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度夕陽紅,泣血的殘陽,灑落在中華的歷史長河中,笑談在多少春去秋來,演繹出多少中華美德?;仨?,滿目情懷之美,浮生若塵,離合關情之德。
中華之美德從不是誰為韻主,誰總領群芳。而是以其淡泊閑逸共綻闌珊。陶淵明不因時而改志,不因勢而移情,不因名而曲節,不因利而逢迎,不因人而獻媚,不因物而貪生。根植山野,不求聞達,不為加冠。以其潔身自好不與外界同流合污的美德之音處天地之間;李白入君子之伍而不清高,受贊而不喜,飲譽而不驕的自尊但不自傲的美德廣為后人流傳;梧桐葉落鎖清秋,青階染霜,朱窗枕舊,枯藤暮透,群雁北走,李后主李煜在國家滅亡之際,并不是自暴自棄反而用自己的才華為后人留下了經典絕唱,堅持的美德并不少見,但難能的是在一位前半生只知金粉的國主身上體現出,李煜的堅持并沒有太長的時間,但也足以令人欽佩。
黃葉飄零而挺立,枯草衰微而崢嶸。黃葉飄落依舊不忘挺立山河之間,枯草雖小但仍然崢嶸于懸崖之間。萬物皆有道不盡的美德,中華之大,歷史悠久,美德無時無刻不在,同樣也在歷史的輪跡下深深印入人心目中,成為中華兒女不可或缺的民族依靠和精神。
當繁華落盡,當記憶定格,亙古不變的是中華民族千年流傳下來的美德。它隨白云飄落,隨百花爭艷,隨溪水流淌。飛過紅塵樊籬,穿越流年煙云,在小橋流水的曲韻里,在平仄押韻的那彎月色里,繞過長廊水榭,依舊不改那純真的色彩,以最真的面容詮釋著中華民族的精神。
《楚辭》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表明了屈原為實現“明君”、“賢臣”、“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美德;詩詞里,在《孟子·滕文公下》激蕩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美德;《孟子·告子下》中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舍己為人美德;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憂國憫人的美德情懷;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因性格剛直觸及李陵事件,又因之遭遇宮刑之辱,卻以頑強的意志完成《史記》,以他峻潔、剛直的人格力量無不詮釋著美德;北宋文學家蘇軾一生逆境卻獨創豪放詞派,歷盡坎坷卻笑對人生的樂觀美德。
人生如夢,在這如夢境的世界中,他們都攬下了屬于自己那獨特的中華美德。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中華美德在流水時光中夾雜著落英繽紛,但那一份從容,一份優雅,卻是依舊如此。
煙雨中華,美德之音飄蕩天地間,在心靈之間追隨生命本初的質樸,尋找靈魂的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