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1980年代中期之前,中國依然延續計劃經濟,采用工農業生產總值來衡量國民經濟的規模。此后的學術界開始引入國民生產總值(毛額)GNP的概念,后來官方的報紙和統計上也出現了GNP數據,成為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的第一步,而促成這一接軌的是世界銀行。
在計劃經濟中,商業基本不計入工農業生產總值,而GNP卻包括了服務業,因此在引入GNP概念的同時也引進了服務業的概念,并推動了服務行業的發展。然而,正當我國經濟界開始熟悉并采用GNP作為衡量國民經濟規模和增速時,國際上的游戲規則又變了。 1991年美國根據自己國內的情況,率先采納了國內生產總值(毛額)GDP作為衡量經濟規模的指標,兩年后世界銀行也推出了國內生產總值(毛額)GDP作為衡量各國經濟規模的統一標準。中國經濟從此被捆上了GDP戰車,開始了高歌猛進。
國民生產總值GNP與國內生產總值GDP到底有多大的差別,表面上看只是一字之差。 國民生產總值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加上國民的海外收入,減去支付給外國人的收入(包括外流的資本)。大多數發達國家的GNP要大于GDP,因為他們國民的海外資產收入要大于資金外流,而多數發展中國家則是外資的接受國,須向外國支付利息和資本收益。如2013年世行數據顯示,美國的GNP為17.06萬億美元,GDP為16.80萬億美元;日本GNP為5.08萬億美元,GDP4.90萬億美元;中國GNP為9.19萬億美元,GDP為9.24萬億美元。說明美日兩國的國民所得中,海外賺取的部分大于外國人在境內賺走的,而中國的GDP中有一部分是屬于外國人的,或流到外國。
但是,一旦把GDP作為政策指標,問題便出現了。比如,有兩個村子A和B,村民收入相當,即GNP相當。A村所有的收入都來自村民外出打工或做生意,賺到錢后回鄉互助蓋房子,材料和食物都購自外鄉,村里保持著山清水秀的生態,村民回鄉時活得快樂,鄰里關系融洽,由于村內未發生貨幣交易,該村的GDP近乎于零。而B村則請來了外鄉人和外來資本,幫助村里發展經濟,砍光了山上的森林,開礦辦工廠,把村里的溪流水塘農田全污染了,還有不少人得了病,因互相搶奪資源,村民之間,以及村民與外鄉人之間,互相仇恨,該村的 GDP遠高于GNP,因為大部分錢被外鄉人賺走了,村民們毫無幸福可言,還要承受環境災害。 A村村長因無作為而被免,B村村長則因對國家的GDP貢獻大而獲榮升。由此可見,以GDP為施政目標,不僅存在多個誤區,而且后果嚴重。可以想象30年后兩個村的情況,或許A村走綠色產業之路,而B村可能不再適合居住。
從全球范圍或封閉的經濟體來看,GNP等于GDP,但是由于生產地點與生產所有者的分布區域不同,就把GDP和GNP區別開來了。中國作為世界的工廠,自然集中了大量的GDP,而這些工廠的主人或投資者,則擁有這些工廠的大部分GNP。在這個意義上,GNP作為衡量我國的經濟規模和國民所得,應該比GDP更有意義。
GDP增速作為經濟增長指標,曾經是世界銀行為鼓勵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開發本國資源,增加就業的重要指標。但它似乎誤導了我國經濟走向,讓我們的地方政府就像以上的B村那樣只追求著GDP,而忽略了GNP,即產出的分配效益和可持續性,得意于高速度。我們究竟是怎樣被誤導上了這條令人窒息的發展之路,而錯過了更為合理的資源配備和發展方式呢,我們無從知曉,但世界銀行的忽悠應該是一個原因。而我們的經濟學家卻沒有提出響亮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