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福自幼生活在一個下層資產階級家庭,終生命運都不順,一直從事寫作、做生意和政治項目等,然而做的生意充滿艱辛,政治生活也起伏不定,最后在貧困的生活中度過晚年,被精神折磨而死。笛福是一位資產階級上升階段的思想家,也是一位啟蒙主義者,堅定不移地信仰自己的政治思想,具有時代性和鮮明性的世界觀。他創作的現實主義小說《魯濱孫漂流記》就是一部充分展現他一生中的政治觀念和個性化時代觀點的小說。
一、真實地體現情感和細節
(一)真實的情感
笛福創作的《魯濱孫漂流記》被評價為現實主義的小說,讀該作品有如讀歷史的感覺,該作品具有現實主義小說的相同特征——嚴肅而冷靜地說出謊言,然而作者在小說的序言中強調該作品絕沒有半點虛假,都是真實情況的記錄。作者想盡各種辦法來維護小說的真實情況大概是出自自己真實的情感。在英國,當時的文學界始終被浪漫的貴族騎士故事和傷感的文學所占領,而新的資產階級讀者非常厭惡這種與自己現實生活沒有任何聯系的作品,笛福的作品也包含其中。面對這樣的文化現狀,笛福決定要創作與普通人生活相關的作品,選擇真實的體裁創作,拋棄虛假浮夸的情感故事,并以此作為自身寫作的根本。笛福創作的《魯濱孫漂流記》主要是講解自己的真實生活,因此該小說好比冬天在溫暖的火爐邊聽一個和藹可親的有故事的老人在講故事一般。雖然故事有點啰嗦,但是讀起來好比一縷清風,顯得無比真實。如在作品中出現的養羊、種地等一些平常的事情都被作者描寫的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每個動作和表情都非常到位。笛福創作的《魯濱孫漂流記》中的故事按常理來說是完全脫離現實的、離奇的、驚險的,然而通過小說中一位聰明、做事小心、追求實際的魯濱孫的角色,使用直白的語言敘述故事,給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迅速進入到作者創造的藝術天地。在作品中,作者沒有展現出過多的哲學思考,沒有探討人性和靈魂,充斥在小說中的全是現實、財產和如何生存等現實中人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笛福創作的《魯濱孫漂流記》獲得了真實再現的效果。
(二)逼真地再現細節描述
《魯濱孫漂流記》中到處能夠看到精彩絕倫的細節描寫,這也是該部作品中最顯著的藝術成就,而真實性的創作思想也成為最直觀的創作體現。小說中記錄了事情發生的地點和時間等信息,是按照航海日記的格式進行記錄的,記錄盡量多的詳細信息,有助于讀者在閱讀時能夠與現實中自己的生活做比照,由此創建一個逼真的、清楚的空間。作品中對每件事物和事情發生的過程都采取記錄現實生活中的方式進行詳細的記錄,每一件事情的發生因果關系,事物的大小比例,每一次生意的收入、盈利、虧損等哪怕是最微小的事情都不厭其煩地進行描述。因此小說中不僅發生的故事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就連生動活潑、活靈活現的描述方式也成為讀者喜愛的內容。如在描述“星期五”時就使用了很多精彩的描寫,他非常緩慢地向前走,并在每10步的地方下跪,頭緊貼著大地,親吻著大地,并將他的頭放在“我”的腳下,好像在宣誓要一生作為“我”的奴隸,“星期五”屈服于魯濱孫,給讀者的感覺是那么的形象逼真;還有,“星期五”將槍視為神物,經常能看到“星期五”一個人自言自語地跟它說話,好像槍能夠回答他一樣,對“星期五”語言工作的描寫都是對當時野蠻人對文明人的說話方式的真實再現;還描寫到“星期五”與逃脫死神魔掌的父親相遇后,他在小船上一會跳上一會跳下,反反復復很多次,但每次上船后都會在父親的身邊坐下,并將父親的頭緊緊地貼著自己裸露的胸膛,每次都長達30分鐘,接下來還會不停地按摩父親被捆綁的有些麻木的雙手和腳。這些抒情的描寫以及這種突破種族觀念、階級地位等回報的情感更加吸引讀者。上述對“星期五”的精彩描寫都是清楚的、近距離的描寫,因此使得《魯濱孫漂流記》這部小說更加真實有趣。
二、資本主義擴展殖民思想的顯現
小說的主人公魯濱孫生于資本中產階級,這個層面的人們主要通過自己的奮斗才能保留自己在階級中的位置,而沒巨額遺產可以繼承。魯濱孫身上顯露出了許多近代殖民主義擴展殖民地時使用的方法,如使用圈地、傳播宗教、科技引入、創建契約等,這些都是資本主義意識的顯露,在魯濱孫的內心深處推動著他對外面的環境進行支配和改造,以此獲得更多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歷史中的殖民形式可以分為四類:土地上、技術上、經濟上、文化上。《魯濱孫漂流記》中的殖民形式凸顯的是經濟上的,包含占有土地和經濟貿易,魯濱孫在荒無人煙的島上進行殖民行為,使其最終建立了殖民者的位置,這也反映出帝國主義擴展殖民地的過程。殖民主義的思想和態度在該作品中經常能夠看到,小說中曾這樣描寫:世界上好的東西對于西方資產階級來說只要拿來用的用處,其他沒有其他的好處。對魯濱孫的描寫經常帶著高興的心情,因為他感覺自己像一個國王。“星期五”與魯濱孫的關系其實很復雜,并沒有表面上那么的簡單。為了與“星期五”進行交流,他教“星期五”學英文,而所教的第一個詞語就是“主人”,他甚至花費3年的時間促使“星期五”成為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這些都展現出資本家使用宗教化對奴役的人們的教化好比傳教士。