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城戲,流行于以福建泉州為中心的閩南方言區。它是由漢族民間宗教儀式活動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劇,俗稱“法事戲”、“師公戲”、“和尚戲”。作為中國僅存的宗教劇種,打城戲的文化魅力和獨特的舞臺藝術令人叫絕。
南音、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被稱為泉州戲曲的“五朵金花”。其中,打城戲是我國唯一的宗教劇,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享譽世界。
在泉州今年開春首個推介會上,作為此次推介會中唯一的演藝項目,泉州打城戲商演項目擬對打城戲進行編排,開展商業演出,這為打城戲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難得的契機。
然而,泉州市打城戲劇團已解散多年,僅于去年9月舉辦了一場演出,很多人并不了解打城戲。為此,記者采訪了泉州打城戲劇團團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天乙,傾聽了他與妻子黃鶯鶯的打城戲情緣,感受打城戲的深厚內涵。
獨具特色的宗教劇
打城戲又名法事戲、和尚戲、道士戲,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打城”的表演,開始突破簡單的宗教儀式,走上城鄉的露天舞臺。清咸豐十年(1860年),晉江縣興源里吳永燎、吳永吟兄弟組建打城戲班,在晉江、南安、同安、廈門、金門等地演出,這也是已知的第一個打城戲戲班。
“打城”表演延承了閩南民間藝術的特點,音樂唱腔在道情、佛曲基礎上,融合了南音和傀儡調。它還在雜技、魔術和武術上擁有不少獨門絕技,如“耍弄鐃鈸”、“吃火吐火”、“落鐵器”、“開大籠”、“南少林武術”等。同時還保留很多宗教的儀式和秘咒科儀,的籌備,1990年,由他續辦的泉州打城戲劇團正式成立,第三年演出突破了200場。不過,劇團并非一帆風順。吳天乙細數著,1990年劇團成立,1994年解散,1997年再次復辦,直至2008年1月再次被迫解散。
雖幾經停辦,但吳天乙始終沒有放棄對打城戲的傳承與保護,他不間斷地把從藝以來所有與打城戲相關的資料進行整理,目前已完成15萬字。更令他自豪的是,20余年間已培養80名打城戲學員,演出也多次獲得獎項。“2003年榮獲伊朗德黑蘭第十二屆亞洲儀式戲劇節‘金小丑’獎、2007年榮獲印度第二屆國際戲劇節‘潘查爾’大獎。”吳天乙如數家珍地介紹,劇團還參加“國際南戲暨目連戲國際學術研討會”、“天下第一團”、“第十一屆中日韓戲劇節”等大型活動及到臺灣展演,獲得了觀眾的喜愛。
傳承遭遇瓶頸老戲盼新生
2013年9月1日,泉州(天乙)打城戲劇團召集20余名學員,在泉州南音藝苑舉行首場演出,同時劇團被授予泉州市級傳習所。“這是打城戲劇團在2008年解散后首次重返舞臺。”吳天乙感慨地說。
不過,吳天乙也坦承第三次復辦能不能成功還是個未知數。他告訴記者,目前泉州官方的打城戲傳習所設立在泉州市高甲戲劇團,而他的劇團自成立以來,僅得到相關部門提供23萬元扶助,遠不能滿足劇團用于傳承與保護打城戲,此外,劇團至今也沒有培訓場地,生存極為困難。
記者了解到,打城戲這一劇種的困境也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去年9月1日打城戲復演吸引了200多名觀眾前來觀看,其中不乏從沒看過打城戲的年輕人。同時,在當天舉行的“瀕危劇種‘打城戲’搶救保護專家研討會”上,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葉明生真誠呼吁:請大家多關注一下泉州打城戲本身的價值,關懷支持他們,使它能夠有傳承保護發展的機會!目前,打城戲已成為東亞文化之都所推介的戲曲項目,將乘著東亞文化之都的東風重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