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界和媒體幾乎達成共識或者說是默契:今天看一個產業有沒有潛力,就看它離互聯網有多遠。能夠真正用互聯網思維重構的企業,才可能真正贏得未來。
“互聯網思維”這一略顯縹緲卻又極具魅力的概念被頻頻提及,人們甚至迫不及待地將其作為標簽貼在自己身上。一個有著無限解讀可能的抽象概念,何以令一群務實的企業界人士如此著迷?可能的解釋是,人們從中嗅到了洶涌而來的新世界的氣息,而身邊發生的一切更是令他們相信,舊時代即將走到盡頭。
此種背書下,2013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頒獎現場董明珠與雷軍的10億賭約,無疑又再一次引發了“新”“舊”的激烈碰撞,而且討論更為熱烈。因為雷董之賭更有看頭!王馬之賭賭的是兩種模式,董雷之賭賭的是兩個企業。雖然后者的對賭有模式之爭的大背景,但一旦具體到企業身上,比單純的模式之賭要復雜得多,因為同一種模式下,企業也有興衰之別。這是我們無法斷言誰一定勝出,誰一定失敗的原因。
董明珠“必敗”的理由
指出董明珠必敗的基本理由是以往支持格力贏的因素不可持續。
第一,城鎮化開啟了巨大的空調和冰箱市場。這個過程中,不僅格力,每一家企業都在快速增長。這和雷軍先生在智能手機領域成功沒什么不同,都得益于外在的市場機會。家電市場空調的啟動最晚,市場最大。因為冰箱和洗衣機多是一家用一臺,但空調是每個房間一臺。過去十年,借助城鎮化的臺風,空調市場扶搖直上,這是格力成功的首要條件。
第二,格力和美的一樣,建立了廠商聯盟。在很多領域,廠商都出現了明顯的分離,甚至對立。90年前,通用汽車的斯隆即借助廠商聯盟反超不可一世的福特。此間的道理在于,空調是半成品,依賴于安裝。空調的消費時間是非常集中的,擁有巨大的安裝能力是掌控市場的基礎。而安裝能力并不在廠家,而在經銷商手里。所以,廠商聯盟更為重要,力量也更為強大。空調的半成品特性,是格力能和蘇寧國美叫板的原因,也是到現在為止空調都不是電商銷售寵兒的原因。
第三,格力有非常堅實的品質基因。這是格力的長處,不取巧,不為降低成本而傷害品質。空調的三駕馬車,海爾賣的是服務,美的賣的是外觀,格力賣的是品質。
那么這三條足以支持格力的繼續成長嗎?反對者認為不能!理由是: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期還有兩三年,然后就要進入平緩期了。更重要的是,未來的家電一定是智能化的,這是董女士不懂的;未來的家電消費者是年輕人,這也是董女士不懂的。雷先生會的不是營銷,而是懂顧客,懂得用技術去讓傳統家電智能化。董女士不在關鍵點上發力,反倒去祈求馬云,不僅丟掉了未來,恐怕連現實也會丟掉。董女士懂的是傳統制造和廠商聯盟。近幾年,格力在學美的,利用供應鏈、制造和渠道的優勢,開賣其他傳統的家電和小家電。這能有未來嗎?格力一旦沒落,經銷商會選擇跟隨它一起沉沒,還是另擇伙伴?
誰能笑到最后?
目前,王馬之賭王健林略處下風,董雷之爭董明珠會處下風嗎?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雷軍以及認為董明珠必敗的雷軍支持者們“5年后超越格力”的預測有一個隱藏著的假設,那就是格力未來仍將按目前這種實體經濟模式走下去。這個假設和董明珠那個“如果全世界的工廠都關掉”的假設一樣不成立。
董明珠的自信,有一層邏輯支撐,那就是“我有強大的制造能力和雄厚的科研開發能力”。她說格力有23年的基礎,有科技創新研發優勢,在堅守過去傳統的模式條件下,“把馬總(指馬云)請進來,世界就屬于格力,你只有一半,不行的。”
這明顯與馬云、王健林當初直言實體與電商的分野不同,董明珠不但沒否定小米的互聯網營銷模式,反而肯定地說,它是必需的“一半”。但只有一半還不行,必須加上傳統模式,所以她開玩笑拉馬云背書,算是完整地傳遞了觀點。
不要因為董明珠是從工業精神時代走過來的,就給她貼上“頑固勢力”的標簽。同樣,不要因為“雷軍們”沒有經歷工業精神時代,就說他們代表了新力量。
董明珠并不拒絕互聯網,很可能只是認為對于空調這樣的產品而言,電商的時代還遠未到來而已。因此,有專家認為,這場所謂的賭局,不過是董明珠公開表達格力對互聯網模式看法的良機。
當然,對于董明珠來說,如果未來5年電商持續保持2011年以來的發展勢頭,作為工業精神時代的領袖型企業,格力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畢竟,格力是“距離電商最遠”的制造型企業。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基本上可以確定,未來5年電商仍將保持高速發展。
證券機構在分析一個企業未來是否具有成長性的時候,喜歡使用“護城河”的概念。我們不妨用這個概念套一下格力和小米。
證券機構幾乎無一例外地認為格力電器已經構筑了自己的“護城河”。那么,格力的“護城河”是什么?概括起來就是:強大的品牌力,強大的產品力,強大的技術研發力,強大的渠道銷售力,及健康的企業機制與企業文化。這決定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至少是董明珠還在格力),格力電器仍將保持較好地發展。
有趣的是,就在董明珠和雷軍打賭的第二天,格力電器一路飆升,收盤大漲5.18%,成為近來漲幅最高的一次。這算資本市場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嗎?
但是,如果把“護城河”的理論套在小米身上,你會發現,在諸多競爭力要素中小米除了長于營銷,實在沒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優勢,制造是零,銷售渠道是零,甚至研發也是零。與格力電器相比,打個比方,如果格力電器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小米看起來更像一葉隨波蕩漾的浮萍。
雷軍對小米優勢的總結是,“小米的盈利模式最最重要的是輕資產,第一,它沒有工廠,可以用世界上最好的工廠。第二,它沒有渠道,沒有零售店,所以它可以采用互聯網的電商直銷模式。第三,因為沒有工廠,沒有零售店,它可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產品研發上,放在和用戶交流上。”而馬云對小米的總結要簡單的多,只有兩個字:營銷。馬云甚至這樣說:如果23年后(指格力電器至今已存在23年)小米還存在,你才是真牛。
正因為小米身上缺少安全繩,導致這個企業總給人“能大起也可能大落”的擔心,就是說你心里沒有底,不知道這個企業會在哪一天遭遇不測,正好它的對手們實在太強大了。“眼看你起高樓,眼看你宴賓客,看眼你樓塌了”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蘋果、三星重壓之下,小米這種輕資產型企業能火多久,真的沒有人能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