倘若說主人公想要在荒島上創建自己的殖民地,那他有這種思想也是在他救了“星期五”之后,可以說“星期五”是魯濱孫從早期的勞動者、資本家向殖民者轉變的導火索,也可以這樣說,對殖民地一旦實現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殖民思想后,下一個殖民點便轉到文化上,從而使殖民地居民實現精神上的殖民。“星期五”受到魯濱孫長時間的文化殖民后,漸漸放棄了原有的信仰和語言,從精神上擔當自己奴仆的角色。早期資本主義進行殖民的過程與作品中主人公的探險歷程相同,因此“星期五”與他的關系也可以理解為資本關系,魯濱孫也從勞動者變成了殖民者,最后他也有展現出資產階級的特點,即能進行奴隸買賣,而在作者看來,進行奴隸買賣僅是給自己帶來可觀的利益,不應該有罪惡的心理。
三、主人公的生態觀點
首先,對自然心生害怕。魯濱孫流落荒島的前期,對這里的環境很陌生,繼而對陌生的、沒有人煙的環境心生畏懼。因為自己害怕,他曾像瘋子一樣在荒島了奔跑,正是因為自己害怕面臨死亡,所以選擇瘋跑。他的害怕也在島上顯現出來,這里沒有食物,沒有淡水,就連天氣都非常炎熱,有時也會狂風暴雨,更可怕的是還有野獸。種種現象對魯濱孫來說都是畏懼的,面對廣闊的大自然,他是何等的弱小和無助。魯濱孫在狂風暴雨的時候躲在山洞中呻吟,好像在向自然祈求憐憫。雖然對島上的生活充滿畏懼,然而大自然并沒有同情他,致使他開始對荒島的形容是這樣的:這個荒島是一個可怕的、充滿死亡氣息的島嶼,也給予它絕望之島的稱號,在這個島嶼上沒有食物,也沒有可以喝的水,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他生病了,他認為自己是個可憐的人。在惡劣的環境中生病是在正常不過的了,但是魯濱孫卻不這樣認為,他理解為這是上帝的懲罰。他如果沒有出海,此時的他可能正享受著中產階級的生活,而實際情況是自己將要餓死在荒島上。但是后來他痊愈了,幸運地生存了下來,從此他便花更多的時間來觀察荒島。
其次,主人公與自然之間和諧的關系。流落荒島的魯濱孫經過考慮后最后選擇一個石洞作為房子,因為這個比較安全,他還在里面弄了一些桌子。后來到他出事的船上找來寶貴的槍支和彈藥,還有一本《圣經》和生活必需品,就這樣將前面艱苦的生活度過,后來主人公就在荒島上走動,逐漸知道島上的各種情況,也發現了一些食物,如稻谷、小麥、葡萄等,隨后種植這些食物,并在后來學會了收割小麥。這樣的嘗試也不是一次成功,但是他每次都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并細心觀察,最后終于掌握了種植小麥的秘訣,也學會了收割。魯濱孫在島上的生活也逐漸變得舒心,而了解這里的環境并適應是他想要的,因此他對孤島的生活不再害怕。一天,他在島上走動的時候看到了受傷的小羊,他給小羊治療并給他吃的,也想到倘若以后不能打到其他獵物就有羊肉可吃,在后來的生活中,他陸續發現了烏龜和烏龜蛋,并自己掌握了保存葡萄的辦法。這樣,他就能吃到豐盛的三餐。再后來,他還抓了兩只鸚鵡陪伴自己,常常與小昆蟲對話,他的生活除了沒有同伴外其他的都比較自在。在漸漸熟悉島嶼后,他也漸漸融入到自然環境中,享受自然給予他的,也開始了愉快、愜意的生活。魯濱孫在荒島上的生活展現出最真實的自己,脫掉了人類虛榮的偽裝,也逐漸發現人類世界存在的各種險惡和殘忍的一面,相比較而言,荒島的生活比較單純,正是這種單純的生活使得主人公更加喜愛大自然。
四、啟示
笛福創作的《魯濱孫漂流記》是根據現實中真實發生的航海事情為素材,被評為是現實主義的經典小說。作品將當時英國時期上升的資產階級具有的精神形象真實再現,不僅在文學評論界,也在普通讀者中引起熱烈的反響。小說中塑造的資產階級在上升時間內表現出了冒險精神和追求財富的思想,也對其具有的進取精神加以贊揚。笛福創造出活靈活現的男性殖民主義開拓者的角色,主人公魯濱孫是一個熱愛勞動、思想堅定、心態樂觀、吃苦耐勞的形象,也具有較深的寓意,在魯濱孫的身上展現了人類全部的優秀品質,該角色的創作已經突破種族觀念、階級地位,也已超越了現實生活中人所面臨的災難。笛福在寫作中選擇的體裁也接近實際生活,發揚人性,將一個個血肉之軀通過簡單通俗的語言被展現得栩栩如生。作者的這種方式可以說是開創的新的寫作手法,他將一些虛構的故事情節用生動形象的細節展現得更具有真實性,將讀者帶入小說的世界。
[參考文獻]
[1] 徐玲.后殖民視角下的《魯濱孫漂流記》[J].考試周刊,2008(39).
[2] 張虹,方云.《印度之行》的后殖民主義解讀[J].成功(下),2007(04).
[3] 趙震紅,毛紅,劉春玲.從后殖民主義視角看英國經典文學作品中的殖民話語[J].電影文學, 2009(04).
[4] 岳茂圣.解讀魯濱孫·克魯索與星期五的后殖民關系[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04).
[作者簡介]
趙宏維(1970—),女,仡佬族,貴州遵義人,遵義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丹尼爾·笛福《魯濱孫漂流記》作品評論王方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