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是課堂教學中對話策略的組成部分。在動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答問、討論等學習活動的情況,對學生思維行為做即時的疏導、點撥,而追問無疑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教學指導。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具體談四點追問策略。
一、逆向思維,有效追問
有些文章的講習,不見得按照文章的正常邏輯思維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若從相反的地方入手,以一個“逆向思維”的問題為切入點,追問幾個問題,反而能收到很好的課堂效果。
比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可以設置如下幾個問題。
問題:秦晉聯盟討伐鄭國,燭之武為什么不勸說晉國?
以下是引導追問的幾個設計:
追問1:這場戰爭的發起者是誰?
明確:公元前637年,重耳逃亡路過鄭國,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予禮遇接待。公元前632年,在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公元前630年晉文公聯合秦穆公,發動了這次戰爭。
追問2:發動戰爭的真正原因是“無禮于晉,且貳于楚”嗎?
明確:晉國發動戰爭真正的目的是為了爭奪霸權,“無禮于晉,且貳于楚”只是一個幌子而已。
追問3:秦國為什么加入伐鄭的聯盟?
明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需要向外擴張。
追問4:從地理位置上來說,秦國、晉國與鄭國相距遠近如何?
明確:從春秋戰國地圖上可以看到,秦國與鄭國的距離要比晉國與鄭國的距離遠,說明討伐鄭國,晉國的利益更多于秦國。
追問5:這一點和燭之武在文中的哪一點相符?
明確:“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追問6:從秦晉交往的歷史上看,燭之武提到的是哪些事情?
明確: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惠公回國,晉惠公許諾焦、瑕兩座城池,但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筑城防御。
追問7:燭之武瓦解秦晉聯盟,在時間上主要從哪個方面說的?
明確:從當前看,伐鄭不利于秦而有利于晉(太遠了),留鄭反而有利于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從以前看,晉國不守信諾,不值得聯盟;從以后看,晉國貪得無厭,向東伐鄭之后,會向西伐秦。
追問8:綜上所述,你認為燭之武之所以要勸說秦國,并且能勸退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秦晉聯盟個體利益薄厚不一,秦薄晉厚;秦晉之間的外交有裂痕,晉對秦不守信諾;強盛起來的晉國有可能討伐秦國(公元前628年,秦晉崤山之戰,晉襄公身著喪服督戰,全殲秦軍,俘孟明視等三將,這一場戰爭驗證了燭之武的預見)。
至此,燭之武退秦師的客觀原因就非常清楚了,當然還得靠燭之武高超的外交策略與辭令。學生在教師的追問下,明確了這篇故事的前因后果,拓展了文章之前之后的內容,鍛煉了思維能力。
二、緊扣中心,有效追問
在教師進行教學追問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文章題目或者內容來吸引學生,從而調動課堂氛圍,也就是說充分利用課文中的“中心字”或者“中心句”。
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的教學,可以緊扣題目追問。
追問1:題目中涉及的人物是誰?
追問2:各自的行為是什么?
追問3:行為的因果關系是什么?
追問4:由此可以得出文章由幾個部分構成?
追問5:第一層次列舉的實例是什么?
追問6:第二層次說的事情是什么?
追問7:由此可以看出第一部分“鄒忌諷齊王”分為兩個層次,運用了什么論證手法?
追問8:從鄒忌勸諷的手法上學習怎樣的說話藝術?
追問9:第二部分是說“齊王納諫”,分為納諫過程、結果去談,重點在說什么?
這些問題從題目入手,由淺入深,由內容到手法,如果教師能恰當地引導學生,學生思考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也就是熟悉文本內容、發散思維的過程。
三、關注細節,有效追問
對于有的文本,師生往往比較重視主要角色,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一些細微之處,而把握好這些細微之處,由此生發出一些問題,讓學生一一解答,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佚之狐容易被忽略,文中用他的一句話(只有14個字)寫出了佚之狐的精神風貌,即“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問題:這14個字表現了佚之狐怎樣的形象?
追問1:這句話表現出來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國危矣”,佚之狐對鄭國的處境非常清楚,強敵壓境,國家危在旦夕;“若使燭之武見秦君”,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前去赴敵營,并且指定讓他去秦營;“師必退”,佚之狐料定在燭之武的勸說下,秦國的軍隊自然會退去,當然秦晉聯盟必然瓦解。
追問2:燭之武在鄭國的待遇如何?
