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媽媽跳樓了
孟小欣第一次來訪的時候,一臉的不情愿,陪她一起來的是母親董玉娥。在廣東省婦女維權與信息服務站(省站),從事心理咨詢志愿服務已經有四五年、同時又是廣州市聽說吧心理咨詢師的邱伊環,還是第一次遇到孟小欣這樣的來訪者。
董玉娥說,女兒跳樓自殺,幸虧被樓下的一個晾衣棚擋住,她才保住了性命,但摔斷了手,還擦傷了身體;在對孟小欣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醫院診斷孟小欣為重度抑郁,甚至有精神分裂的傾向,建議送往精神病院治療。可女兒身體還有傷,董玉娥覺得不能送,得知維權站有個免費的心理咨詢門診,家境并不富裕的董玉娥就帶著孟小欣來求助了。
交流的過程中,邱伊環得知:自殺前,孟小欣就曾在廣州某醫院的心理科進行過幾次治療;跳樓事件發生后,醫院給她開了抗抑郁的藥物服用。交流的過程中一直都是董玉娥在說,孟小欣卻總是低頭不語。邱伊環見此情景,建議董玉娥先出去休息一下。
董玉娥出去后,在邱伊環的引導下,孟小欣的話匣子才打開。當被問道為什么會跳樓時,孟小欣說,那晚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告訴她:你去死吧,你這種人只會拖累別人。這聲音一直在她耳邊回響,一會兒是母親的,一會兒是閨蜜的(她曾和閨蜜因為經濟問題鬧翻),到最后她徹底崩潰了。雖然她不停地跟自己說:我不能跳,不能跳,但雙腿還是不聽使喚,爬到窗戶上,從三樓跳了下去……邱伊環知道,孟小欣出現了幻聽,是重度抑郁的表現。
不只看到痛苦
孟小欣說,母親很愛罵人,在她很小的時候,就經常罵她和哥哥,這讓她對母親和家都產生了厭倦。讀初二的時候,她跟一個大她好幾歲的男孩談起了戀愛,但幾年后,兩個人分了手。
十八九歲的時候,孟小欣去了上海,在那里認識了有婦之夫董俊,然后有了兒子冬冬。剛得知孟小欣懷孕時,董俊說什么都不讓她把孩子生下來,但孟小欣卻堅持要生,她說自己一直都很孤單,想有個孩子陪自己。冬冬出生后,董俊只在經濟上支持了孟小欣一年,便離開了母子倆,說是要回歸家庭。
董俊走的那天,孟小欣抱著只有一歲的冬冬心涼到了極點,她覺得這世界是無情的,那些離她最近的人,給她的都是傷害。董俊走后,孟小欣把冬冬帶回廣州放在父母那兒撫養,然后她又回到上海打工。
一晃7年過去了。7年中,孟小欣頻繁地更換男友,因為每一段感情都不長久,分開后,她害怕孤單,又會繼續尋找下一段感情。
有一天,母親給孟小欣打來電話,說冬冬要上小學了,希望她能回到冬冬身邊,好親自教育孩子。正好那段時間,孟小欣在上海的工作狀況并不好,便回到了廣州。
最初,孟小欣在父母家住了一段時間,發現彼此的關系仍像以前一樣不融洽,就搬了出來。搬出來之后,孟小欣又開始在外面尋找男友同居,而且又有了兩次分手的痛苦經歷,對她的刺激很大。
自殺前,孟小欣正交往的男友是出租車司機,對方大孟小欣將近10歲,離異。那天晚上,男友跟朋友喝酒,很晚都沒有回來,一個人在出租屋的孟小欣出現了幻聽,便從樓上跳了下去。
邱伊環一邊聽著孟小欣的講述,一邊在心里慢慢捋出脈絡:
這些年,孟小欣的關注點都在男性身上。她從小缺乏母愛,同時又缺父愛,父親雖然不像母親那樣嘮叨她罵她,卻一直都很少跟她溝通互動,所以在孟小欣的生活里,父親其實一直“缺席”。
父親的缺席導致孟小欣缺少父愛,同時又不懂得如何與男性相處,這也是孟小欣為什么在后來的親密關系中,總會找比自己年齡大很多的男性,并且感情總失敗的原因。而且每一段感情結束之后,孟小欣都會迅速去尋找另一段感情,因為她覺得自己沒有男朋友就活不下去。
邱伊環耐心幫孟小欣分析著,讓她在看到痛苦的同時,也能看到問題所在。孟小欣聽著聽著,掉了眼淚,這么多年,沒有一個人像邱伊環這樣,跟她說過這些溫暖又中肯的話。
在交談中,邱伊環還得知一件事情,那就是孟小欣的兒子冬冬,被幾次發現偷偷收藏媽媽的內衣。邱伊環聽完,判斷冬冬收藏媽媽內衣一定有深層次的原因。
孩子偷藏媽媽內衣的背后
