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雅典的泰門》介紹
《雅典的泰門》是莎士比亞悲劇作品創作的尾聲,也是聯系莎士比亞這一生文學創作的一部作品,莎士比亞對生命做了最后的解釋,我們雖然在這部作品中找不到命運的答案,但是我們可以將這部作品看成是莎士比亞對命運的總結,對人文思想興盛和衰落的展示,對人們面對死亡時的悲傷和絕望進行的表達。在這部悲劇作品中,泰門的死也意味著莎士比亞人生中悲喜、自信和希望的結束,同時也對人類的自救性進行否定。
莎士比亞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悲壯、傳奇、浪漫等精神都是作者內心的精神追求和變化,雖然在《雅典的泰門》這部悲劇作品中沒有復雜、曲折的故事情節,就連人物形象都是沒有深度地刻畫,但是莎士比亞在這部作品中展現的悲劇情感卻沒有一絲的減少,進而也使得這部悲劇作品在文學領域有重要的意義。《雅典的泰門》是莎士比亞在戲劇上的探索,反映了莎士比亞在人文精神上的衰落。
文藝復興運動的形成是有理想、有志向的理想主義者的一個運動,他們希望通過文化復興將沉睡的人們喚醒。掌握一切文明、繁榮的圣地雅典是可以將人的心靈凈化的一個地方,這個地方讓很多文人志士向往。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歐洲進行了一場資本主義活動,在這場資本主義活動中,宗教、政治體制等都不能獨立存在,在《雅典的泰門》一開篇,莎士比亞就將這種現狀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在文明、擁有人文思想的歐洲,政治體制和宗教進行著斗爭,對人文思想進行抵制,進而將社會轉變成一個混亂的漩渦,雅典這個文明的圣地不再擁有以往的光輝。莎士比亞希望將雅典的精神文明、人文思想恢復,恢復到原來那個圣潔、文明時期的狀態。在資本主義地位不斷上升的社會中,人文思想發揮著啟蒙的作用,莎士比亞面對此時的雅典發出哀嘆,黑暗籠罩在雅典的上空,金錢驅動著人的心靈,以往的雅典不復存在。然而多年文明的圣地,在多個世紀的沉靜中,讓莎士比亞看到了新的力量,讓他重現將神圣和美好給予雅典。
在《雅典的泰門》中,泰門是一個顯赫優雅的貴族,有著無盡的財富,同時也是一位慷慨之士。莎士比亞對泰門的慷慨、大方、友情等的塑造使得泰門和當時社會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與現實生活中的唯利是圖、金錢萬能等格格不入,也就形成了泰門人生的悲劇。慷慨仗義、友善大方讓泰門無憂地生活著,然而在泰門將自己的財產仗義散盡時,昔日里愿意為其效勞、為其服務、攀附他的人沒有一個愿意和他成為患難之友,有的反而在他處在困境中時向他討債,莎士比亞讓我們看到一個世態炎涼、沒有感情的社會。
莎士比亞通過描寫泰門的慷慨,體現了對人們的厭惡,將泰門和世界之間的距離拉開。生活中莎士比亞的悲劇情感、悲劇思想超越宗教信仰,但是莎士比亞在《雅典的泰門》中卻運用了很厚重的宗教信仰,這非常值得人們思考和探究。
二、在《雅典的泰門》中展現的宗教信仰
在《雅典的泰門》中,泰門的追求可以使用宗教信仰等進行闡述。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所有的戲劇都帶有一定的宗教思想,這些戲劇作品可以說是宗教信仰的劇作家為宗教信徒寫的,《雅典的泰門》是一部宗教思想戲劇,在這部戲劇中,莎士比亞并沒有單純地將宗教推向敏感的地位,還將宗教信仰進行了超越。
在文藝復興時期,社會中的宗教思想對人們的思想和信仰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所以在《雅典的泰門》中展現了很強烈的宗教色彩不足為奇。在當時,基督教是影響最大的宗教,人人信仰基督教,在基督教的理論中,當人們認識到真、善、美、公平、愛等思想概念時,這些就會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愛人如己的思想成為基督教的定律,泰門就是一位愛人如己的宗教信徒,泰門對雅典人寬容、大方、慷慨,他認為上帝要求一切平等,單純地奉行著上帝思想。泰門認為這種一視同仁思想和基督教的平等、善、愛形成了一定的契合,因此泰門希望這種理想在雅典這個文明的圣地傳播,但是泰門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眼睛被遮住了,他只看到了好的一面,沒有看到社會黑暗的一面,當他家道中落、財盡枯竭的時候,他才意識到世間的黑暗、無情。
上帝賜予的禮物在《雅典的泰門》的宗教信仰中形成一種隱含的力量,因為泰門自身的局限性和對社會的不全面認識,讓他成為不了救世主,只能成為社會的犧牲者。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展現的不是宗教信仰、宗教信徒,而是將這些信仰、信徒背后隱藏的力量進行揭示。我們可以將泰門對上帝思想的認識、對基督教理念的追求看成是他對宗教的狂熱,對渴望無限的追求,泰門的宗教狂熱展現在對哲學、精神上的探索和追求方面。在戲劇中,為了使宗教不發生偏離,使這部作品的思想和其他話語之間形成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關系,莎士比亞對《雅典的泰門》中泰門的宗教狂熱進行了形象、準確地探究。莎士比亞對泰門這個人物進行塑造,讓他為了別人實現自己的宗教任務。這樣可以讓不是宗教信仰的人們閱讀時,將泰門和上帝賦予的責任進行聯系,通過泰門這一形象,我們看到他想要超越宗教信仰,向完美的一面發展,也讓我們看到莎士比亞對上帝思想的領略。
