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駱宏,心理學博士,精神醫學主任醫師。浙江理工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注焦點解決模式10余年。
心理標簽: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如果人們把注意力不聚焦于負面情緒本身,而是去尋找其背后的積極意義,那么,不好的就會變成好的,不快樂也就會變得有意義。
焦點解決模式:
是在積極心理學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種充分尊重個體、相信其自身資源和潛能的心理咨詢技術。它把解決問題的關注點,集中在當事人的正向方面,并尋求最大化地挖掘個體的力量、優勢和能力。
誰都希望事事順心,天天快樂。但是,無論是在外打拼事業和人生,還是經營婚姻和家庭,我們常常會遇到諸多的困難和不順,心情也就會隨之變得不快和郁悶。全身心地疼愛和照顧著的孩子,卻總是不聽話、成績糟糕,你能不上火嗎?戀愛時百依百順的伴侶,結婚后就變了個人似的,你能不難過傷心嗎?父母年紀大了,身體每況愈下,作為子女的我們,要怎么做,才能讓他們舒心快樂?于是我們更加專注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但常常發現,越關注越亂。
心理學專家駱宏卻反其道而行之,建議人們不要再將注意力聚焦于問題本身并因此不快樂,而是后退一步,去發掘問題背后的善意、好的方面,反而能突破烏云,沖上云霄,讓自己和家人更能感受幸福。而這就是他一直在研究的焦點解決模式。
問題的焦點:
不是問題本身,而是背后意義
2014年9月12日下午,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初見駱宏,他就給記者上了一堂“焦點解決模式”的啟蒙課。
“你今天遲到了半小時,我的計劃因此也打亂了。按常理,我應該因為你遲到而不高興甚至責怪你。但其實我不會發牢騷,而是想你為什么會遲到?這其中一定有原因:單位臨時開會、來的路上很堵或者你有更重要的事。這樣一想,我就不會郁悶了。而且我還會想:你事先給我發了要遲到的短信,見到我后馬上問我,是否打亂了我的安排?這樣一來,我就完全釋然了。更進一步,周末你完全可以回家陪孩子而不來采訪我的。也就是說,你遲到這件事的背后,其實是有善意的?!?/p>
“你看,這就是焦點解決模式?!瘪樅杲又f。記者突然釋然、輕松了許多。在中國心理學界,駱宏算得上接觸、推廣 “焦點解決模式”的第一人。正因為此,他被同行戲謔為“焦點解決瘋子”。因為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客戶還是家人,他越來越習慣于運用“焦點解決模式”,尤其是在處理和女兒的親子關系上。
女兒上小學二年級時,參加了一次演講比賽。因為是和另外一個同學PK唯一參加學校比賽的名額,小姑娘準備了很長時間。但最后,她被同學PK掉了。那天放學回到家,女兒向駱宏抱怨:“同學得了22票,我才得了4票!真郁悶!我真的有那么差嗎?”換成其他父母,會如何應對孩子失敗后的沮喪情緒?可能是和女兒一起郁悶、抱怨,或者笑話她竟然只得了4票,再或者說一句:“沒關系,下次再努力!”
總之,都是放大演講輸掉了的各種不好的方面,“得了4票”的成績卻完全被漠視。這樣做,只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令其長時間沉浸在負面情緒里,甚至從此對演講比賽提不起興趣。駱宏怎么做?他說:“放大好的方面,讓不好的變小?!彼麑ε畠赫f:“哇!雖然比賽輸了,但你也得了4票,這說明有4個人認可你。那么,你覺得,這4個人認可你什么呢?”但擴大好的方面并不容易,女兒依然很郁悶:“人家得了22票,我才4票。我有什么值得認可的地方?”
