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十一”長假里,蕭紅成了人們熱談的話題。這個才華橫溢、對苦難和貧困體悟極深的女性在愛情和婚姻上坎坷不斷。明明不顧一切逃婚反對包辦,卻又回頭與未婚夫廝混;總是懷著上一個男人的孩子,跟下一個男人好;一次次被傷害被遺棄,最終身心俱傷,凄慘地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蕭紅對自己一生的評價是:“都因為我是個女人。”有的人批判那個時代那個環境對于女性的禁錮和摧殘;也有人批判封建家庭里冷漠無情的父母,造就了一個“饑渴求愛”的蕭紅。
的確,蕭紅雖出身富家,但因出生時間“不祥”而被父母忽視,被奶奶虐待,只有爺爺給了她些許的溫暖。而父親給她定下的娃娃親,徹底讓蕭紅對家族絕望,從此走上了逃離之路。后面的十幾年,與其說她是在尋找愛人伴侶,不如說在尋找一份無私的、不離不棄的父母之愛。找不到,其實是注定的。
環顧四周,我們身邊有太多這樣“缺愛”的孩子了。長大后他們都會向父母“討賬”:都是你們當初只顧忙工作掙錢,沒時間陪伴關愛我;你們只顧自己的快樂,離婚又再婚,給我一個不完整的家;你們當初說了什么話、做了什么事,深深地傷害了我……總之,凡是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總能歸到父母身上。確實,父母們的自私、忽視、無知會給孩子們帶來種種傷害,特別是在孩子的戀愛婚姻問題上顯現。
曾經我也這樣聲討過我的父母,但是,某一天,我領悟到:自私自愛是人的本性,父母如此,孩子也是如此。當我在譴責父母時,自己未必比他們做得好。想想我們的父母,有幾個是殺人虐子、十惡不赦的?絕大部分只是平凡人,受自我所限,受環境所限,在現實與孩子之間艱難抉擇著,或錯或對都不容易。
而孩子呢,天生以自我為中心,要求父母完全的關注完全的愛,百分百的付出,似乎父母沒有任何理由或借口做不到。可是,父母就是做不到啊!如果這樣的想法,出自十歲八歲的孩子,情有可原,如果二三十歲了還這么想,那就太……是吧?
人的成長需要愛,無可置疑。但是多少愛算夠呢?或者,我們又能給出多少愛呢?如果我們以“缺愛”為借口,怨天怨地怨社會怨父母怨伴侶,就如蕭紅般,即便撞得頭破血流也找不到幸福的出路。
接受現實吧。我們和父母一樣,愛有限、忍耐有限、溫柔有限、堅持有限。有限的人,要求無限的愛,本就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我們還是往前看吧。有限的人也可以彼此相親相愛,靠的是一份理解,一份體諒。愛有益于我們的成長,而成長教會我們的是體諒,只有體諒才能感受幸福,而我們也因著別人的體諒而幸福著。
[—請參閱本期P40
《蕭紅:被愛情救贖,亦被愛情灼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