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創作的《呼嘯山莊》是一部獨具特色并且經典的愛情小說,盡管小說主人公是棄兒希斯克利夫,但是圍繞在男主人公的兩個女性角色帶來的愛情悲劇卻給予了讀者們深刻的印象。這些女性角色愛的不顧一切,當愛情變成了恨意的時候,又怨恨到郁郁而終。就像作者艾米莉·勃朗特說過的——“我愛,我恨,我受苦!”一方面,身為女性,勃朗特將自身的文學創作與英國當時的社會狀況緊密結合,撰寫出一部經典的女性愛情悲劇;另一方面,由于艾米莉·勃朗特對宗教精髓的深切領悟,在人物塑造過程中滲透了一定的宗教寓意。本文深入解析小說《呼嘯山莊》背后深層次的愛情悲劇與宗教含義,以便更加全面地感受到這部經典之作的藝術魅力。
一、 小說《呼嘯山莊》中的愛情悲劇
(一)凱瑟琳的愛情與怨恨
在小說中出現的第一個女主人公凱瑟琳·恩肖是呼嘯山莊的大小姐,盡管生得漂亮、大氣,但是卻有著叛逆而任性的性格,對人呼風喚雨,隨心所欲。小時候的凱瑟琳就具有狂野的性格,凸顯出叛逆思想。凱瑟琳最喜歡玩的就是鞭子,在大草原上揮舞著,與伙伴們自由嬉戲。有一天,父親去利物浦談生意,回來的時候帶來了一個棄兒,并且為其取名希斯克利夫。也正是這個黑瘦男孩的到來打破了這個家族原本的安寧。老恩肖的兒子辛德利整日游手好閑,每天靠混日子來度過,并且看到希斯克利夫就會拳打腳踢。然而老恩肖卻把希斯克利夫當成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十分疼愛,而這樣的態度也讓希斯克利夫覺得自己就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員,并且逐漸與凱瑟琳產生了情愫。在老恩肖先生去世之后,辛德利將希斯克利夫重新貶到了最底層的仆人群中,并且費盡心機想要拆散凱瑟琳與他的愛情。隨后年輕的富豪林頓出現后,對凱瑟琳窮追不舍,這使得凱瑟琳最終放棄了愛人希斯克利夫,之后嫁給了林頓,成為山下畫眉山莊的女主人。看到愛人拋棄了自己,希斯克利夫傷心欲絕,離開了呼嘯山莊,當三年之后他再次踏上了熟悉的土地,此時的希斯克利夫已經成為一個富可敵國的富豪。面對心底最難以割舍的那個人,凱瑟琳看到希斯克利夫的身影后重新燃燒起澎湃的激情,但是林頓卻發現了兩人的地下情感,最終三個人出現了正面的沖突。而在激烈的矛盾中,凱瑟琳舊病復發,最終在生下了女兒凱西后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縱觀整部小說,我們不用去懷疑凱瑟琳與希斯克利夫的情感,他們的愛是難以被撼動的。尤其是凱瑟琳在嫁給了林頓之后還說過這樣的內心獨白:“我這么的愛他,并不是因為他長得多么英俊,而是因為他比我自己還要像我自己。無論我們的靈魂究竟是用什么做的,我覺得他和我是完全一樣的。我生存于這個世界上,遇到最大的悲痛就是希斯克利夫的悲痛,并且從一開始我就深刻注意到了,而且是相互感受到的。關于我的一切,他是我最深切的思念,如果所有事物都幻滅了,他只要能留下來,那么我就能夠活下去。如果所有一切都留下了,他卻消失了,那么這個世界我就像來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并且希斯克利夫也將心中的呼喚傳遞出來,“我無法離開我的生命而單獨活著!我不能失去靈魂而這樣活著!”可以說凱瑟琳與希斯克利夫的生命中存在的意義就是“愛”,他們為了愛情而生,為了愛情去復仇,最終為了愛情而死亡。對于這兩個超越了人類生存意義的角色而言,日常生活中只剩下“情”字了,再也沒有其他內容,我們看到的愛情如熊熊烈火,又如狂風驟雨。
在當時的英國男權社會中,每個女性都成為男性的私有財產,能夠被其肆意掠奪,就像是一件能夠隨意處理的物品。在小說中,凱瑟琳的哥哥將其作為家中的固有財產,到處有著限制她行為的規定。林頓也將凱瑟琳作為自己的私有財產,自始至終不肯放棄這個女子,更難以忍受凱瑟琳與希斯克利夫之間的情感。而希斯克利夫也將凱瑟琳視為自己最珍貴的東西,不斷想要試圖將她從林頓手中搶奪過來。這些男性角色根本不顧及凱瑟琳的婚姻與未來,只是為了自己的私欲,最終讓凱瑟琳精神崩潰,不久便去世。
(二) 伊莎貝拉的愛情與怨恨
假如小說中凱瑟琳的內心痛苦在于自己糾結的選擇,那如果換一種選擇就一定能獲得幸福么?