兩天后,孟小欣、董玉娥和冬冬一起來到維權站。
邱伊環通過觀察發現,冬冬雖然好動,但情緒比較穩定,而且在感覺上更愿意跟媽媽親近。邱伊環初步分析,冬冬偷藏媽媽內衣的原因是:內心缺乏愛和安全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母愛。這么多年,孟小欣的關注點幾乎都在戀愛對象身上,以至于冬冬在廣州生活的這幾年,她很少回來探望;并且回到廣州之后,她也很少陪伴冬冬,而是在外跟男友同居。
那天,邱伊環跟孟小欣和董玉娥商量,大家一起努力幫冬冬改掉搜集媽媽內衣的習慣,同時為他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孟小欣和董玉娥點頭表示同意。
冬冬第二次是跟外婆來的。那天,邱伊環讓冬冬用6個大小不同的套娃代表家人進行排列,發現冬冬內心非常渴望得到父愛和母愛,而且非常反感外婆的嘮叨。邱伊環跟他聊了聊學習上的事,冬冬說,他學習并不吃力,作業可以很輕松地完成,但外婆總是嘮叨,說他愛瘋玩。邱伊環想起董玉娥曾向她反映,說冬冬總愛在外面玩,不愛待在家里,待在家里就看電視,這其實正說明:冬冬覺得家里缺愛,而外婆又愛嘮叨,所以他不愿意待在家里。
第三次咨詢中,邱伊環讓冬冬通過畫人、樹、房來了解他的內心。冬冬畫里的所有人都沒有五官,而且距離分散,這說明在冬冬在家里很少能感受到親人之間的親密和溫暖;畫里有白云、太陽,太陽是溫暖的象征,而白云則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象征,這說明,冬冬內心比較渴望溫暖和自由。結合冬冬所畫的畫,以及他的描述,邱伊環發現:冬冬比較敏感,喜歡幻想,缺乏自信和歸屬感;他在不停地尋找溫暖,卻總得不到。
邱伊環還得知,孟小欣和董玉娥經常在冬冬面前說他親生父親的不好,加上上幼兒園的時候,小朋友欺負冬冬時曾說他“沒有爸爸”,所以“爸爸”帶給冬冬的始終是自卑。邱伊環跟孟小欣和董玉娥建議,盡快停止對冬冬親生父親的負面評價,要多說一些對方的好。對于爸爸為什么不在身邊、又不打電話這樣的疑惑,孟小欣和董玉娥可以告訴冬冬:爸爸在上海工作,因為工作需要保密,現在不方便聯系。可以等冬冬長大一點,再慢慢告訴他真相。
第四次咨詢,還是讓冬冬畫人、樹、房。這一次,冬冬畫的所有人雖然還是沒有五官,但已經能夠在一起開心地玩了,而且房子也有了窗戶。房子反映的是我們的內心,沒有窗戶的房子是封閉的、不愿意跟外界交往的。但這一次,冬冬畫的房子上有了窗戶,說明他正在慢慢打開自己。邱伊環鼓勵冬冬,要敢于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及時告訴媽媽,分享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冬冬點頭表示愿意試試。
母子一起成長
在對冬冬進行咨詢的過程中,孟小欣的咨詢也在同時進行。除了分析孟小欣自身的問題,邱伊環還經常跟她探討如何陪伴孩子、孩子在每個階段的心理是什么樣的、青春期的孩子又是什么樣的……通過探討,孟小欣不僅明白了自己成長中遇到的問題,也更懂得了正在成長中的冬冬、懂得要更多地陪伴他。
在將近5個月的時間里,邱伊環進行多次回訪。第一次回訪時得知,孟小欣那段時間天天送冬冬上學,每天下班很早,回來都陪冬冬寫作業或者出去玩。孩子的功課成績都在90分以上,多次受到老師表揚。第二次回訪時得知,孟小欣每天監督他寫完寒假作業后,帶他一起出去玩;如果冬冬表現好,會獎勵一件他喜歡的物品。這期間,沒有再發現冬冬有偷藏媽媽內衣的事情了,而且性格也開朗了許多。
“孟小欣對男性的依賴,是她心理發育停滯的表現,她還停滯在小時候,她對爸爸有期待、對媽媽有內心的糾纏。在配合解決冬冬問題的同時,孟小欣也成長了,這對她非常有益,因為她在慢慢擔起做母親的責任之后,自身的很多問題也在慢慢改善。”邱伊環對于孟小欣母子的改變感到很欣慰,也相信他們的未來會越來越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