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莎士比亞的《馴悍記》簡介
作為莎士比亞早期的戲劇作品,《馴悍記》是一個情節極為滑稽有趣的故事。故事中聰明的男主人公迎娶了壞脾氣的富家女凱瑟琳娜,在兩人的生活中,由于凱瑟琳娜的任性,從新婚生活開始,對兩個人而言就是一場災難。凱瑟琳娜不把自己的新婚丈夫彼特魯喬放在眼里,處處與他作對,聰明的丈夫為了改造自己的新婚妻子想出了一條絕妙的計策,從而最終將這個驕橫任性的富家女凱瑟琳娜改造成了一個溫柔賢惠的賢內助。這個生活氣息濃郁的戲劇故事中充滿了眾多吸引人的元素,莎士比亞用自己充滿感情的筆觸將凱瑟琳娜的刁蠻任性與彼特魯喬的聰明風趣刻畫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故事中兩個人充滿個性的風趣對話打動了不少觀眾,使得這個喜劇故事受到了眾多人的喜愛。《馴悍記》作為莎士比亞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喜劇,不僅向觀眾展示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情感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聯系以及愛情與金錢價值觀等,還通過凱瑟琳娜這個特殊“悍婦”形象的塑造展現了女性主義的發展。當然,莎士比亞作為一個帶有濃厚男權主義色彩的劇作家,在自己的故事中不可避免地帶有這種傾向,雖然給故事藝術性的展現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同時也以另一種角度展現了女性主義的特征與發展。下面我們以《馴悍記》中凱瑟琳娜的“悍婦”形象為例,解析一下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形象。
二、《馴悍記》中凱瑟琳娜形象解析
莎士比亞所處時期是歐洲女性主義啟蒙與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眾多著名人物都試圖從另外一種角度或另外一種方式上解析探索女性主義,舞臺劇作為當時影響力最大的藝術形式,其生動、形象、直接的表現方式受到了青睞,很多人物都開始以舞臺實踐為基礎,運用這種犀利而獨特的方式去展現女性主義的表現與發展,莎士比亞作為其中較為典型的劇作家,也有表現這種思想的作品,那就是《馴悍記》,其中凱瑟琳娜的“悍婦”形象更是一度成為經典。凱瑟琳娜這個違背常規的“悍婦”形象著實耐人尋味。
(一)“悍婦”的產生
所謂悍婦,是與傳統男權社會期望相背離的一種女性形象,與傳統文化中所寄望的“家庭天使”形象不同,悍婦打破了男權社會中男性的主導地位,角色定位開始走出男性權威陰影,追求獨立、自我,堅持貫徹自我的主張。在傳統社會中,男性文化占據主導地位,女性處于受壓迫的地位,自身的獨特訴求屈居于男權文化之下,多數人只能通過服從男性社會的規則、約束自己遵照刻板的既定規則走下去。父權社會文化機制中男性的權力與價值觀是評價她們的唯一標尺,一旦女性出現與這些標尺不相符合或相背離的地方,就會被要求修正,以滿足男性社會對她們的既定要求——“家庭天使”或“高尚淑女”,可以說,女性的幸福與追求全部都寄托在男性身上,她們無法真正表達出自己的自由意志,只能在男性的陰影下成為一個失聲集團,尤其是敢于在生活中反抗男性、出言不遜、喋喋不休的女性被視為大逆不道,被稱之為“悍婦”。