因為深愛的人被林頓迎娶,這使得希斯克利夫的復仇焰火熊熊燃燒,他不斷用多種手段去勾引林頓的妹妹伊莎貝拉。盡管希斯克利夫對伊莎貝拉沒有愛情,但是懵懂的少女情懷禁不住花言巧語,并且難辨真假,她慢慢地愛上這個內心滿是復仇情緒的男人,并且愿意不顧一切去與他私奔。在與這個天真的女孩結婚之后,希斯克利夫不斷在心理、生理上去折磨她,以達到報復林頓的目的,并且霸占了伊莎貝拉全部的財產。但是因為自己深愛著這個男人,所以伊莎貝拉能夠一次次忍受著希斯克利夫的折磨,但是這樣的隱忍并不能打動希斯克利夫,反而激起了他更殘酷的折磨。最終,忍無可忍的伊莎貝拉選擇了離開這個趨于變態的男人,原本應該完美的愛情變成了沒有盡頭的憎恨,伊莎貝拉在對丈夫怨恨十二年后,留下了年幼的兒子,帶著無限的愛意與抑郁離開了人世。
二、 小說《呼嘯山莊》背后的宗教寓意
我們說文學創作與宗教文化是緊密聯系起來的,并且兩者能夠相互影響,諸多文學作品中選擇描繪的主題與創作原型基本上都出自于宗教。尤其在西方國家,基督教思想對于文學創作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并且艾略特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對于人文主義來說,是時隱時現的,然而基督教卻是持續不斷的”。許多歐洲文學家在從事創作過程中總會有意無意地引入這些宗教文化,從不同角度來借鑒,而艾米莉·勃朗特所創作的這部小說就是運用宗教文化的典型作品。勃朗特生長于一個牧師家庭,從小就在宗教氛圍中生活著,因此也被宗教文化所熏陶,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充斥著宗教色彩并不會讓我們感到大驚小怪。故事中許多地方都是借助《圣經》原型來塑造角色、自然環境、意象,抑或是對其進行反向對照描繪,進而給予讀者們想象的空間。
(一)環境描繪
例如在《圣經·創世紀》篇章中講到,上帝為他所創造出來的人類——亞當與夏娃建造出了一個伊甸園,在這個樂園中生長著許多種類的花草樹木,五彩斑斕,讓人流連忘返,在樹上成長的果子十分香甜,垂涎欲滴。在里面生活的人們是安逸舒適的,簡直就是一個人世間的快樂園。而我們可以看到,小說《呼嘯山莊》中男女主人公產生愛情的荒原中的荒蕪景象與《圣經》中伊甸園的描繪形成了一個反向的對比,顯然勃朗特是以伊甸園為原型進行差異描繪的。故事中,凱瑟琳與希斯克利夫的愛情伊甸園被作者描繪成了一片荒蕪的景象,這些亂石堆整日被風吹日曬,與伊甸園的美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在這樣的恐怖環境中,兩人一呆就是一天,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任何世俗觀念的禁錮,社會中的現代文明遠比這里惡劣的環境更加可怕。我們說宗教文化本來應當是引領人類走向純凈世界的,但是卻因為逐漸腐化而蛻變了本色,曾經完美的伊甸園也沒有了原有的斑斕色彩,蛻變成了荒漠。勃朗特將小說中的荒原景色與《圣經》中的伊甸園進行反差對比,展現出內心對世俗思想與宗教制度的叛逆觀念。
