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的“教案導學”,發展到“學案導學”,再發展到“問題導學”,最后實現“自我導學”,這些年來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化體現了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為實現從“預設—講述”到“預設—生成”的飛躍奠定了基礎。
在四種導學模式中,“問題導學”模式是關鍵,本文結合《方山子傳》的教學來談一談這種課堂模式的基本構成和操作流程。
首先是問題的提出。誰來提出問題?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還可以是二者結合。比較三者的實際效果,還是以學生提出問題為主、教師提出問題為輔更好一些。學生想要提出問題,必須深入閱讀才能產生問題。學貴有疑,學貴質疑,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品質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慢慢養成的。也許最初提出的問題比較幼稚,甚至可笑,但它是真實的,應該得到教師的尊重。久而久之,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的提問質量會提高的。這里就形成了“問題導學”模式的第一個構成環節:“深入文本—產生問題”。
翻轉課堂也很重視提問。翻轉課堂的教學形態是:教師創建視頻,學生在家中或課外觀看視頻中教師的講解,回到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和完成作業。這種課堂形式可以強化課堂討論,而我們傳統的課堂教學最薄弱的部分恰恰就在課堂討論上。我們習慣了以講為主,習慣了教師把準備得近乎完美的教案內容直接傳授給學生。這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削弱、抑制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以講為主之所以有廣闊的市場,是因為在一定程度上適合了目前還比較傳統的應試模式。一旦考試模式有大的改革,以講為主的授課方式就岌岌乎殆哉。因此,“深入文本—產生問題”以及翻轉課堂的討論也就成了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學形式,教師應了解并掌握這種形式。
我教學《方山子傳》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讓學生讀課文,至少讀三遍,掃除文字障礙。然后學生提出問題,同組間交流。在交流匯總的過程中,那些看似幼稚可笑的問題在組內就被解決掉了,剩下的應該是“真問題”,由每組推舉代表提出來。這是第二個環節。學生提出了以下五個問題:
1.方山子為什么拋棄了富貴生活到山中隱居?
2.方山子文武雙全,為什么到山中隱居?
3.方山子的“妻子奴婢”為什么會“有自得之意”?
4.方山子衣著服飾“方聳而高”說明了什么?
5.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說明了什么?
以上問題都是學生提出的,應該說,問題的質量不低,都是圍繞方山子這個“傳主”提出的,說明學生產生了想要深入了解方山子其人的欲望。為什么沒有提出字句理解上的問題呢?我分析是因為本文屬于淺顯文言文,學生可以自主解決。再者,對一篇文言文的學習,不一定要求字字句句都解釋一遍,但是學生的問題顯然有所遺漏,比如,沒有就《方山子傳》的寫作特點提出問題,也沒有就“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這個重點句子提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輔助一下。于是我補充提出三個問題:
6.本文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7.“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這句話有何深刻含意?
8.你讀了這篇文章后對方山子其人有何評價?
以上是第三個環節。接下來,進入第四個環節:解決問題。這是“問題導學”模式的主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暴露出來的思維缺陷,要提醒學生意識到這種缺陷,并加以改正。總之,教師要關注學生思維展開的過程。
我先讓學生以組為單位交流討論,各抒己見,然后選出代表發言。學生回答問題時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應該是教師關注的內容,教師可以隨時提醒、糾正。
在回答以上問題時,既要考慮到客觀因素,又要考慮到主觀因素。對依據客觀因素得出的正確答案,可以視為“標準答案”。文本解讀是有規律的,雖然有見仁見智之說,但不等于天馬行空,更不等于信口開河。對于那些基于主觀因素得出的答案,教師要允許其多樣化,不要求有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
第1題是一個可以依據文本客觀因素得出答案的問題。原文中有“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有“用財如糞土”,又有“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得官,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這些文字說明方山子是一個蔑視富貴、超塵拔俗的隱者,也反映出他對當時社會的不滿。
第2題,文本中也有客觀依據,即“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馳騁”和“終不遇”暗示方山子懷才而不遇,報國而無門,所以選擇了隱居。
第7題是對以上兩題的補充。在方山子內心深處,燃燒著一團火。雖然方山子壓抑著自己,但是這團火仍在眉宇間表現出來。這是對傳主精神的刻畫,十分深刻。
以上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導向文本內部,做到答有所據,不離文本,但是這樣做還不夠,沒有觸及作者的心靈。在閱讀中,中學生有文本意識,但往往缺乏作者意識。這就需要教師相機引導了。教師提醒學生:蘇軾為何要為這樣的人立傳呢?除了想要表現傳主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目的呢?聰明的學生立刻就明白了:作者蘇軾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不過教師不要讓聰明的學生一句話就結束思考,而要留給全體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悟出思維上的不周密,進而走向周密。這樣,從文本意識導向作者意識,理解的空間擴大了,思維的品質提高了,從而體現“問題導學”模式中“用問題導”“導思維方法”的本質特點,從而體現臺階狀的課堂流程。如下圖:

