三
臧玉書:菲利普夫婦虛偽、自私、貪婪、冷酷,有著一副可憐又可鄙的拜金相……他們的靈魂已被資本主義社會腐蝕透了。[3]
觀點四
王富仁:經濟的世界,金錢的關系,扭曲了像“我”的父母這樣一些不得不重視金錢的人的精神,使他們淡漠了對人的愛和同情,使他們變得庸俗、狹隘和自私。[4]
以上四種觀點,除王富仁教授外,其余大同小異,均認為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或菲利普夫婦的勢利、自私、貪婪、冷酷。由于《教師用書》所引的觀點75%傾向于此,其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導向是不言而喻的。怎樣看待這四種觀點?
前三種觀點將批判的矛頭直指僅僅是渴望得到自己應有的補償的菲利普夫婦,而忘卻了占用了菲利普夫婦應得的財產并將財產揮霍一空、全然不顧及哥哥一家生活艱難的于勒。評價者似乎為了支撐也許是先入為主的“批判資產階級說”,僅著眼于作品局部的情節——關于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幾次變化。其中“觀點二”甚至指責菲利普夫婦“處處在模仿上層人物,時時想爬上上流社會”,這樣的結論也許是針對作品中提到的菲利普一家到海邊散步、到哲爾賽島旅游的細節,而即便是這個細節也無法支撐這一結論。如果細讀整篇小說,我們會發現這樣的事實——于勒不負責任使哥哥一家在經濟上陷入困頓:他們不僅經濟拮據,而且連累女兒因家境欠佳而解決不了婚姻問題。可即便是這樣,菲利普夫婦除了等待于勒虛幻的諾言兌現外,并沒有起訴弟弟,甚至多年后在游輪上發現弟弟困頓潦倒、根本不可能兌現諾言時,菲利普夫婦除了絕望之外,并沒有同于勒爭執、打斗或將其扭送警察局,而只是無可奈何地為了保住女兒的婚姻而選擇了默默離開。而于勒,雖對人對己缺乏責任心,但本質上不是騙子——他揮霍了本該屬于哥哥的錢,但對這筆“債務”一直是認賬的,他不止一次給哥哥寫信,承諾有朝一日將歸還哥哥的錢。雖到處闖蕩一事無成,變成了一個靠自己艱難的勞作而生存的老水手,手上“滿是皺紋”,“臉老又窮苦”,“滿臉愁容,狼狽不堪”,但他在信中寬慰哥哥:“我身體很好,買賣也好。明天我就動身到南美去作長期旅行,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如果真不給你寫信,你也不必擔心。我發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我希望為期不遠,那時我們就可以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了。”他從此再沒有打擾哥哥的生活——于勒的無奈和尚存的良知令人心酸?!段业氖迨逵诶铡返纳羁桃顺了肌?/p>
莫泊桑是一位有思想且經歷過生活的無奈、對生活有著細致觀察和獨特理解的作家,他的作品沒有曲折復雜的情節和居高臨下的說教,但在看似簡單的故事背后,隱含著發人深省的東西。莫泊桑在《論小說》一文中這樣闡述環境與人的行為的關系:“客觀的作家不啰唆地解釋一個人物的精神狀態,而要尋求這種心理狀態在一定的環境里使得這個人必定完成的行為和舉止。作家在整個作品中使他的人物行動都按照這種方式,以致人物所有的行為和動作都是其內在本性、思想、意志或猶疑的反映。”[5]從上述觀點不難看出莫泊桑本人的文學觀和自然主義之間的深刻聯系。實際上,作為“梅塘集團”的一員,加之師從福樓拜,莫泊桑創作的自然主義傾向不言自明。自然主義強調職業、習俗、居住地點等環境對人的性格有重大影響。在這樣的觀點之下,《我的叔叔于勒》與其說是批判小資產階級的自私、冷酷、虛榮,不如說是客觀地描述了生活的無奈。托爾斯泰在評價莫泊桑小說時指出:“一個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是因為他對事物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的樣子去看,而是按照其本來面目去看?!盵6]莫泊桑筆下的人物,不論是對未來充滿希望的菲利普夫婦,還是指望著回家償還債務之后就能過上幸福生活的于勒,在生活和環境面前,都顯得如此無可奈何和力不從心。菲利普夫婦為了保住女兒的婚約而不與于勒相認、轉身離開,這只是在當時的境況下所能做出的“最優”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講,《我的叔叔于勒》中人物的所作所為,只是生活中必然存在的人生的無奈,不宜上升到社會批評層面的批判。鑒于莫泊桑的創作思想,王富仁教授的觀點很有見地,更接近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獨特的表達。
《教師用書》是否應該出現作者的聲音?答案是肯定的!只有出現作者的聲音,“多元解讀”才不至于滑向“隨意解讀”;只有出現作者的聲音,“多元”才能“有界”;只有“多元有界”,學生才能夠真正學會解讀文本?!督處熡脮逢P于莫泊桑的介紹,僅僅涉及莫泊桑的國籍、生卒年代、成名過程、主要作品名、小說的特點,并這樣評價其作品的特點:“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諷刺和記錄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7]無論是《教師用書》編者對莫泊桑作品的評價,還是引用以上四位學者對《我的叔叔于勒》的評價,都是“他者”的聲音而沒有莫泊桑的聲音。莫泊桑的“失語”對讀者解讀《我的叔叔于勒》無疑是一個重大缺憾,而這必將導致對莫泊桑作品的分析失去客觀性,也不利于學生學會真正客觀、扎實地解讀文學作品。
以上分析提示我們:《教師用書》的編寫應該關注“作者的聲音”,使師生認識到文本的“多元解讀”不等于“隨意解讀”,它是有底線的。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有效地閱讀文本,學生的閱讀素養才有可能提高。
參考文獻
[1][2][3][4][7]課程教材研究所等編著.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九年級·上)[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5,122,125,130,115.
[5]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中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267.
[6]邱運華主編.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