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即將到來的2015年,IT產業會出現哪些變化和趨勢,它們將為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仡櫦磳⑹湃サ?014年,狄更斯這句名言用在IT界再恰當不過。在這一年,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搶盡風頭,阿里巴巴、京東紛紛赴美上市;但像索尼這樣的老牌企業,卻依舊在扭虧為盈的泥濘之路上艱難行走;而微軟、SAP、Infor則在2014年進入了人事調整期??傮w而言,過去的一年是IT業風起云涌、激情蕩漾的一年。
那么,在即將到來的2015年,IT產業又會出現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對企業來說意味著什么?是新的商機,還是給那些守舊企業敲響了警鐘?對于IT從業者,這些變化又意味著什么?是更好的機遇,還是有被淘汰之憂?圍繞這這些疑問,計世傳媒研究院綜合分析了海內外研究機構的多份研究,撰寫了這份《IT產業2015年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希望這份報告能為關注中國IT發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份比較全面的、前瞻性的參考資料。
該份報告建立在對56份來自于海內外研究機構、企業或者業內專家的預測報告所做的分析之上。我們分析了這56份報告對2015年之后的IT業發展所做的預測,從中提煉出10個焦點問題進行分析: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絡安全、可穿戴設備、物聯網、3D打印、用戶體驗、高度集成系統、IT人才資源。這些焦點問題的提取,皆是以海內外研究報告對該問題的關注程度(報告提及次數)為依據。如圖1所示。
云市場的價格廝殺將持續
云計算被視為全球IT市場最顯著的增長點之一。據Gartner研究數據顯示,全球廣義云服務市場2013年達到1318億美元,年增長率為18%,預計2017年將達到2442億美元,并且未來幾年仍將保持15%以上的增長率(見圖2)。思科發表的報告預測,未來4年內,云計算將占到全球數據中心流量的76%。
云計算的市場規模雖然龐大,但要打下一塊屬于自己的地盤卻并非易事。研究機構認為,2015年之后的云市場將呈現以下幾大特征:
(1)云市場的價格廝殺將持續。為了吸引更多的中小企業及開發者,云市場在2014年展開了激烈的價格戰。阿里云計算宣布對云服務器(ECS)和云數據庫(RDS)產品進行全面降價,其中云服務器最高降幅達到25%,云數據庫最高降幅20%。阿里云、亞馬遜、谷歌全球三大云計算巨頭一直進行著此起彼伏的降價。三巨頭的價格廝殺下,傳統IDC(數據中心)的價格優勢逐漸喪失殆盡。
(2)混合云仍是企業采用云服務的主流模式。研究機構Coda Research Consultancy認為,公共云計算應用在中小企業中的增長速度是最快的,大型企業更可能采用混合的和專有的云計算。CRN(中國科研網)預測,到2015年,小企業將花費近1000億美元在云服務上。
(3)移動分布式云計算或迎來爆炸式發展。IEEE計算機協會認為,移動計算以及云計算正在融合為同一個平臺,能提供不受限制的計算資源。在這個新平臺上,人們能更方便地同步信息,移動應用將更可靠以及更易于擴展,用戶體檢也會更加豐富多彩,一大波新式服務正在蓄勢待發。
大數據將成為企業創新的重要支點
隨著云時代的來臨,大數據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根據BCG(波士頓咨詢)今年11月份發布的企業創新力報告顯示,大數據、移動將成為企業創新的支點。報告指出,最具創新力的企業更依賴大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57%對19%),67%的突破性創新者表示在大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方面的投入產生了顯著的回報。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發布的報告預計,從2013年到2018年,全球大數據市場將會出現年均26%的增長率,即從今年的148.7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463.4億美元。在未來幾年,大數據的發展將呈現以下幾大趨勢:
(1)數據分析速度將是下一個熱點。IDC預測各大公司將爭相開發基于云的、可實時流傳輸數據的平臺。甲骨文認為企業當前面臨的問題不是數據不足,而是匱乏正確的數據。在數據數量和種類都得到廣泛重視后,數據處理速度,即收集、分類和分析數據以獲得可執行情報的速度,將是下一個熱點。中橋國際調研咨詢所做的調研表明,國內大企業用戶的大數據相關IT投放重點放在數據分析ETL和商業智能上,而中小企業的IT投入重點則在數據倉庫和ETL上。(見圖3)
(2)大數據將驅動制造邁向智能化。InfoWorld主編Eric Knorr認為,從長遠來看,大數據技術將不止限于優化電子商務,而是更加推動各種產業——從制造業到交通運輸到電網——的智能發展。比如在德國政府推出的“工業4.0”戰略中,通過信息物理系統(CPS)實現工廠/車間的設備傳感和控制層的數據與企業信息系統融合,使得生產大數據傳到云計算數據中心進行存儲、分析,形成決策并反過來指導生產。