“問題導學”模式,目的在于學生的學,在于讓學習發生,在于掌握學習方法和規律,在于提高學習能力,它區別教案導學、學案導學的本質之處是注重生成的過程,問題是生成的,答案也是生成的。
如果說第1、2題都有文本客觀依據的話,那么第3、4、5、7題就沒有明確的文本客觀依據,需要憑借生活的、邏輯的依據來回答。如果學生缺乏這方面的訓練,教師就要加強一下,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再上一個臺階。比如回答7題,必須借助生活積累,借助對人性的理解,借助邏輯判斷。
下面再以第3、4、5題為例,詳細解說。
第3題,換句話問:她們為什么不是愁眉苦臉、牢騷滿腹呢?生活中,丈夫的思想、情感以及價值追求會影響家人,盡管也有朱買臣之妻這樣嫌貧愛富的女人,但也有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夫妻。我們由此推知,方山子的價值觀得到了妻子奴婢的認可,方山子之妻是一位賢德之女,并不像后來民間傳說的河東獅吼那么可怕。中學生雖然沒有類似的生活體驗,但是可以根據一般的生活邏輯進行推測判斷。
第4題,簡單回答就是:方山子衣著服飾體現了方山子特立獨行的性格特點。如果學生能再擴大一點,援引屈原“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的詩句,闡明人的外在服飾與其內在精神是有密切關系的,則說明學生的思維更加縝密而深刻。學生能否憑借已有知識解決當前問題,能否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下學上達、融會貫通,能否讓以前積累起來的知識或經驗發揮作用,直接反映出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下,教師的教學應該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解答第5題,要關注“俯”和“笑”這個精彩的細節描寫:
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矍然”一詞表現了方山子的驚訝,但聽蘇軾講過之后,先“俯”后“笑”。“俯”是在思考,思考世道,思考蘇軾的遭遇,聯想自己的經歷;“笑”是思考之后的結果,他理解蘇軾的遭遇,世道就是這樣,不值得大驚小怪,這樣也好,遠離官場、小人,落得個心靈自由。一“俯”一“笑”勝過千言萬語,表現了方山子大徹大悟,看透人生和社會。他家中“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則從側面折射出方山子邈遠曠達的胸襟,也把作者對陶淵明人格的向往之情含蓄地訴諸筆端。
學生想要回答好這個問題,不僅需要對關鍵字、詞、句應有的敏感,還需要對社會、人生以及人性有所參悟,綜合性比較強,難度比較大,對思維品質的要求也就比較高。以上三個問題呈現出“用問題導”“導思維方法”的臺階狀態課堂流程。如下圖:

第6題屬于文章學的范疇,學生有一定的積累,可以做簡單回答:制造懸念;倒敘手法;結尾含蓄。這是比較表面化的。教師可以將此題放到課下,讓學生到圖書館或上網查閱有關《方山子傳》構思藝術的資料,回到學校再與教師交流;也可以寫成一篇短小的文藝評論,探究本文的構思特點,做一點研究性學習。
蘇軾的這篇文章在構思上頗具特色。第一段用“少時”“稍壯”“晚”三個詞粗線條勾勒了方山子的一生,點明“方山子”是其綽號。這就有了傳奇色彩,制造了懸念。第二段寫岐亭邂逅,點明是“故人”,形成一個波折,富有戲劇性。第三段寫“獨念方山子少時”,采用倒敘手法,地點是岐山,重現方山子當年的俠士風采,與今日方山子形成對照,表達感慨,形成第二個波折。第五段插敘方山子家世,雖然富等公侯,卻獨來山中,推測一定是“有得”。“得”為何者?作者并不明說,而是用問句引發讀者思考,形成第三個波折。結尾一段再次使用問句,把方山子與光、黃間“異人”并提,引人遐想,形成第四個波折。蘇軾寫《方山子傳》,沒有按照一般人物傳記的寫法去表現傳主完整的一生,而是摘取幾個典型片段,集中表現傳主的俠和隱,時間上今昔錯綜,空間上交錯穿插,情節上一波三折。最突出的是作者將自己與傳主糅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破了傳記的一般寫法,形成了一種傳記變體,體現了蘇軾散文的風格特點。
如果學生能夠有這樣的認識和理解,其欣賞水平就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即便達不到,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也能從中領悟欣賞敘事文本的一個方法:看波折。
第8題側重考查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來評判方山子。回答這樣的問題,要從“作者意”跨越到“讀者意”上來,體現讀者的批判性閱讀能力。如下圖:

區分“作者意”和“讀者意”是閱讀理解的重要內容。學生在課堂上閱讀一個文本,首先要理解作者意,完成基礎任務,但是學生在文本面前不是被動的,會有個性化的感受,會有與作者不同的看法和體會。閱讀教學不僅培養學生準確把握作者意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表達讀者意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看,后者更加重要。
評價方山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評價者要對俠士文化和隱士文化有所接觸和研究,能結合方山子所處的時代進行評價,能有縱向的史的觀念;還要對蘇軾寫本文的特殊心境有所了解,具有橫向聯系和比較的觀念。此外,還要從人與社會的關系上有所觀照。
批判性閱讀能力是一種重要的閱讀能力,甚至是一種核心的閱讀能力,它超越文本,超越作者,體現讀者視角。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就是超越傳統的以鑒賞為主的閱讀教學模式。傳統的鑒賞教學固然包含一定的批判性閱讀因素,但其主體還是鑒賞,批判是附庸,是不自覺的。批判性閱讀中的批判則是獨立的,自覺的。要批判文本,就要站在一定的文化高度上。在閱讀能力中,批判性閱讀能力是最高級的。“批判”是指用一種比較成熟的價值觀、文化觀、文章觀、閱讀觀去評判文本的優劣、得失、正誤、是非,進而深入到作者層面去評判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它超越了狹窄的語文學范疇,進入到更加廣闊的社會學、文化學、哲學領域。這樣,“問題導學式”顯示了它的終極關懷,指向了學生的精神文化成長,從“形而下”走向了“形而上”。如下圖:

當然,“問題導學式”教學模式,不可能通過一篇課文就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這是一項長期的教學任務,任重道遠。只要我們具有這樣的教學理念,并努力實踐,一定會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