莎士比亞在《雅典的泰門》中展現的宗教信仰對后來一些思想家的追求方向進行了暗示,正是由于宗教信仰。在這部作品中將泰門這個鮮活、具體的人物轉變成設定的角色,成為莎士比亞筆下的悲劇人物,成為基督教思想的犧牲者。在宗教信仰的設定下,泰門沒有朋友,沒有希望,沒有依靠,不管他怎樣努力向上帝的思想靠近,最終也只能在宗教信仰的限制中無法從社會生活中走出。泰門一直追求自我超越,向完美靠近,但是在世俗復雜的社會中他一直走不出宗教思想的禁錮,在宗教教義中無法自拔,形成悲劇的人生。
三、《雅典的泰門》中的教義
陷阱和宗教神性的消失
“人類只有對上帝進行信奉,才可以從上帝那里得到救贖,上帝用自己的性命拯救人類的靈魂。”這是基督教的信仰,正是這樣的信仰成就了成千上萬的基督教徒,讓他們履行基督教的教義,模仿基督來拯救人類的靈魂。正是基督教的教義影響了泰門,泰門的慷慨、博愛、思想、靈魂受著上帝思想的影響,使他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人世間的感情進行完美的變換,樂善好施的思想在泰門的腦海中不能散去,他時刻對雅典的人們進行慷慨救助。泰門將自己的財產無意識中分散給雅典的人們,在得知自己的財產已經沒有了的時候,他沒有吃驚,而是高興,因為他對社會還抱有希望,他認為人們是善良的,他們的財產是從自己那里得到的,自己也可以使用,然而泰門贈予別人的是財富,收到的卻是無情、冷血、冷漠。正是因為基督教的信仰對泰門產生的影響,使他慷慨施救,無限量地幫助別人。正是基督教的蠱惑,讓泰門對社會一直抱有美好的期望,他認為人與人之間是一種友好的關系,直到最后家財散盡時,才知道世間的冷暖、真情。
《雅典的泰門》中展現的宗教信仰和泰門對這種宗教信仰的狂熱只是精神上進行的追求,泰門和《圣經》里的亞伯拉罕是一樣的,都是孤獨的個體,沒有任何的期盼,和上帝之間沒有任何的交換。泰門的慷慨施救是對上帝的信任和信仰,他不圖回報,也正是因為這種信仰,讓他單純地進行精神追求。在泰門的潛意識思想中,履行上帝的教義會有一定的回饋,其實這是宗教教義的陷阱。正是因為泰門的思想中對饋贈的回報有期望,在與現實之間有巨大的差距時,讓他在看清現實后精神崩潰。人本該是自由的個體,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身體,但是泰門陷入了上帝的陷阱中,無法對自己的身體進行自由的支配。
泰門從精神完美漸漸走向精神崩潰,這不僅預示著泰門思想中基督教的神圣、人性的消失,也預示著《雅典的泰門》中宗教信仰的結束。泰門只是世間眾多人中普通的一員,但是泰門的慷慨、傲慢與上帝有著相似之處。在最開始,泰門只是單純地進行贈與,對宗教信仰狂熱追求,比如說在文提狄斯入獄后,泰門為其還債,在文提狄斯獲得自由后想要將泰門為他支付的債務全部奉還,泰門去說那是送給他的,沒有收回的道理,正是這種無私地贈與和對完美的追求,讓這些人毫不客氣地從泰門那里獲取想要的。因為宗教教義的影響,泰門在自己負債后,還對自己的仆人信心滿滿地說道,憑著他和人們的交情只要隨便張口就可以對他們的財產進行支配。泰門認為自己可以隨意地支配別人的財產,如同上帝一樣,有著仁愛之心,但是泰門的仁愛換來的是人們的冷血、無情、忘恩負義。從對自己預定的完美精神追求中一下子掉進崩潰的精神深淵中,使得泰門從一個顯赫的貴族成為一個精神瘋子。伴隨著泰門精神上由完美向著崩潰的發展,基督教的人性和神圣逐漸消失,宗教的虛偽神秘性被揭示。
四、結語
從《雅典的泰門》中,我們看到在金錢的驅使和誘惑下人們的人性會被無情地摧毀,泰門從最開始的單純,因為金錢,讓他樂善好施,因為金錢,讓他成為一個復仇的工具,到在金錢的驅使下,成為一個無情的人。通過對泰門精神完美到潰敗的描寫,莎士比亞將當時社會環境下宗教的本質揭示,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社會現實。
[參考文獻]
[1]余烈全.莎士比亞《雅典的泰門》中精神的完美與潰敗[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10).
[2]安寧.泰門的模式——對《雅典的泰門》的三重性解讀[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10).
[3]謝玲.從悲劇《雅典的泰門》看莎翁筆下“他我”到“非我”形象的轉變[J].短篇小說(原創作品版),2013(06).
[4]高益紅,王玉香.泰門的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視角解讀《雅典的泰門》[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D2).
[5]史厚敏.從“了不得的杰作”到金錢的奴隸——莎士比亞《雅典的泰門》對人性的重新思考[J].戲劇文學,2005(11).
[6]馮丹丹.無途的復歸——論《雅典的泰門》中的象征意義[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