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榜理由:中糧集團吃下華糧集團,補齊了糧食收儲和物流的短板,打通了全產業鏈,從而具備了向叱咤國際市場的國際大糧商叫板的資本。
2013年3月28日,中糧集團和華糧集團召開重組大會,華糧集團作為中糧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整體并入中糧集團。兩大糧食央企由“兄弟”變為“父子”。這一戰略重組,被認為是建立具有全球影響力國際化大糧商的重要一步。
中糧集團是我國糧油領域的領軍企業。近年來董事長寧高寧一手操刀了一系列并購,為“中糧全產業鏈”打下金字招牌。然而,集團旗下各個業務并沒有實現協同效應,虧損業務板塊逐漸增多。同時,在從傳統貿易商向實業商的轉型過程中,也出現了自身糧食收儲和物流不足等問題。
華糧集團則是國內最大跨區域性糧食物流企業。因缺乏貿易和加工業務的支撐,2006年成立以來連年虧損,負債沉重。早在2009年,外界就傳出其即將被整合的消息。中糧和中儲糧則是最有可能的整合者。
此次正式重組后,華糧集團在東北、長江、西南、京津地區的四大糧食運輸走廊和鐵海聯運、鐵路散糧入關兩條糧食運輸通道被納入中糧集團的物流體系中。這恰好可以補齊中糧集團的短板。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表示,收購華糧是看中了其在物流和倉儲兩方面的資源。華糧的加入可以將中糧集團整個產業鏈有效串聯起來,未來中糧集團可以在國內乃至國際糧食行業里作為一個產業組合相對完善的大糧商來運作,從而不斷提升中糧集團的行業地位。
拿下華糧固然是中糧全產業鏈布局的重要一步,但華糧集團在帶來豐厚“嫁妝”—糧食儲運能力的同時也背負著沉重的債務。更為棘手的是,華糧仍是一家老國企,在體制機制上與中糧有著不小差距。基于兩家企業共同的市場化背景和很強的資源互補性,此次重組將不是簡單的業務疊加,而是在資產、業務、人員、管理體系等方面的全面整合和充分融合,將通過結構性的調整和優化實現協同效應。而如何有效、合理利用華糧的儲運資源,同時改善經營管理,實現國資委對其資產優化的目標,對于中糧集團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
就在完成并購一個半月后,2013年5月,中糧與華糧全產業鏈打通正式開始。第一步是對華糧下游即現有的品牌產品進行強勢改革。中糧將通過在其自營電商網站我買網上線華糧產品等形式,實質性整合華糧產品。可以預見的是,今后中糧的業務布局將更加完善,運輸方面的優勢將更加明顯,糧油運輸成本有望大幅下調。未來糧食產業格局會因此有所變化。
2013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居2014年經濟工作六大任務之首。這無疑發出了一個重要的信號。過去三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保障農產品”都列在第二位。被提到戰略高度的“糧食安全”已經不再限于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背后凸顯的深層憂慮是中國糧食供需日漸失調。
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進行全新調整,對有關糧食企業既是利好也是挑戰。畢竟,與世界一流糧食企業相比,中國的企業在業務結構和區域布局等方面還有差距。將華糧集團并入中糧集團,體現了國務院對中糧集團市場競爭力的期望和要求。中糧集團在得償所愿的同時,也能更好地整合產業鏈的不同環節,打通國際國內市場,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