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可見,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很重要的.然而,近年來,無論是公開課的準備,還是日常的教學,教師在備課時將大量的時間、智慧都放在了教學設計的創設上.這是教師從研究教材、選擇教學方法的角度界入的,但從問答設置的角度來看,更多的是關注“怎樣問”.我們必須清晰地看到,在高中數學課堂“師生對話”中,客觀存在答非所問、言不及義、游離中心、兜圈繞彎等現象;同時還存在教師只管提問,卻不“理答”,對學生回答中所出現的問題不加辨析、置之不理乃至一味稱贊等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說明學生的思維存在問題,也表明課堂教學中教師“理答”的缺失.正是教師“理答”的缺失,不可能真正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思維水平的提高.為此,筆者通過以下三個案例分析,談談課堂“理答”策略對學生思維水平的影響,供同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