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7日和28日,筆者與另外兩位教師分別在福州第二中學高二年級的三個班級開展了“同課異構”活動,課題為人教A版高中數學選修2-3中的“正態分布”[1].筆者在課后認真研習了另外兩位老師(Y老師與F老師)的教學錄像,發現在高爾頓板試驗這一內容的使用上,三位老師的安排大相徑庭.下面談談筆者對此的認識和理解.
1 同課異構中的“異構”——高爾頓板試驗的處理
人教A版高中數學選修2-3中的“正態分布”一節中使用了高爾頓板試驗作為課題的引入.在同課異構活動中,三位教師分別用不同的方式處理了這個試驗.Y老師是在本節課主體內容講授完畢,將其放在對正態分布的應用環節使用.F老師是將其作為創設情境引入的案例使用,但是她同時使用了兩個案例,一個是“通過測量內徑檢測鋼管質量”,另一個是“高爾頓板試驗”.她利用前者解決了兩個問題:(1)使學生理解“連續型隨機變量”的概念;(2)使學生理解隨著頻率分布直方圖的組距縮小,組數增加,相應的頻率分布折線圖越來越接近一條光滑的“鐘形”總體密度曲線.而對后者她只是借助Flash動畫演示了高爾頓板試驗,使學生對正態曲線的來源有一個直觀的印象,進而得到正態曲線的概念;筆者卻是按照教材的安排,把高爾頓板試驗作為引入,但是在引入的過程中借助數學軟件Geogebra突出了如下潛在邏輯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