(3)數據共享聯盟可能出現。如果每一家企業對自己的數據進行分析,相信也能夠獲得相應的價值,但是如果想獲得更多的更大的價值,那么就需要全國,甚至全世界的企業信息共享。上海經信委發表的報告認為,今后可能會呈現一種數據共享的趨勢,數據聯盟可能出現。
移動互聯設備要做好更新換代準備
在最近幾年里,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最快、市場潛力最大、前景最誘人的兩大業務。據艾瑞網統計,2013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達到1807.6億元,增長率達81.2%,預計今明兩年將以超過50%的速度增長。GSMA Intelligence預測,通過移動設備上網的用戶數量從今天的22億將會暴增,到2020年達到38億。這意味著6年的時間里,從今天大約30%的全球人口增長至大約50%——將使其成為歷史上增長最快、傳播最廣泛的技術之一。(見圖4)
研究機構普遍認為,移動互聯領域將在2015年之后出現如下變化:
(1)亞洲將成為移動互聯網的引領者。根據GSMA Intelligence的預測,到2020年,發展中國家的移動網絡用戶將從15億增長至30億。谷歌今年11月份在臺北舉辦的Mobile First World大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亞太地區智能手機出貨量每年為6.737億,相比之下美洲出貨量僅為2.838億。從整體上看,亞洲已經成為全球移動互聯網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中國工信部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已經達到8.72億,這一數字遠超于之前預測的7.1億,而這一數字中手機網民貢獻了5.27億。
(2)移動互聯視頻市場的競爭將更為激烈。Facebook、Twitter等在2013年就推出了視頻分享功能,微信在9月底推出了包含小視頻分享功能的新版本。根據KPCB發布的互聯網趨勢報告顯示,移動互聯網用戶在移動設備上分享視頻的次數、觀看的時間都在呈直線增長態勢,我們將進入微視頻時代。
(3)移動互聯設備要做好更新換代準備。業內人士認為,未來一年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的市場格局基本已經確定,發展走入穩定上升期。而目前市場上的智能設備中,外觀時尚是大多數智能可穿戴設備的賣點,但功能方面卻基本上還是智能手機的衍生品。因此,諸如可穿戴設備等新興產品需要盡快找好產品定位,為在智能手機、平板等設備走入瓶頸期時,取代這些產品的地位做準備,實現市場的更新換代。
安全性成為IT界未來幾年的要務
在網絡與大眾的生活越來越息息相關的社會,網絡的安全性成為用戶選擇的重要指標。研究機構普遍認為:
(1)信息安全將成為未來三年的IT要務。KPCB認為信息安全的邊界不斷擴大,涉及環節越來越多,這對信息安全服務商提出更高要求。Tech Pro Research 今年11月份針對418名企業CXO級別高管和部門級人員進行的調查顯示,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將提升IT安全視作未來三年最重要的IT要務。
(2)IT安全市場的規模將達到上百億美元。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無線網絡安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4.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28億元)。同時,隨著無線網絡普及,預計到2019年,這一數據將達到155.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69.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12.94%。IDC發布的報告也認為,2014年中國IT安全市場的規模將超過20億美元;2012到2017年,中國IT安全市場的復合增長率為12.2%(如圖5所示)。
(3)新類型的黑客攻擊方式可能造成嚴重威脅。英特爾旗下的McAfee實驗室發布的報告稱,隨著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推動所有平臺的勒索軟件的增長,勒索軟件預計將在移動設備上泛濫。攻擊者將更積極地利用社交平臺攻擊消費者的金融和個人信息、知識產權和企業領導者的貿易機密。Gartner公司報告顯示,在2011-2016年期間,由網絡詐騙、犯罪等行為所導致的財務損失將以每年10%的速度不斷增長。
(4)網絡安全的專業人才越來越緊俏。在畢馬威今年11月份發布的報告稱,在過去的兩年里 IT 網絡安全專員越來越難找,所以越來越多的英國公司開始尋找黑客以及有網絡犯罪前科的人來保護他們的網絡安全。在本次報告的撰寫過程中,畢馬威公司對 300 名 IT、HR 專員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53% 的被調查者表示他們正在考慮聘請黑客來對內部網絡進行審查,然后給安全團隊提供內部信息以保護網絡安全。
