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筆者聽了兩節形式不同的初三復習課.
教師A出示課堂教學目標后,通過5個練習題讓學生整體感知“相似三角形”的復習內容和中考命題考點,進而整理出本單元的知識脈胳及重要的思想方法,最后是5個反饋練習.整整一節課教師講話不超過10句,學生合作僅僅一次(5分鐘左右),有近90%的時間課堂是靜悄悄的,如果用“樸實普通”描述這節課的課堂教學再恰當不過了.然而由課堂調查得知:學生覺得“有意義、很充實”.三天后對本課節的內容測試平均分75分,但是我確實感覺不到教學的新穎巧妙,為什么孩子們感到如此滿意呢?
老師B整個課堂總共提出18個問題,提問了25個學生,有95人次在課堂上舉手發言,師生互動時間近40分鐘,占課堂教學時間的近90%,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但學校三天后對本課的內容測試,結果令人難以置信,平均成績只有63.2分,被眾多老師譽為“設計新穎,互動充分”的課堂,學生竟然連基礎知識都不過關,更不必談其價值體現了.
為什么兩節課會出現這么截然不同的結果,原因到底在哪里?課堂轟轟烈烈,結果讓人失望;教學平平常常,學生都表示接受和歡迎.原因何在?課堂教學的“活躍”與“靜謐”的火候又該如何把握呢?
新課程標準把“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放在了開展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學生實現不同的發展,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渝的追求.一時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生生交流成了數學課堂的亮點,“交流幾次,氣氛怎樣,效果如何”成了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
但是合作是否有效呢?衡量合作的有效性我認為可參照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合作的動機是否明確——沒有方向的合作注定是盲目和虛假的;第二,合作各方有無激情——沒有熱情的合作是機械的;第三,合作是否解決了問題——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解決不了問題的合作是低效的.合作出現了不合諧因素,只能意味著合作的指向不清晰,時機不成熟或方式欠靈活,目的性才是合作的根本屬性和數學活動的出發點.
合作需要所有學生積極地、廣泛地、深入地交流,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活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惑,閃現各式各樣的奇思妙想,產生強烈表達自我見解的欲望.交流有兩個含義:一是發表個人見解,體現自我價值;二是闡述疑難,征求破解方案,無論是哪一種形式,合作者的交流都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深思熟慮后的成果展示或活動歷程中受挫后的急切求助,思維角度的碰撞,思考嘗試的升華,在交流中盡顯其獨特的魅力.適度的課堂氣氛是合作交流得以正常進行的保證,過于停留在表面上的喧嘩只會對合作產生困擾,沉悶過了頭又喚不起合作者的激情,課堂氣氛的有效調控是數學教師基本功扎實、教育理念先進的重要標志,也是課堂教學有效開展的前提.數學教學的價值體現在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視角、方法,觀察身邊的事物,解決身邊的問題,進而在思維上得到充實,保障思維的順利進行,捕捉思維的閃光點是教學任務的首位,數學教育家孫維剛先生曾經這樣描述理想課堂:“腦子里是高強度的拼搏,教室里的氣氛井然有序的安靜,靜謐的氣氛保障了深入的思考,而在達到膠著狀態的構思過程中,情緒必須是凝重的.”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領者,活動中,教師不妨走進學生,成為數學活動的一員,不停地巡視,傾聽來自學生的心聲,觀察他們的情緒,發現孩子思維的火花,個別問題個別解決,活動的亮點當眾表揚,有效的教學就要看他是否為學生創設了發展的平臺.杜威說:“學校教育要考慮它滿足學生成長欲望的程度.”寓意就在于此.
活躍、靜謐是相對的,特指學生的思維.試想,一節課創設了18個問題,涉及95次發言,貌視高密度、大容量,學生哪里還有屬于自己的思考,梳理知識結構的時間?思考時間、空間的匱乏,課堂教學就成了一具空架子,教學效果低劣自然不必說,“杜朗口中學”的課堂的確如人們所說的“放羊式”,遺憾的是,許多老師只見了“狂奔的羊”,卻沒注意到“指揮羊的繩”——思維的主線,讓好端端的教學走了樣.
教師A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給了學生充分自由,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敢于放手;能通過合作解決的,交給學習小組;個別遇到疑難的,在思維發展區基礎上稍加指點,但絕不全盤給予.教師創設了靜謐的課堂氣氛,學生的思維得以順暢的延續升華,靜是表象,活躍的是思維,學生盡享了其中的快樂.
課堂屬于孩子,老師如果敢于交還學習權,讓課堂回歸自然,將思考、回味統統拋還給學生,挫折或成功的體驗完全可以成為學生快樂的源泉,靜謐和活躍同樣是數學教學美,因為其中處處綻放了“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