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擅長邏輯、推理;右腦與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連接。和孩子溝通時,我們可以多用用右腦,給孩子創作故事。因為,孩子可以很快吸收故事。我個人的經驗是,兩歲半的孩子已經能消化、感受那些故事了。
比起邏輯和道理,故事能夠直接進入孩子的心靈。家長可以通過故事的隱喻、比喻和借喻,與孩子的心靈進行創造性的對話。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很快奏效,但是,故事會在孩子的心靈播上一顆小種子,以后能夠開花、結果。
有一位媽媽,她有一個5歲的兒子。有一次,孩子吃蛋糕,蛋糕渣掉了一地。媽媽讓孩子把蛋糕渣撿起來。孩子說:“不!” 這位媽媽講了很多道理,但是統統沒用。突然,媽媽想起了我的書《故事知道怎么辦》,她從廚房拿出掃把和小鏟子,對孩子說:“我聽說,地上的蛋糕渣要被召集去垃圾桶,開一個重要的會議!小鏟子和掃把可以幫助它們去垃圾桶哦!”媽媽的話剛說完,孩子就把小鏟子和掃把接過來,把地上的蛋糕渣全部掃進了垃圾桶。這位媽媽用了一個隱喻:合作。
還有一個非常棒的例子,是一位爸爸給我講的。他的女兒每天早晨都不愿意起床,媽媽每天都會與孩子斗爭半天。結果爸爸用故事的方式,輕松地化解了這個難題。早上,他走進臥室,伸出兩只胳膊說:“我是一棵椰子樹,哪只猴子想爬上來吃椰子呢?”女兒馬上就興奮地從床上爬起來了!
還有一個例子,我想和大家分享。媽媽帶著孩子去公園玩,孩子口渴,想喝可口可樂。媽媽不想讓孩子喝可樂,怎么辦呢?正發愁時,媽媽突然發現草叢中有兩根木棍,長的像長頸鹿媽媽,短的像長頸鹿寶寶。于是故事開始了:“從前,有一個長頸鹿媽媽,帶著寶寶在外面玩,它們特別渴,但河水又離得那么遠。長頸鹿寶寶問:‘媽媽,我們能找到一條河嗎?’長頸鹿媽媽說:‘這是一個非常長的旅途。’然后,長頸鹿媽媽帶著寶寶爬上山,再下山,再爬山……最后終于找到了河水,美滋滋地喝了個夠。”媽媽可以隨便在公園找一個柵欄當成“山”,用藍色的圍巾當河。“當長頸鹿母子歷經艱辛,終于喝到水時,孩子一定會覺得‘喝水’比‘喝可樂’更有趣。”
接下來,我講講怎樣來創作一個故事。創作一個故事,整體的思路是要有開始、中間的故事情節和結尾。開始會發現有一個問題,中間的故事情節發展出一個解決方案,最后問題解決了,障礙克服了。
舉個例子:有一只小兔子想到河的對岸去吃草,中間的過程就有很多可能性。小兔子可能遇見了一只小松鼠,于是它們有了一段有押韻的對話:“小松鼠,小松鼠,你好嗎?我想跨過大河去。小松鼠,小松鼠,你能幫我嗎?”小松鼠可能會說:“對不起,我有事,我需要儲存一些松子過冬。”然后,小兔子去找森林中其他的動物尋求幫助,重復這種對話。重復,能增加故事的張力。但是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重復的次數。如果重復10次以上,那孩子肯定不感興趣了。
故事的最后,可以是烏龜馱著小兔子過河;小青蛙們為小兔子搭了一座橋;猴子爬上樹,壓彎樹枝幫助小兔子到對岸……我要強調一點,如果給小孩講這段故事,一定要是一個開心、圓滿的結局。如果河水非常急,烏龜被水沖跑了,兔子淹死了,這會給孩子造成一個很大的心理空洞。
對于小齡段的孩子來講,有圓滿結局的故事,會給孩子一個希望,這是構成堅強品質的開始。這種暗示非常柔和—小兔子沒有放棄,而是不斷地堅持。
在講座的最后,我給大家兩個建議:一是,家長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行走,故事的點子就會撲面而來;二是建議大家多買一些故事書、民間傳說、童話故事,對故事范圍的擴大幫助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