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用代入和加減兩種消元法是解方程組的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為了更迅速地求出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可用一課時介紹二元一次方程組的一種簡捷解法——列表法.
我們把二元一次方程組寫成下列形式(注意與一般形式略有不同):
為了利用求解公式(2)解二元一次方程組(1),我們不必死記硬背求解公式,只要將二元一次方程組(1)的未知數系數及常數項列成下表,并按箭頭所示方向進行乘法運算,且斜向上相乘時取積的相反數,再將交叉項合并,依次為公分母、x分子、y分子,就能很快獲得答案.
回顧
初為人師的我,當年教初一數學“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教完用代入和加減兩種消元法解題,并讓學生熟練地掌握之后,突發奇想:能否將行列式思想引入解二元一次方程組?
總覺得將“行列式”三字講給初一學生聽,恐有不妥,就改進“行列式”以“列表”形式給出.
我用幾分鐘時間將此法教會給學生,學生學得很快,一下就掌握了,此后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問題,他們就能很快地獲得答案了.
記得當時單元考試,我們班的學生算的又快又好(尤其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題時,效果奇佳),同備課組的老師們都很驚訝,我樂而不語.實話實說,我當時的境界還沒那么高,沒能讓這項“專利”與同事分享.
當年能訂到的報刊雜志很少,我從市教研室處看到了《中學數學報》,我郵購訂了這份報紙.要訂這份報紙,在當年是要下決心的,報紙每月一份,全年6元錢,每月一寄,郵費共要3元錢,匯款費有個底線,好像是幾毛錢或1元,我當時的工資72元.哈,訂一份4開小報,竟花我一個月工資的近七分之一.
我把我的做法,寫成《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種“列表解法”》短文,寄給這份報紙,1983年5月1日在《中學數學報》上刊登了此文.如果說《趣味數學與智力發展》(1984年3月發表于華東師范大學《數學教學》)是我在雜志上發表文章的處女作的話,那么這篇短文就是我在報紙上發表文章的處女作.
值得一提的是,“龍巖”是個小城市,“任勇”是個小人物,報紙竟然把“龍巖”印成了“花巖”,中國有個“花巖”市嗎?
報紙雖舊并已發黃,還印錯了字,但我仍珍藏著,看來還得請教圖書館專家,想個辦法保護一下.
凝思
其實,“高一級”的數學內容、思想、觀點和方法,是可以在“低一級”的學段中適當、適時地加以滲透.高等數學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已有不少人在研究、實驗、探索.作為中學數學老師,惟有深刻領會高等數學思想,熟練掌握高等數學的各個分支的知識,敏銳地在中學數學教學內容中找到與高等數學的“結合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曾經在《聯系高等數學知識,搞活中學數學教學》一文中,提出了四個觀點,即介紹高等數學內容,開闊學生知識視野;滲透高等數學思想,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運用高等數學觀點,幫助學生理解教材;遷移高等數學方法,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參見《福建中學數學》2010年第11期)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高等數學思想和方法,的確有居高臨下、化繁為易之功效.近年來,以高等數學中著名定理、經典的思想方法為背景,或把中學數學的知識巧妙地用高等數學中的符號,形式加以敘述,成為當前高考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但在具體滲透時,一定要注意滲透的時機和表述問題.以本文為例,不講代入消元法和加減消元法行嗎?顯然不行,那是最基本的解方程的思想.這兩種消元法,不僅要講,還要“講深講透”.這好比在山區種田,要先學會“拿鋤頭”,再去學“開手扶拖拉機”,“拿鋤頭”是山區種田的基本功.對初一學生直接就將“行列式法”好嗎?我以為還是講“列表法”更好!對低年級的學生,還是用他們相對熟悉的語言來表述為好,“純數學”語言會讓不少學生“很難適應”.
展望
這個教學案例告訴我們,數學教學是很可以創新的.
創新的數學教學,首先是理解數學的價值、數學概念的含義及數學的思維過程,從數學的知識到數學的能力,再到數學的意識,真正理解數學的真諦.其次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問題探索”、“質疑問難”的能力,探索問題,知難而進,別出心裁,獨辟蹊徑,有獨立思考的品質.善于合作交流討論,溝通能力,以及敢于競爭的意識.
當然,當年我的教學創新,其實僅僅是在解題教學上的創新.
這個案例還告訴我們,年輕教師完全可以上出很精彩的課來.
年輕教師相對經驗少些,但被約束的條條框框也少,家庭拖累少,有激情,有創意,在利用媒體方面有自己的優勢.未來是屬于青年人的,屬于那些有準備的頭腦、有進取精神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