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交所上市之后,馬云鐘情好萊塢。與他一起活躍在好萊塢的,還有阿里巴巴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阿里巴巴影業集團CEO張強等阿里高管。在海外,他們正與一系列電影公司洽談。“阿里巴巴意圖獲得美國電影和電視節目的國內發行權,或者針對這些制片商進行股權投資。”來自彭博社的消息如是稱。
事實上,國內的互聯網公司似乎都對好萊塢“情有獨鐘”,百度、騰訊皆如此。樂視影業前不久也將觸角伸到了這一海外腹地,宣布耗資2億美元在美設立影視基地。從投資、制作,到發行、營銷、衍生品,電影行業里互聯網基因無孔不入。無論是BAT,還是其他各路人馬,互聯網公司對電影行業的入侵已經掀起了腥風血雨。
一部電影大賣,又一部電影大賣,注入互聯網基因的電影就有可能翻云覆雨。盡管每家公司的“玩法”不盡相同,但中國互聯網公司在影視圈的吸金能力已不容小覷。電影工業的舊時代過去,新時代來了,這勢必將顛覆國內傳統的運營模式。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甚至預言:“未來3年,電影行業將是一個洗牌過程。人們會看到一個個傳統大佬被邊緣化,就像諾基亞、柯達一樣轟然倒塌,而新一代互聯網化的電影公司將成為主流。”
那么,讓我們來看看,互聯網改造電影,還有哪些或典型、或新奇的玩法?
娛樂寶 百發有戲
用投資的方式參與電影
“你投湯唯了嗎?”“沒有,我投了趙薇的新電影。”現在,這種“大佬”式的對話,發生在兩個普通影迷之間已經不足為奇。這聽上去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現在互聯網大佬們玩的電影眾籌卻讓一切成為了可能。
阿里巴巴此前發布了一個叫娛樂寶的平臺。平臺承諾,普通網民出資100元即可投資熱門影視劇作品,預期年化收益7%,并有機會享受劇組探班、明星見面會等娛樂權益。
前不久,百度公司與中影股份、中信信托和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也聯合發布了電影大眾消費平臺——百發有戲。作為百度金融消費金融業務與電影文化產業相結合所推出的最新系列產品,網民實時參與電影投資,可從百發金融中心和百度理財App兩個入口認購百發有戲產品。其產品的最低起購門檻為10元,用戶權益回報與電影票房緊密掛鉤,預期年化收益將達8%~16%。
業內認為,這些方式可以激活電影市場,還能讓小成本制作電影迎來發展的春天。
就目前來看,這些參與電影的形式還沒有發揮最大作用。《黃金時代》是百發有戲的首款試水產品。9月22日,其首期對接電影《黃金時代》票房及消費權益的百發有戲一期一經推出就被瘋搶,后來票房并不可觀,不少人質疑互聯網大數據的作用。互聯網眾籌模式的效果還需要在未來繼續驗證。
從內容到營銷
玩轉粉絲效應
把熱門游戲拍成電影,進而把喜愛游戲的人遷移到電影院。粉絲效應應用到互聯網中的越來越多。騰訊前不久成立“騰訊電影+”,已經擁有騰訊游戲、騰訊動漫、騰訊文學三大平臺的騰訊互娛,添加了第四個業務版塊。“騰訊電影+”將把有價值的漫畫、游戲題材、文學作品以電影等方式展現給用戶。
騰訊涉足電影的理由很簡單——用戶需要。在騰訊公司首席運營官任宇昕看來,互聯網的未來連接著一切。過去10年里,當騰訊互娛成功推出騰訊游戲、騰訊動漫、騰訊文學三個版塊后,他們開始思考,怎樣能夠把互動娛樂和線下的娛樂結合在一起,他們想到了電影。