戲劇中,女主人公凱瑟琳娜是富商巴普提斯塔的女兒,她暴躁任性的秉性嚇走了眾多的求婚者,以至于成為無人問津的姑娘,她的父親十分著急,聰明紳士彼特魯喬聽說了這個姑娘的事跡之后,決定娶這個姑娘為妻,新婚期間,凱瑟琳娜的暴躁、任性困擾著兩個人的生活,彼特魯喬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裝出一副更為粗暴、乖戾的樣子,以愛護妻子為名折磨著凱瑟琳娜,讓她在短短的時間里就吃足了苦頭,這種折磨最終讓凱瑟琳娜覺悟,從而醒悟一個聰明的妻子不應該倨傲粗野,最終成為帕度亞城里最溫柔順從的妻子。但是,細細品味我們可以發現,莎士比亞所定義的“悍婦”凱瑟琳娜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女人。她性格率真,敢于自主選擇自己的婚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一切,雖然惡名遠播,披上了“悍婦”的虎皮,但卻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尊嚴和人格,這種無奈之舉也是因為男權社會對于女性人格和意識的壓迫。在這個社會中,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屬品,她們沒有大聲說話的權利,否則將會被視為粗野、無禮;不能直抒胸臆,面對一切都只能選擇保持女性虛偽的矜持,否則就是粗暴、兇悍;婚姻方面只能遵從父兄的安排,作為商品為他們換取金錢,如同交易市場上的牲口一樣被人買賣,完全沒有自主意志和社會地位。凱瑟琳娜只是完全違背了男權社會對于女性認識的既定規則,就被冠以虛妄的“悍婦”之名,由此,帕度亞城里的“悍婦”凱瑟琳娜誕生。這個女性只是希望能夠釋放自己的壓抑,從社會給予她們的既定角色中逃開,想要以自己的聲音去控訴這種壓迫,但是結果事與愿違,她最終能夠獲得的只是在彼特魯喬聰明的馴服中成為一個溫柔的千篇一律的妻子。
(二)被“馴悍”的命運
劇作中第二幕第一場是凱瑟琳娜與父親激烈交鋒的一幕戲,這場戲中凱瑟琳娜反抗自己的父親,追打妹妹比恩卡,單純來說好似又是悍婦的暴行,但是實則有著深層次的原因。在家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凱瑟琳娜追打比恩卡只是她對于自己必須順從的命運的反抗,是對家中重視寵愛比恩卡行為的一種發泄。作為家中符合當下審美的比恩卡,無疑是男權社會所推崇的女性,她溫柔順從,逆來順受,聽命父親,身上具備女性的矜持、內斂與溫柔,可以說是與凱瑟琳娜截然不同的完美女性形象,正因為如此,與凱瑟琳娜無人問津不同,她受到了眾多男人的追求,而反叛的凱瑟琳娜只能被男人們羞辱。面對這種羞辱,她反抗、捍衛自己的意志和尊嚴,結果卻更加重了自己的悍婦之罪。后來,她被父親像出售商品一樣嫁給了彼特魯喬,她的悲憤和無奈全都毫無用處,只能看著自己陷入一樁可怕的婚姻的陷阱與深淵,原本代表著女孩子幸福生活的婚姻,吹響了凱瑟琳娜被馴養命運的號角,她只能在這場戰爭中失去自己的驕傲、自尊與意志。
在西方文化中,在教堂舉行由牧師見證的婚禮是女孩子們向往的幸福,尤其是在清教徒的傳統里,婚姻中妻子作為丈夫的精神伴侶而存在,為家庭生活貢獻自己的力量,對她們來說,婚姻不僅僅代表著經濟利益,同時也意味著兩個人互敬互愛生活的開始。但是,在凱瑟琳娜的婚禮上,穿著古怪的彼特魯喬成為她的噩夢,在教堂里、牧師面前的無理取鬧傷害了凱瑟琳娜的自尊心,踐踏著她的夢想,試問,哪個少女愿意嫁給這樣一個不尊重愛護自己、拿婚姻當兒戲的男人呢?所以,凱瑟琳娜不愿意和彼特魯喬一起回家,這只是她理智、冷靜的選擇,但是卻被視為大逆不道。原本應該充滿甜蜜的新婚生活成為一場以新婚為名義的殘酷折磨、調教,凱瑟琳娜在精神、肉體、尊嚴方面均遭受了彼特魯喬的摧殘。凱瑟琳娜在這樣折磨中完全喪失了自我,在沒有愛情與尊敬的生活中,只剩下了主人與寵物的支配和馴服,而且這個所謂的紳士迎娶凱瑟琳娜的目的只是出于錢財和男人的征服欲,這無疑是更為惡劣的初衷,為了滿足自己的這種欲望,對于迎娶男人們避而遠之的悍婦凱瑟琳娜毫不在意。可以說,彼特魯喬的身上代表了殘酷壓迫女性的男權文化,無恥、無理得令人發指。凱瑟琳娜最終被馴服的結局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中女性的悲劇命運。