駱宏卻不氣餒,繼續引導女兒,去發現這件看起來很糟的事情背后的正面意義。他問女兒:“爸爸想知道,得了22票的那個同學,有什么是值得你學習的?”女兒的負面情緒被成功轉移。她說:“她挑的故事很好;演講時,她手舞足蹈,大家聽得樂呵呵的;她沒忘詞,時間也掐得很準……”
孩子說出了同學的很多優點。駱宏肯定她的發現,說:“你很棒,從別人那里吸取了很多優點。所以說,這次比賽雖然輸掉了,但你卻有很大收獲。下次再參加比賽時,你一定會表現得很棒!”女兒聽完父親的話后,一掃剛回家時的沮喪,竟然開始興奮地憧憬演講獲勝要如何做,獲獎后如何上臺領獎了。
駱宏說,我們常常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親子關系,在面對孩子這樣那樣的問題時,著急上火,批評先行。其實這樣做,對拉近親子關系以及孩子的成長都于事無補。因為,我們搞錯了真正的 “焦點”。孩子有問題了,我們是應該聚焦問題和問題帶給孩子的負面情緒,還是問題背后隱含的善意和原因?焦點解決模式主張我們聚焦后者。
有位父親向駱宏抱怨,兒子調皮,總惹是生非?!拔医逃査活D后,他好了兩天,又成老樣子了?!边@位父親覺得兒子不可救藥,但又極力想找到救他的妙方。駱宏說,當父親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不聽話的“很多天”上,卻不關注他也“好了兩天”時,孩子怎么能真的變好?這件事情的焦點,是孩子“好了兩天”。所以我們要思考的是,怎么做,才能讓他接下來能“好3天”“好4天”甚至更長時間。
首先,要去關注那兩天他是怎么“好”的?孩子在這兩天里,發生了怎樣的正向改變?那位父親輕松地找出了兒子的好幾個“好”: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業、不玩電腦,幫媽媽做家務……在駱宏建議下,父親當著兒子面說出了他的這些“好”,加以肯定、表揚,引導他接下來如何做會變得更好。這就是“焦點解決模式”,不關注問題本身而是問題背后的意義,而這樣做的結果是,那個男孩接下來“好了3天”“好了一星期”,最后徹底變了個人似的。
有位母親抱怨兒子“大半夜偷偷地玩電腦游戲”,讓駱宏給予批評、懲罰的建議。駱宏說,他沒有任何批評建議,只希望母親能看到兒子“偷偷地”背后,有哪些值得肯定的部分:一、孩子知道玩電腦不對,所以才“偷偷”,這說明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二、“偷偷”說明他尊重權威,否則他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玩;三、很可能他的同學、朋友也在玩這個電腦游戲,他想參與他們的討論,這說明他很在意朋友。
那些“才好了兩天”“偷偷玩電腦”的孩子,他們這么做的背后,有哪些善意、正向的意義?這才是父母最應該關注的焦點。當我們不再將注意力聚焦在“不聽話”,而是在背后的意義上,孩子才可能變好。反之,把問題本身當成焦點,動怒、批評和威脅等方式都于事無補。
“焦點解決模式”是處理親子關系、如何做好父母的法寶,而在處理夫妻關系方面,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焦點解決之道:
不爭對錯,接受差異
駱宏有一次參加一個女性活動,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這個社會越來越寬容,男人出軌的成本和代價越來越低。作為女人,要如何面對男人出軌?
駱宏問:“文章出軌,是對還是錯?”“當然錯了!”“大錯特錯!”答案異口同聲。駱宏說:“文章錯了,毋庸置疑。因為《婚姻法》對此有明確規定?!倍舱驗閷﹀e早已定論,“對錯”便不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但從文章出軌事件中,我們更應該吸取婚姻、家庭和情感的教訓,從而過好當下以及未來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通過一件不好的事情,來描述成功經驗和優勢,從而建構解決之道,這比分析問題本身的對錯是非,要重要得多?!瘪樅暾f,文章在很多影視劇,如《裸婚》《小爸爸》里,都和女主角愛得死去活來。因為是戲,我們覺得OK。但是,我們看不到演員是高危職業的事實,他們腳下踩著的,是一片容易出事的土壤。戲一殺青,主人公就能從這段付出很多感情的戲里完全抽身出來嗎?當他們無法抽身時,身邊有親人、朋友來幫助處理嗎?
當然沒有。等到他出事后,身邊人又會譴責、謾罵和傷心透頂。而無論是演員文章還是普通男人,出軌都絕非突然,也一定有出軌前的蛛絲馬跡。比起在對方出軌后呼天搶地,不如提前看到那片容易出事的“土壤”,在他出事前加以應對和預防。而如果我們沒有事先預防,要么學習馬伊琍,感嘆“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要么不糾結于過去的錯誤,為了做更好的自己,開始另一段人生。