“用戶到底需不需要騰訊做電影”,任宇昕回憶,為此他們翻開了騰訊在過去運營游戲動漫時的用戶反饋,驚訝地發現,用戶都盼望騰訊把自己的游戲、動漫、文學能夠改編成電影。他們受到了鼓舞和啟發,決定為已有的游戲動漫文學的用戶去做電影。
粉絲、用戶決定內容。騰訊做電影的方式是希望能夠把自己的內容改編成電影,并且為用戶設計、定制電影。他們希望能夠深度參與到電影的制作過程當中去,把自身對游戲動漫文學等內容的理解,和對用戶的理解代入到電影中去,做出行業中不同的真正具有騰訊特色的電影,進而針對這些特定的用戶群體去營銷。據悉,騰訊將與包括好萊塢在內的中外電影公司,以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為首的作家共同合作,計劃每年推出4~5部電影。
另外,騰訊進軍影視業務后,計劃圍繞IP做全產業鏈生意。
在好萊塢的電影產業中,電影本身的收入只占總體的25%~30%,其他收入則來源于DVD、線下樂園等多種產業形態。這種模式來源于產業鏈各環節對版權的保護,中國市場也如是。整個中國電影產業正在迅速發展,這也給了騰訊成體系化的業務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
粉絲經濟是一塊誘人的蛋糕。無獨有偶,樂視影業推出《小時代》、優酷土豆出品《老男孩猛龍過江》,無一不是粉絲效應。
盡管《小時代》系列連續推出后也不斷遭到一些負面口碑,但樂視影業CEO張昭在《小時代3》之前堅持不往成人世界的價值觀去靠,因為一旦去靠了也就失去了該系列電影粉絲經濟的意義。
郭敬明有粉絲,《小時代》的每一個演員也都有實實在在的粉絲量。《小時代》滿足了少女的一切夢想。因此,三部《小時代》系列電影已經收獲了超過13億元的票房。
針對這些粉絲,這些電影可以去做實實在在的營銷,進而打通線上線下。
原生互聯網
一站式的電影宣發鏈條
“合一”是個好名字。“合一影業”是前不久優酷土豆集團正式成立的電影公司。致力于打造O+O(線上線下融合)的文化娛樂平臺,優酷土豆要借“合一影業”強化其多屏生態系統的優勢。
這家原生于互聯網的電影公司,將依托大數據和O+O融合生態這兩大特色,創建與電影產業的開放合作平臺,助推大制片和大營銷的精準化,平衡藝術與商業之間的關系。合一影業CEO朱輝龍表示,他們將搭建IP孵化、新影人和粉絲三大平臺,實現從內容創作、人才培養到粉絲經濟的全面覆蓋,使線上線下充分融合。
在視頻大佬們看來,電影是內容產品的旗艦。事實上,在合一影業成立之前,視頻網站已開始涉足電影業務。優酷土豆形成了聯合出品和電影營銷兩大模式。從《風暴》開始,即開啟了聯合出品模式,相繼出品了《竊聽風云3》《白發魔女傳》《后會無期》《黃金時代》等9部電影。
作為一個大電影營銷平臺,從宣發、自制節目、票務、院線到大數據,優酷土豆圍繞電影全產業鏈打造出了一站式的電影宣發鏈條。近兩年中國票房的30%里都有優酷土豆營銷的貢獻。已有58部國內外電影的營銷首選優酷土豆,票房總額達到160億元,占中國票房總額的30%。其中,深度營銷的電影,平均票房超4億。
據悉,正式成立電影公司后,合一影業將從“六大舉措”——大數據、商業、衍生經濟、IP孵化、新影人和粉絲互動入手,步步為營成就線上線下融合的“O+O電影”。
在他們看來,大數據的作用是推動制片產品化,形成大制片體制,從早期的用戶研究到后期的推廣,制片人成為主體,投資的70%將由制片人決策。同時,由于大數據能夠在區域、觀影習慣和興趣等方面提供支持,加之整合數十檔節目和宣傳資源,從而大大助力營銷的精準化和矩陣化;商業旨在促進電影商業的多元化,打通立項、上映、熱映、下院線的各個環節,以線上線下的融合創新催生多樣化的衍生經濟,大力發展在線購票模式,通過網絡院線、AVOD實現商業價值的延伸。