可穿戴設備: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可穿戴設備被不少調研機構譽為“下一個智能手機”,時尚業也是望風而動。從近一年的市場情況來看,可穿戴設備的確搶了不少風頭。2014年初,四大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德勤)發布調研數據,聲稱至2014年底,將有1000萬臺可穿戴設備售出。9月,市場調研機構Juniper則將這一數字提升至2700萬臺,而到了2017年,總銷量可能達到1億臺以上。(見圖6所示)
不過,也有機構提出不同的觀點:
(1)可穿戴設備的理想雖然很豐滿,但現實卻依舊骨感。雖然可穿戴設備被認為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可穿戴設備只是“圈內熱”,因為絕大部分產品并沒有解決用戶真正的剛需問題。業內認為,可穿戴設備的規模需要達到千億級方能引爆市場向規?;l展。市場調研機構ABI Research預計,2018年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約在700億元~1100億元左右,保守估計,2019年可穿戴設備市場將達千億級,成為規?;l展的引爆點。
(2)未來5年,硬件仍將是可穿戴設備市場收入的大頭。ON World預計,傳感器融合和云連接的可穿戴設備在未來五年內會生成一個500億美元的產業。五年后,每年將有7億的可穿戴設備銷往全球,市場估值約為474億美元。在此期間,硬件將是市場收入的大頭,但移動App和服務將會以更快的速度增長。
(3)健康類可穿戴設備仍受市場喜愛。雖然ON World預計,智能手表、智能眼鏡和個人傳感器等消費化的可穿戴市場將會在2014年超越那些專用于體育或健身的穿戴設備,并在2018年占總收入的2/3。不過,普華永道在今年10月份發布的針對美國消費者的調查顯示,消費者最想從可穿戴設備中獲取的數據,前三位都與健康有關:77%希望可穿戴設備幫助他們更好運動,75%希望它可以監測并收集醫療信息,67%希望可穿戴設備能讓他們吃得更好。
物聯網相關市場高速發展
在無處不在的用戶導向型計算設備的驅動下,物聯網將繼續擴張。綜合各家研究機構的觀點看,物聯網在2015年之后的發展,將表示出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1)物聯網設備的增長率將保持在高位。Gartner 預測今明兩年互聯物品的漲幅將達30%。分析師在今天發布的預測中指出,截止到2015年,物聯網設備數量將從38億飆升至49億。到2020年,將會有大約250億部智能裝置出現在全球市場(如表1所示)。IDC預計,到2020年,物聯網將可創造出300億個自動連接的終端,來自物聯網的總收入將達8.9萬億美元。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的預測顯示,到2015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30%,市場前景巨大。
(2)M2M、車聯網市場將繼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到2013年底,全球M2M連接數達到1.95億,年復合增長率為38%。目前,全球已有428家移動運營商提供M2M服務。全球車載信息服務市場也非?;钴S,成規模的廠商多達數百家,最具代表性的全球化車載信息服務平臺如通用的安吉星(OnStar)、豐田的G-book。
(3)與物聯網相關半導體市場可能迎來飛速增長。Gartner的研究顯示,與物聯網相關的處理、感應以及通信半導體元件,將成為整個半導體市場中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預計2015年將增長36.2%,而整體市場的增長率僅為5.7%。處理功能將成為物聯網“物件類”半導體元件相關營收的最主要來源,2015年營收將達75.8億美元,感應器的增長則最為強勁,2015年將大幅增長47.5%。其中,在未來十年內,汽車產業將在物聯網半導體需求方面持續扮演重要角色,在前15大半導體營收物聯網物件中,將有6個來自汽車相關產業。
3D打印逐漸走向成熟
雖然3D打印在2014年并不如想象中那樣突飛猛進,據Canalys估計,2014年第一季度,只有26800臺3D打印機發貨到世界各地。然而,海內外研究機構依舊看好3D打印將在2015年之后飛速發展,見表2所示。原因如下:
(1)3D打印的成本逐步下降并為消費者所接收。Gartner認為,3D打印的成本未來3年將出現下降,促使低價3D打印機市場快速擴張。Canalys的分析表明,2014年有46%的3D打印機被消費者購買,相比2013年(43%)出現上升,這反映出在價格上越來越具有競爭力的3D打印機的普及。(見圖7)
