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語文教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僅從學科意義而言,我國語文教育已走過百余年,期間經歷了幾次重大改革。尤其是進入21世紀,語文教育與國際接軌,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教育理念上,具有時代感,強調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符合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在教育目標上,強調了在知識教學中提升能力,在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中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教學發生了較大改變。教師在關注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能力提升,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成長;在教育方式上,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學習,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情感世界與審美世界的過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我規劃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公民意識以及終身學習的愿望逐步得到提升,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教材編寫上,實行多樣化的方針,內容由過去的側重“雙基”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形式上豐富多樣,體例上靈活多變。國家、地區、學校三級教材體系的形成,為多樣化的教材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評價方式上,強調多元化評價、發展性評價,突出整體性和綜合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不同興趣和特長,鼓勵學生的自主選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世紀的語文教育改革,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比如,語文教育的性質與任務不夠明確,教育目標與內容不夠具體,中小學各學段之間和教育諸環節之間未能銜接,考試評價制度與教育內容未能匹配等。為進一步適應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全面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化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提升語文教育當有的育人功能,勢在必行。本課題對中小學語文教育進行整體設計,統籌規劃,科學論證,以形成符合人的成長規律、語言學習規律和語文學科教育教學規律的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方案。
一、課題的研究思路
本課題站在國家與民族的高度審視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將語文教育與人的成長、語文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以及語文教育與國民素質提升之間的關系加以深度研究,使之明確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重大意義。通過全面、系統、深入地分析我國語文教育的現狀,科學設計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整體方案。研究中,將現狀分析、對策探討和研究依據納入傳統與現代、國內與國外、理論與實踐的語境里加以充分論證。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一是從“語文”源頭切入;二是從我國語文教育史上找依據;三是從語文教育現狀找問題;四是從我國國情出發;五是從語文教育整體設計著手。
二、課題的研究基礎
本課題建立在大量的文獻研究與實證研究基礎之上。一是借鑒哲學、教育學、文學、語言學、文字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理論,為語文教育研究奠定扎實的基礎;二是對新課改以來語文教育文獻的系統研究;三是對全國多個省市中小學語文教育現狀的抽樣調查;四是對華文圈漢語文教育的系統考察;五是對中外母語教育的比較研究。
三、課題的研究目標
一是通過系統研究,以期達成理論上能闡釋、歷史上能延續、邏輯上能貫通、實踐上可操作的中小學語文教育整體改革方案;二是縱向上,形成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相互銜接的有機整體;三是橫向上,使課程、教材、教學、評價、考試之間相互貫通;四是機制上,使決策者、研究者、管理者、實踐者對語文教育的基本理念達成共識;五是實踐上,能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及其運用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框架

課題的總體框架設計,以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為主線,以語文教育觀為統帥,以我國語文教育歷史經驗為前提,以語文教育的整體設計為核心,以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素養及其運用能力為目的,以提升國民素質為根本。通過全面、系統、深入地研究,以期形成整體的語文教育改革框架,用來指導語文教育實踐中的語文教材編寫、語文教師的教學和語文評價與考試的實施,最終使理論層面與實踐環節之間構成有機統一的整體。
總體框架由上位與下位兩大部分構成。上位主要包括語文教育觀、我國語文教育的歷史經驗和語文教育的整體設計,這部分意在探討語文教育的基本理論。下位主要包括語文教材、語文教師、語文教學和語文教育評價與考試,這部分意在研究語文教育實踐活動中的諸環節。在總體框架中,整體設計具有承上啟下的功能。整體設計的指導思想來源于正確的語文教育觀和歷史經驗,同時它又是語文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依據,語文教材編寫、語文教師的教學活動以及語文評價與考試的開展都須依據整體設計的理念與原則。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研究內容十分豐富,短時期內很難做系統研究。鑒于此,本課題通過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現狀的深入分析,找出目前中小學語文教育亟待解決的幾個主要問題,并對此進行深入研究,為教育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照。主要研究內容有:語文教育觀,重點研究語文教育觀的演變;語文教育的目標與任務;語文教育的主要內容;語文教育的基本特點。語文教育的歷史經驗,主要研究古代語文教育的理念;古代語文教學;古代語文教育的師資要求;近現代語文教育的目標與內容;近現代語文教材的編寫;近現代的語文教學和評價。語文教育整體設計,主要研究語文教育各學段如何銜接以及每一個學段應達至的目標;課程、教材、教學、評價與考試之間如何貫通。語文教材,主要研究語文教材的內容;語文教材的選文標準;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系;語文教材的審查與發行。語文教師,主要研究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與學科能力;語文教師職前培養的課程設置與職后培訓的課程結構。語文教學,主要研究語文教學的目標與內容;語文教學方式與方法、課堂教學設計。語文教育評價與考試,主要研究語文教育評價與考試的方式與方法;學業評價;高考語文命題。
六、課題研究的重點與難點
自語文學科分化以來,幾次重大改革留下的問題,也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與難點。一是如何確定語文教育的內容,使其與中小學語文教育目標保持一致;二是如何使語文教育各學段與諸環節之間形成有機銜接的整體;三是如何選擇教材內容,使其形成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語文能力訓練系統;四是師范院校如何培養和培訓語文教師,使語文教師培養與培訓形成科學的整體;五是如何將語文課堂教學擴展到課外,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六是語文教育評價與考試如何改革,才能使評價與考試在語文教育實踐中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
七、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課題除了運用常見的文獻研究與調查研究方法外,還采用了歷史研究與現實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既從歷史的視角對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歷程進行考察,又從現實角度對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進行多維度考證,使歷史研究與現實研究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語文教育集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和思想教育于一體,是一種綜合性的人文教育。本課題采用跨學科研究方法,注重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整體性和復雜性,在研究上自覺地運用哲學、文學、語言學、文字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視野上立足于理論研究前沿,注重吸收前人優秀的研究成果。此外,在研究過程中,還運用縱向分析與橫向比較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縱向看,每一次語文教育改革都與經濟、政治、文化的變革緊密相連,這使得語文教育改革有其特有的規律性,可為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研究提供依據;從橫向看,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母語教育,雖說母語教育方法不盡相同,但卻可從不同的側面為漢語文教育改革提供借鑒。
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因此,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是進行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前提。語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及其運用能力。語文教育作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要求語文教育的目標和內容都必須立足于語言文字運用,把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及其運用能力作為語文教育活動的核心指向和基本立足點。倡導以聽、說、讀、寫為基本點的語文教育觀,強調實實在在教語文,扎扎實實用語文。明確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是語文教育的主要內容,只有明確“為什么教”“教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探討“如何教”。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點課題“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研究”(立項號AHA120009)的前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