(三)“悍婦”的反抗
《馴悍記》展現了以彼特魯喬為代表的男權社會男性的丑陋、卑劣與無恥,對凱瑟琳娜無法逃脫的悲劇性命運作了注解,但是較為有趣的是,莎士比亞在其中匠心獨運地加入了一個特殊的“序幕”,雖然看似和后文沒有太大的關聯,也沒有交代最終序幕的結局,實際上卻隱晦地展現了“悍婦”凱瑟琳娜的反抗。劇中斯萊被加冕為狂歡國王,這種夢境一般的歷程讓他沉湎其中,雖然最終并未在劇作中醒來,但是可以想象的是他最終必然要恢復到從前一文不名的情形。同樣的,彼特魯喬對凱瑟琳娜的折磨和指鹿為馬的行為也代表著他在家庭這個王國中的狂歡和獨裁,凱瑟琳娜必須聽從他的指揮,一旦違反他的意志,就會受到懲罰。教堂中那場混亂的結婚儀式可以看做是這位狂歡國王的加冕過程,從那一刻起,凱瑟琳娜就成為他麾下的私有財產,馴服開始。在凱瑟琳娜最終屈服于他的折磨,宣告自己的馴服宣言時,也意味著他的脫冕儀式。
“你的丈夫即是你的主人,你的生命,你的監護人,你的頭腦,你的君主……把你們的手放在你們丈夫的腳底,為表示這種忠順,如果他喜歡,我的手已準備好,讓他享受一番。”凱瑟琳娜的這個宣言表面上看是對彼特魯喬的順從,但是結合前后劇目中她的性格與表現,這種過分諂媚的言詞和謙卑的話語表明了這是她無奈妥協的假話,是對以彼特魯喬為代表的男性們的諷刺,是對父權社會制度的反抗,可以說是在眾人面前撕掉了彼特魯喬的人格面具,從另一種層面深刻地反映了她追求意志自由、個性解放的思想,可以說是莎士比亞所安排的這個女性的最后的反抗。最終,凱瑟琳娜撕掉了彼特魯喬求婚時所戴的愛護妻子的假面具,自己也在遭受了眾多的折磨后帶上了順從、乖巧的假面具,將反抗隱藏到了更深的內心,這種悲劇與喜劇交織的思想與情感無疑讓人在歡笑欷歔感嘆的同時深刻反思凱瑟琳娜這個“悍婦”命運背后的悲劇。
莎士比亞的《馴悍記》以喜劇的形式表現了“悍婦”凱瑟琳娜被馴服的過程,以一種深刻而獨特的方式反諷了男權社會的悲哀專制,將凱瑟琳娜這位“悍婦”的悲慘命運展現在了觀眾面前,迫使人們去思考她悲劇命運的根源,深刻地剖析和展現了女性主義。
[參考文獻]
[1]孫萍.芻議《馴悍記》中的莎士比亞對凱瑟琳娜內心的描寫[J].芒種,2012(02).
[2]饒一晨.回歸經典文本,重拾思想明珠——對《馴悍記》的誤讀與重讀[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1(Z5),
[3]段海霞.莎士比亞喜劇中的女性地位分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
[4]王莎烈.莎士比亞喜劇中的女性觀[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
[5]王玉凝.從女性形象塑造看莎士比亞劇作的男權視角[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7(02).
[6]楊莉馨.父權文化對女性的期待——試論西方文學中的“家庭天使”[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02).
[7]王挺.西方文學中的女性意識[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