(2)未來基于3D打印的應用將不斷地增加,諸如惠普等大企業將進入并帶動市場增長。英國市場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市場在5年內會出現增長的拐點,預計到2018年全球家用3D打印機的銷售量將超過100萬臺。IDC認為,很多企業已經開始認可并接受3D打印技術帶來的成本和生產效益,從 2012 年到 2017 年,全球 3D 打印機市場將出現出貨量和銷售額的巨大增長。
用戶為王時代的來臨
在11月份舉行的2014中國IT兩會暨領袖峰會上,“大產品”這一新概念成為與會互聯網商業精英熱議的話題。所謂的“大產品”具備以下特點:用戶深度參與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定制化的智能屬性、平臺化特性、高度自主控制下的銷售渠道、純熟掌握體驗式營銷訣竅。而消費者的深度參與,是“大產品”時代的重要特征。海內外研究機構在對2015年之后的IT業趨勢預測中,也普遍認為用戶體驗將是決定企業商業版圖的重要因素。
CA Technologies認為,如今,客戶就是IT服務所關注的全部。這將給應用程序開發帶來巨大的改變,將增加以體驗為主導的設計,同時也將使開發運營(DevOps)模式(由開發者和IT運營專家合作加速新業務服務交付的軟件開發方法)的發展成為必然。英敏特(Mintel)指出,在2015年,更多的公司將謀求雙邊互動的溝通方式。創新不再只是自上而下的過程。從概念到產品曾經像單向箭頭的推演,而現在這個過程更像一個流程圖,每一個節點都可讓消費者參與。英敏特的統計顯示,在英國,22%的英國啤酒飲用者對參與開發一款手工釀制的啤酒新品感興趣。超過五分之一(21%)的英國少女希望對新產品的設計貢獻自己的創意。Ascend2的調查則顯示,42%尚未從事移動營銷的企業打算參與移動營銷,而提升用戶參與是這些企業參與移動營銷的主要目的。(見圖8)
企業加速布局系統集成市場
2014年全球集成市場并未受市場疲軟的大環境影響,反而逆勢而上,這種持續增長的趨勢將在2015年延續。研究機構普遍認為:
(1)集成系統高速成長的勢頭將持續。IDC的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全球集成化基礎設施與平臺市場營收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33.8%、總額達到24億美元。2014年上半年市場同比增長35.9%,總額達到43億美元。Oracle、VCE、EMC、Cisco、NetApp等廠商表現出色,IBM則有些差強人意。
(2)Oracle等企業對集成系統的部署加速。據Gartner的調查顯示,全球已經有一半企業已部署或正在部署融合基礎架構,其中包括打包在一個端到端解決方案中整合的計算、存儲、網絡和系統管理資源。比如,Oracle正進一步將其企業級應用集成化,推出了ZDLRA(Zero Data Loss Recovery Applicance)集成設備。而戴爾也正在通過未來就緒的IT解決方案幫助客戶解決包括新的融合基礎架構、存儲解決方案以及針對具體負載的設備等一系列問題。
(3)中國正成為系統集成市場的重要一極。統計資料顯示,2012、2013年中國系統集成服務市場規模分別達到419.67、499.06億元。行業規模的增長一直保持在16~23%之間,顯著高于國內GDP的增長率。政府、金融、電信三大行業成為系統集成商重點開拓領域,三大行業占系統集成服務的總比重達到55.1%。見圖9所示。
IT人才市場正悄然生變
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變革下,更短的開發時間,更深的用戶參與,都在改變著IT專業人才的價值和地位。海內外的研究機構普遍認為,2015年之后的IT人才市場將發生一些重要改變:
(1)物聯網的開發研究將越來越受青睞。VisionMobile在10月份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在對10000名開發人員的調查中,有17%受訪者表示他們投身到了M2M或IoT研究中。VisionMobile估計IoT開發者的數量達3.2億人。70%IoT開發者在小團隊工作,大多數在少于50人的新創公司。(見圖10所示)
(2)企業CIO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角色。CDI對2015年CIO工作日程的預測顯示,到2015年,60%的CIO將使用DevOps作為他們解決移動、云和開源應用速度與擴張的主要工具;到2016年,80%的CIO將提供一個實現創新和改善業務決策的新體系架構。
(3)企業的人才培育體系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CA Technologies認為,在未來十年,發展最快的職業幾乎都將要求勞動者熟練掌握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等方面的技能。企業需要從長期角度投資技術教育,才會成為真正的贏家。然而,企業對IT專業人才的培養如今正處于兩難境地。據相關機構研究,在美國,IT專業人員在各學科之間的交叉培訓每人大約需要1000小時和大約40 000美元。令企業頭痛的是,這些員工一般會在培養后的18個月內離開,他們會尋求更高的收入;但如果企業放棄培養,員工也將選擇離開去其它地方獲得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