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數學解題,尤其是高考時的數學解題,對考生要求較高,在解題時要謹防“十不”.
2 概念不清:重解題技巧,不重視概念的學生
① ② ③ ④
這是一道概念很強的題,多數學生答②④,問題出在④,函數定義中“…y有唯一確定的值和它對應”,④不符合,故僅有②.
3 辨析不明:數學中有不少易混知識,在解題中應注意加以區別,認真辨析
沒有扎實的功底,是得不到最后這一步的.然后只須證方括號內的三角式不等于0,而這是不難的.
6 速度不快:當今的數學考試,二小時內完成10道選擇題、4道填空題、6道解答題,速度不快,怎能做完
例6 如圖:在多面體EFABCD?中已知面ABCD是邊長為3 的正方形,
8 觀察不夠:數學解題,“觀察”極為重要,不少題可“一望而解”
通過觀察,此點必在第一象限,故選A.
9 思路不暢:面對數學問題,思路展不開,原因是不善于觀察、聯想、轉化
例9 設2a >,2b >,求證:abab>+.
這是一道不難的證明題,有些同學面對此題卻無從下手.其實,從對稱入手,有:
回顧
1996年,我從龍巖一中調到廈門雙十中學,從“山區”到“特區”的前幾年間,我主要精力是在教育教學中“打拼”.2000年,我是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教高三數學,我還是市里奧數學校的校長,每周還有4節奧數課.
抓高三數學教學,我們有個“知識成‘網’,專題成‘講’”的教學要求.
平時的教學,一般是以知識點展開的;每一單元后,會將知識串成“鏈”,達到單元、章節過關;而高三復習,就應在前者的基礎上,將知識編織成“網”,這種“網”,應成為每個學科的必備資料.“網”的編織,可以“拿來”,如果他人編織得很好的話;可以自編,如果自己的編寫水平高的話;也可以由師生共同編,這應在高一、二階段學生有學習總結習慣的基礎上進行.
還有一些專題內容,有知識類、方法類、能力類、應試心理技巧類等,對這些專題,我們要求每個備課組以“講”的形式編寫教案.如知識類有“數學最值問題”、“三角綜合問題”、“函數、方程與不等式”;方法類有“問題轉化”、“數形結合”、“換元引參”、“分類討論”等;能力類有“數學觀察能力”、“數學思維能力”、“數學運算能力”、“數學創新能力”等;應試心理技巧類的有“數學考前準備”、“數學應試技巧”、“數學解題失誤分析”等.
這篇文章就是屬于“應試心理技巧類”之“講”,“講”是備課組共享的,大家分別研究些專題整理成“講”.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好友馮博先生創辦《學習方法報》,急需稿件.我忙于高三教學和奧數講座,一時沒時間寫新稿,就將此文發去,報紙分兩期刊登了.
凝思
為學生減輕過重的學習負擔,教師是大有可為的.可以在“做一題,解一類”上做文章,可以在“有效教學”上做文章,可以在“精講精練”上做文章,等等.
我有一個“高三復習五‘注意’”的觀點,即要注意復習的階段性、要注意復習的針對性、要注意復習的多樣性、要注意復習的綜合性、要注意覅的創新性.這篇文章,應該是很有針對性的.多一些有針對性之“講”,少一些無目的之“練”,多少能給高三學生減點“負”.高三學生尤其是文科學生的數學學習負擔是很重的,數學教師當在“有效”“高效”上多下些功夫,而不是多下“習題”.
展望
謹防“十不”,僅僅是提出了問題,給出了例子,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防好“十不”,做到審題清、概念清、細節清、辨析明、功底實、速度快、過程明、觀察夠、思路暢、考慮周,文章沒有給出數學教師的教學策略,每一個細究下去,又是一個頗有研究價值的課題.試試看,挑幾個研究研究,并付諸實踐,一定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