《圣經》描繪的伊甸園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意象——樹,在上帝造出了亞當之后,就讓“各種各樣的樹木從地上生長出來,能夠吸引人們的眼球,將上面的果實來作為食物”。這些樹能夠給予人們必備的食物,是人們生存過程中賴以生存的精華。然而作者在故事開頭所描繪的樹木卻是歪七扭八的,常年不斷的狂風不會讓樹木筆直地生長,去強迫這些植物必須要朝向一邊倒下。可以說小說中的歪曲樹木與伊甸園中筆直挺拔的樹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描繪方式依舊是對《圣經》原型進行了反向描繪。故事中的樹木就是人性的象征寓意,也代表了希斯克利夫對于凱瑟琳日漸扭曲的愛情的化身。因為受到惡劣環境影響而讓樹木歪曲,而希斯克利夫也像這些樹木一樣,不斷頑強地生長著,去倔強地與這些狂風驟雨進行抗爭,當演變成了丑態之后,就用自己丑惡的面孔來報復這樣的環境。
(二)人物情節
小說中男女主人公的戀情與亞當和夏娃之間的愛情故事較為類似。在《圣經》中,當上帝創造出了亞當與夏娃之后,他們兩人在伊甸園中安逸地生存,當看到生命樹與智慧樹上結的果子之后,兩人想要去吃果子,但是這違背了上帝的禁忌,所以上帝將其驅逐出了伊甸園,讓他們去遭受人世間種種苦難。反觀小說中,希斯克利夫是恩肖先生從利物浦撿回來的棄兒,他從小是在鄙夷的眼光下長大的,本來在基督教中上帝代表了絕對的平等,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上帝的平等和愛似乎不在了。值得慶幸的是,希斯克利夫找到了自己愛情的純凈土壤,能夠去盡情釋放自己的愛,然而在他無意中聽到了凱瑟琳的一句“嫁給希斯克利夫之后,就會降低了我的身份”,立刻感覺心情降低到了谷底。他的心徹底死了,然后開始了自己瘋狂的復仇行為,他甘愿當人們口中的魔鬼,而這樣的魔鬼內心正是當時社會環境與宗教制度摧殘下產生的。
三、結語
《呼嘯山莊》細致描寫了幾代人的愛恨情仇,顯現出強烈的悲劇與宗教色彩,而它背后的價值不只是讓讀者們感受到深入骨髓的悲劇美、愛情美、宗教意蘊,更有著深刻的思想寓意與特殊的藝術手法,能夠讓我們深切感悟到人生的哲理、真諦以及生命永恒的價值,進而讓更多的人去探索其主題。
[參考文獻]
[1] 王剛.從《呼嘯山莊》中的地名人名看迷宮意識[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02).
[2] 段園園.淺析《呼嘯山莊》的自然景物的象征意義[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05).
[3] 劉楊,張明杰.《呼嘯山莊》中敘事結構及環境場景的雙重性分析[J].大家,2011(14).
[4] 徐涌.《呼嘯山莊》的結構主義析解[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1(08).
[5] 楊莉.從人物特征探頤《呼嘯山莊》中的宗教寓意[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4).
[6] 李敏.論人性的扭曲——《呼嘯山莊》主要人物性格分析[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