夫妻過日子,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琴瑟和鳴的婚姻,終歸只是絕少部分。駱宏說,他當初和妻子戀愛時,覺得她睿智、大方,而妻子也說他體貼、溫柔,兩個人有說不完的話,看對方什么都好。結婚后,夫妻倆卻漸漸有了分歧?!拔宜X習慣開窗戶,但妻子卻喜歡關著窗戶睡覺。”駱宏說,他覺得睡覺關窗戶的妻子缺乏安全感,有問題;妻子覺得他開著窗戶睡覺“有毛病”。兩人都覺得對方有問題,各不相讓,結果當然會影響夫妻感情。
“我們習慣用‘問題’視角看待事情,非黑即白。但實際上,很多分歧僅僅是 ‘差異’,所以,我們應該改掉‘對錯’思維?!瘪樅暾f,“對錯”思維是要么聽你的,要么聽我的。但在生活中,哪有絕對的對錯之分?用分明的“this”“that”(這樣、那樣)只能解決一個人的情緒,婚姻中,我們應該用“both”(雙贏)的眼光來對待所有事情。
而“焦點解決模式”應用到夫妻關系上,尋求的就是“雙贏”。
駱宏說,后來他突然明白:妻子睡覺時要關窗戶,不是她有問題,而是她和我有差異。或者說,妻子不喜歡開窗睡覺,只是她的生活習慣而絕非“有問題”。所以,他應該尊重而不是指責。再想開窗戶時,他會問妻子:“窗戶可以開一會兒再關嗎?”或者就由她關著好了。當丈夫發生了改變,妻子也跟著改變,比如晚上起來把窗戶打開。不知不覺間,妻子也開始利用焦點解決模式:當你黑,別人也黑;當你積極正面時,對方自然會陽光向上。
當我們不再糾結于誰對誰錯,非黑即白后,才能坐下來,溝通、交流,積極面對并致力于更好的未來,從而提升幸福感。落實到“焦點解決模式”方面,可以分5個步驟來做:
第一,大家的觀點都是對的,沒有必要討論誰對誰錯。第二,尋找并且重構共同的立足點。第三,在耐心傾聽對方指責的基礎上,把彼此的對話翻譯成“懷著良好目的,但不知怎么表達”的陳述。第四,運用提問引導,討論各自可以邁出的一小步。第五,確保各方都是最后贏家,每人都有收獲。
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中,處處都可應用到焦點解決模式。常年跟老人打交道的駱宏說,其實焦點解決模式,也可以為老年人的幸福加分。
正向構建未來:
每天為幸福加分
聚焦事情背后的正向資源,看到隱藏在問題之下的優點,我們才能構建更好的未來。更好的未來是什么?有錢、有大房子,就一定感到幸福嗎?未必。物質條件的改善,能減少我們情緒配比中“不開心”(黑)的部分,卻未必能增加幸福(白)的比例。既然物質不是幸福的必然因素,那么什么是?
駱宏是杭州五云山療養院的院長,多年來與老人朝夕相處的他,一直在用焦點解決模式,去構建老年人的幸福問題。每位老人進療養院,都會先上心理課。這堂課叫做“幸福課”。上課時,駱宏首先會問老人3個問題:第一,您從早上睜眼到現在,認為最滿意的事情有哪些?第二,別人做了什么會讓您滿意?第三,您的五官所感知到的,有哪些是很快樂的事情?
這些問題,很多老人第一次都給不出答案。因為,他們更多看到的,是自己的“不幸”:重病纏身、和子女關系糟糕、老伴兒去世了、想找個伴兒卻各種阻撓……在接下來的日子,駱宏就會提醒老人去發現幸福,與此同時,他也會鼓勵工作人員,去給老人們制造幸福,轉移他們的負面情緒。
駱宏認為:老年人的幸福指數,其實與外在的客觀因素關系不大。一方面,幸福本身就是一個關于主觀感受的名詞,側重點在于老人的內在體驗。如果老人自身感到幸福,那么他們對幸福的體驗次數,就會大大增加。
我們通常認為:老人退休有工資拿、有房子住就是幸福的;腿腳不便時有輪椅坐,聽力消退后有助聽器戴,就是幸福的。駱宏說,這些都不是幸福老人的標簽?!安粦旨膊『退劳觯槐回撁媲榫w纏繞,能以積極、平和的心態,想象和構建更好的未來的老人,才會感到幸福?!瘪樅暾f。
衰老無法抗拒,老人常常抱著“活一天算一天”的態度。但駱宏卻會引導老人通過“焦點解決模式”,樹立生活目標,去抵抗對衰老的恐懼。老人身體機能一天天退化,但思維卻不一定也老化。有的老人,雖然容顏衰老,但因為天天堅持鍛煉,各項身體機能比年輕人還棒。
將“焦點解決模式”,應用到老年心理服務上,就是把“白”擴大,解決掉各種“黑”。 “黑”指消極情緒,“白”指積極情緒,這一“黑”一“白”,其實就是中國人的陰陽平衡。“要把消極的事全都解決掉,即便解決不了,也要擴大積極樂觀的部分。這樣,才能抵制衰老和消極的事物,成功地老去。”駱宏說。
很多子女都向駱宏抱怨,父親在母親去世后,“居然”又找了個老伴兒。有同樣煩惱的記者,也向駱宏尋求這個問題的解決之道。他笑著問:“你覺得,父親找老伴兒這事,有什么可取之處?他這么做的積極意義是什么?”
“我不在他身邊的時候,他生病了有人帶他去醫院,照顧他?!薄案赣H不會做飯,母親不在了,他得找個人給他做飯?!薄罢伊税⒁毯?,父親不會經常要求我回家,這其實在為我減壓”……駱宏繼續問記者,“如果在此之前,你給父親打6分(滿分10分),那么,你現在會打多少分?”
“7分吧,或者是8分……”駱宏笑了,“那接下來,你會怎么做呢?”“明天,哦不,待會兒回家的路上,給父親打個電話。放假時回去看看他,或把他接過來住段時間。”駱宏說,讓對方感到幸福,專注于當下的生活,并積極憧憬未來,這就是“焦點解決”的終極目標。
是的,當我們用正向、積極的態度聚焦問題,把不快樂變得有意義,并馬上行動起來為未來加分時,未來便不再是夢,而是真實可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