IP孵化、新影人和粉絲互動是合一影業即將建設的三大平臺。其中,在視頻孵化平臺上,原生于網絡的優質IP將有可能被孵化為電影,走上內容金字塔的最頂端。新影人平臺則重在培養挖掘新人,讓有才華、愛電影的年輕人有更多成長的通道和機會。粉絲互動平臺則是指通過粉絲聯動線上與線下,為粉絲創造電影,讓粉絲成為創作和票房貢獻的主體。
此外,合一影業總裁劉開珞在發布會上宣布了命名為“1895”的具體執行計劃。通過與電影導演協會合作,履行“1”貫的青年影人扶植計劃,線上線下結合,開展青年導演的選拔與項目合作,挖掘培養新導演、新編劇、新演員。每年,合一影業將投資不少于“8”部院線電影。
彈幕電影
——創新觀影方式
邊看電影邊互動
一邊看電影一邊互動?沒錯,在電影院里,隨著電影的播放,你可以打開手機同時抒發感想——你的感想會“上墻”大銀幕,隨著電影院里其他人的話一起如彈幕般飛速滾動。
土豆為動漫迷準備的線下觀影《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和樂視營銷的《小時代3》就先后試水了彈幕電影,狂歡互動兩不誤,看電影時也吐槽。這種起源于日本、在二次元的世界里已經流行了好幾年,屬于宅基腐熱衷的小眾文化,近些年由視頻網站到電影院,又開始火了起來。
越來越多的彈幕出現,因為互聯網因子的注入,使得用戶觀影的方式也變得有點不一樣了。可以說,中國電影已經被卷入“玩”時代,一個充滿了解構、消費、顛覆的時代。
當然,也有人反對這種形式對電影的涉足。反對方認為,一行行飛速滾動的彈幕,很明顯弱化了電影本身,遮蔽了演員的演出,也遮蔽了電影的故事,更遮蔽了文化的本質,得到釋放的只有大眾扭曲的文化心理和片商瘋狂的逐利心理。
事實上似乎并不一定如此。原因在于,彈幕電影的觀影方式本身就是為年輕人而生,年紀偏大的觀眾不一定適合這種形式。是否“彈幕廳”完全自主,不喜歡吐槽、狂歡的人大可不必參與這種熱鬧。
“彈幕電影是年輕人特有的專利”,在《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導演沈樂平看來,年輕人上網看視頻都流行用彈幕的方式看,因而,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90后,讓他們在電影院里體驗彈幕觀影方式順理成章。
后記
3天破3億,國慶破10億。過去的國慶黃金周,《心花怒放》如同一騎黑馬般成為票房冠軍。即便仍有不少人吐槽這是部“爛片”,但仍然不妨礙其攬得高票房。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互聯網化的售票方式。
經過互聯網的“改造”,票房能放大數倍。互聯網之于電影,猶如一面放大器。
與此同時,互聯網又如同一個篩選器。互聯網化后,肯定要先消滅“更差”的電影。比如,去年中國的電影產量是638部,但成規模放映的影片只有250部左右,超過一半影片的票房不到1000萬。
互聯網重構電影產業,也要將這個產業重新洗牌。當下各方各面都在厲兵秣馬、吹響集結號。互聯網巨頭們加緊布局、搶奪資源,傳統電影公司也紛紛調運糧草、積極轉型。各方各面合縱連橫的同時,其實互聯網對傳統電影公司和其本身而言都是開辟了新領域,這對于他們也將是一個新的機遇。
眼下,整個戰局縱橫交錯,各個派系互有優劣。互聯網對電影行業開啟全面滲透后,上游資源將不斷整合,業務層面不斷突破演變。業內分析,未來互聯網企業很有可能形成類似“好萊塢六大”的娛樂媒體集團,運營思維將迎來升級換代。未來BAT成為跨行業娛樂集團后,傳統電影公司可能也會像好萊塢那樣成為娛樂集團的衛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