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武則天可謂躊躇滿志。環顧海內,再無對手;回首來路,步步升高。處在上升期的強者,其自信、其抱負,總要有個方式表現出來。她現在想到的,就是要去泰山封禪。
這是帝王之思了,膽魄非常驚人,敏感的人不難察覺她將來可能的發展走向。
據記載,到隋唐時,已舉行過封禪或者告祭泰山的帝王,有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和隋文帝等。
武則天,是準備向他們看齊!這封禪可不是鬧著玩的,耗資巨大,勞師動眾,國力不強大根本就搞不了。前面的那幾個帝王搞封禪,多少符合國力強大這一條件,其中,要數最能敗家的漢武帝最牛,一共舉行了八次封禪。而自唐初以來,還一次也沒有過。
武后時代的家底,要比太宗那時候厚多了,國庫能不能承擔得起費用,她一點兒不用擔心。而且,她對自己與高宗聯合執政以來的成就,充滿了高度自信。你看—— 天下太平,萬邦悅服,百業興盛。這份功業,遠可以與秦皇漢武比,近可以與高祖太宗比。要是能以封禪的形式宣示天下,那就不光是炫耀,而是可以把簾子后的那個寶座夯得更結實!
麟德二年(665年)五月,她把這事情考慮好了,就上表高宗請封泰山。其實在高宗即位以后,就不斷有人在建議此事,武則天也一直在暗中推動。這次她一出面,大家就一齊響應,紛紛贊成。
這個建議,高宗哪能不同意?于是下詔,讓李勣、許敬宗、陸敦信、竇德玄等為檢校封禪使,先去籌備著,把儀式程序定下來。六十多年都沒人搞這個了,有些程序已無人知曉,必須從文獻里找根據了。
在推敲儀式方案的時候,武后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如果按照傳統的程序,那么她這個“二圣”之一的皇后,將沒有在禮儀中的位置。
這真是個大尷尬!按照舊制,祭天,以皇帝為首獻,也就是皇帝率先主持告天;親王為亞獻,是第二撥主持人;德高望重之臣為終獻。這個序列里,沒有女人的位置。
祭地的時候倒是有女人的名分,是皇帝首獻、皇太后亞獻。不過,皇帝的老媽一般都老態龍鐘了,上不了泰山,一般是由公卿替代,意思一下而已,實際上還是沒有女人出現。
這個問題,難不倒武則天,她現在要革舊制度的命!
到十月,她正式提出:按照舊儀式,祭地神的時候,太后亞獻由公卿代勞,這很不妥當,公卿的身份怎么夠級別?所以這次典禮,請允許我率內外有身份的婦女亞獻,且一定要親自登山致祭。
高宗認為這當然可以(老婆比老媽一點兒不差),就下詔,決定這次祭地以皇后為亞獻,以越王李貞之母、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在太宗的后妃之中,只有這個燕氏一人還活著,平白無故地撿了一回風光。
麟德三年正月元旦,一元復始,高宗在泰山開祭昊天上帝,連搞了兩天。第三天,在社首山祭地神,高宗首獻完畢后,把在場的男性全部清走,由宦官手執帷帳,武后和越國太妃出場,率娘子軍上山登壇行禮。
此時的場面頗為另類:表演儀式歌舞的,都是宮女;宦官執的帷帳,皆由彩色錦繡制成。到處鶯歌燕舞,一路花花綠綠。莊嚴大典有如走秀,群臣遠遠望見,多有竊笑的。
千年莊嚴的古典,竟然來了一群“超女”,真是世風日下呀!但是官員們盡管笑,婦女畢竟是揚眉吐氣了一回,泰山頂上也能站一站,與老天爺聊聊心里話。男尊女卑的規矩,就此被打破。而且,你們也笑不了太久了!
正月初五,高宗登壇,接受百官和中外使臣的朝賀,宣布當年改元為乾封元年,大赦天下,百官統統加爵進階。完事以后,就舉行中國式的實質性大典——吃,連吃七天。直鬧到正月十九,車駕才離開泰山返回。歸途中來到曲阜,拜祭孔子家祠,追贈孔子為“太師”。又路過亳州,拜老君廟,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直到當年四月,才回到京師。
這一趟大游行,歷時一年多,行程數千里。最樂的大概是那些朝廷命婦,居然代表全體大唐婦女登上了泰山;最苦的大概是沿途百姓,路邊的麥苗可能都踩得差不多了!
(摘自《武則天的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