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東白條
購物打白條?沒錯,上京東網上購物的用戶完全就可以這樣做了。
這是時下剛流行起來的消費金融,比如上京東就可以打“京東白條”,京東白條已經試運行半年多。前不久,京東金融更是正式發布消費金融戰略,提出未來3年白條用戶數將與京東用戶體量匹配的目標。與此同時,京東金融推出了第二款白條產品——校園白條。面對在線學生提供先消費后付款的信用服務,學生憑借學生證、身份證及借記卡在京東金融App上申請開通。
越來越多的用戶使用白條的半年來,京東商城的月訂單數量增長了33%,月消費金額增長了58%。除了京東,天貓在今年7月推出了“天貓分期”,百度也給新產品“百發有戲”貼上了消費金融的標簽,互聯網大佬們在消費金融領域紛紛開始了嘗試。各種互聯網金融云集之際,消費金融看起來成為一個新藍海。盡管消費金融概念不是新近才出現,但新一輪熱捧和創新熱潮,勢必促進互聯網時代下的消費金融產業升級。
京東CEO劉強東更是預言:“10年后,京東70%的凈利潤將來自于金融業務。”實際上,今年以來,京東在金融方面已經動作不斷:京保貝、京東白條、網銀錢包、小金庫,其中京東白條是重中之重。種種互聯網創新將成為京東進一步向前的馬力。
打白條短期內是不能掙錢的,但長遠來看能為京東業務創造不少新利潤。
京東想給用戶打白條由來已久。此前阿里、騰訊意欲推出虛擬信用卡之際,京東白條就在孕育中。但白條的風險是由京東自己承擔而并未轉嫁給銀行,因此它避開了監管而不被叫停。
“京東懂消費,懂金融”,京東消費金融業務高級總監許凌告訴記者。在消費行業和消費者層面都已經發生變化之際,京東推出消費金融是應時所需。京東10年所積淀的大數據可為其消費金融提供基礎。
相對金融公司而言,互聯網大佬們手里掌握的是海量的大數據。他們可通過技術手段細化客服分類,進行偏好分析,進而可以提供更為精準的服務,同時降低產品創新、試錯成本和經營風險。金融互聯網化、跨界融合正是大勢所趨。未來各互聯網公司也將在消費金融領域展開競爭。
京東通過打白條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用戶,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原有用戶的訂單數和消費金額數,促進銷售并吸引流量。據二季報,京東的活躍用戶數量是3810萬,已經很龐大。他們也在針對不同的用戶需求推出相應的白條產品。新推出的校園白條也可謂是踩對了點,學生是非常有需求的一個群體。除了校園白條之外,其面向京東大客戶也推出了“金采計劃”。
白條分期費率為銀行的一半,成本優勢明顯。如果普通的白條還不夠有吸引力的話,用戶未來可在京東打白條買車、買房。京東還將通過白條覆蓋旅游達人、家居裝修,甚至很多企業購買辦公電腦等大量采購也可以打白條等。許凌說:“他們要用快消品的方式來做消費金融。”循著消費軌跡,京東將深入挖掘用戶的消費金融需求。未來京東白條將不斷向垂直類領域拓展,進而為京東創造長期利潤。
當然,消費金融的理念還需向消費者普及。更多市場主體進入和互聯網化改造,消費金融的“藍海”才能形成。電商消費場景的拓展也必然侵食銀行信用卡的地盤,未來還會否有其他阻力也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