明確:燭之武壯年時沒有得到重用,如今年歲已高,在鄭國只做個“囿正”。
追問3:鄭伯既然輕視燭之武,之前沒有給他一個顯要的職位,如今大敵當前,事關國家存亡,反而聽從佚之狐的推薦,同意燭之武只身赴敵,這反映了什么?
明確:既反映出鄭伯知錯就改,勇于反省自己,同時不失國君身份,告誡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更體現出佚之狐在鄭伯面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追問4:佚之狐推薦燭之武的依據大概有哪些?
明確:燭之武對目前局勢也是非常清楚的。燭之武對秦晉聯盟的弱點也是清楚的。燭之武長年屈才,如今定然要展現才華,“一鳴驚人”。
追問5:佚之狐為什么自己不去秦營?
明確:國難當頭,自己留下來輔佐鄭伯。為燭之武施展雄才大略提供一次機會。對當前的局勢、燭之武的才華非常清楚,但不知道燭之武退秦的具體說法。
追問6:綜述起來,佚之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
明確:佚之狐地位顯要,對自身閱歷很自信(相信自身對燭之武的判斷),知人善任,勇于正視自身才智(自認為可能不如燭之武)。他是個胸襟坦蕩,足以名留青史的英雄人物。
追問7:有人說這句話對佚之狐、燭之武來說是相互襯托,你的理解是什么?
明確:燭之武“夜縋出城”之后,從秦國利益出發來幫秦王分析利害得失,用可見的未來景況說服了貪婪的秦王,使其主動撤出了戰場。這種不費一兵一卒,以寸舌退數萬雄師的功勞,如果不是佚之狐老先生充滿自信的舉薦,又怎么能如此輕而易舉地獲得?如果說常規解讀中,人們所認為的寫佚之狐的舉薦目的是為了襯托出燭之武的才干完全正確的話,那么,寫燭之武的成功,又何嘗不是在烘托佚之狐的識人才干呢?
通過以上7次追問,可以充實文章內容,拓展文章內涵,提升課堂的深度與廣度。
四、分析情感,有效追問
一些教師認為提問只涉及課文內容,課文的思想感情需要學生自己去感悟和體會。但學生的生活閱歷是有限的,一些情感豐富或者寓意深刻的課文學生是無法身臨其境地去體會和感悟的,這時就需要追問。
例如,《我與地壇》一文,寫作背景是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受到雙腿殘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沉重打擊,在沒有學業、工作和愛情,完全喪失了信心與斗志的情況下走進地壇。這種絕望而又空洞的情感狀態不是任何人都能設身處地體會得到的。地壇的生物給了史鐵生一種生命的啟示,母親的理解給了史鐵生無微不至的關懷,使得史鐵生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教師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到學生相對來說較為單純的思想情感和作者深沉厚重的文字性格之間的隔閡,進而找出最佳的切入點進行問題引領。教師可以從景物描寫與人之間的關系入手分析作者的情感,做如下追問。
追問1:地壇有什么特點?(選出幾個詞語即可)
明確:廢棄、荒蕪、冷落等。
追問2:第1段與第5段提到的地壇與“我”的情況有什么聯系?
明確:地壇“多年荒蕪,遭人廢棄”,而“我”高位截癱,被社會拋棄,所以有同病相憐的感覺。
追問3:第一部分的三處寫景與作者的心境有什么聯系?
明確:這些景物的格調與作者對生命的思索過程是一致的,作者作為一個殘疾人,面對紛繁多變的世界,他無意于那些熙熙攘攘、令人眼花繚亂的大起大落的景物,他關心的是同樣處于卑賤、低微卻頑強生存在這個大千世界中的小生物:這些生物生命短暫,朝夕之間或是春秋一載,便是生死榮枯的一生,但它們還是忙忙碌碌地生活著,片刻不息。
追問4:第一部分作者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明確:孤獨落寞而不悲傷,身體殘疾而精神不頹廢。
追問5:第二部分哪幾小節是對母親的描寫?
明確:第2、3、9節。
追問6:作者通過哪些場景去描寫自己的母親?反映了母親怎樣的心境?
明確:送“我”——理解(行為描寫),憂“我”——堅忍(心理描寫),找“我”——焦急、關愛(側面描寫)。
通過這些追問,學生可以逐漸了解到,地壇是作者思考的地方,這里的生物給了作者無盡的啟迪,使他對生命有了獨特的認識;地壇處處留下了母親的腳印,留下了母親的牽掛與關愛。母親與地壇已經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也早與“我”融為一體。這樣的思考結果,基本上達到了以“情”施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