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漂是緬甸若開邦印度洋沿岸的一個港口城市。總投資超過25億美元、由中石油承建,號稱中國第四大能源進口通道的中緬油氣管道,起點就在皎漂。
就在我到達皎漂前不久,我曾經在外媒上看到不少報道,說緬甸馬德島的島民反對中資公司在當地鋪建原油管道。讀完那些報道,我的感覺是游行示威人多勢眾,反對聲浪很高。
“這都什么跟什么呀!”中石油工人一聽就樂了。“我們一直在幫當地百姓解決實際問題。馬德島的居民以前飲水都靠平時積攢的雨水,我們來了之后就給他們建了個水庫,為家家戶戶引入了自來水。那次抗議只是很小的一次請愿活動,原因是島民們喝慣了以前的雨水、不習慣自來水里的漂白粉味道。那既然他們有這個要求,咱們就改進啦。后來我們對自來水進行了進一步處理之后,島上的抗議聲就消失了。”
“其實那些島民很有意思的,有一次他們提出要求,讓我們送500頭小豬仔給他們。結果我們就真的從中國運了500頭小豬仔到馬德島。”提起那些小豬,中石油工人一臉笑容,“一晃都兩年了,那些小豬仔都長成了大豬,你知道馬德島的島民養豬都是放養的,所以現在我們每天走著走著就能遇到那些豬。”
“這不是派500小豬出塞和親嗎?”我也跟著大樂。不過樂過之后,卻不免為國企抱屈。
據我所知,中國企業在緬甸投資,現在已經相當注意照顧當地人的要求了,為了搞好與緬甸當地人的關系著實做了不少實事。可以說,基本上做到有求必應,不然也不會出現上面的小豬“和親”喜劇了。實際上,中國在緬甸援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項目,緬甸的很多公路、橋梁、電站以及通信中心都是中國公司建設的,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無償贈予緬甸的。
然而,酒香還怕巷子深。中國公司的這些便民措施、這些對相應社會責任的擔當,卻并沒有很好地被外界所了解。企業的公共關系似乎僅限于《環球時報》這樣的媒體把“酒香”傳播給自己人聽聞,很少能夠通過緬甸媒體和西方媒體傳遞到更廣泛的人群中去。西方媒體對于馬德島的報道都集中在當地居民的抗議事件中。而正是西方媒體的這些報道,讓外界普遍認為,緬甸民間反對中國企業的呼聲非常之高。中國在緬甸投資的三大項目—密松水電站、萊比塘銅礦、中緬油氣管道—都是資源性投資,項目建成后的受益方又主要是中國。這也免不了使緬甸人回想起英國殖民時期,在緬甸開發的礦產和石油都運回了英國,當地的緬甸人卻極少受益。
我在緬甸曾無數次問過當地人對中國、對中國人怎么看。令我欣慰的是,絕大多數緬甸人對中國并無敵意,即使是在備受爭議的萊比塘銅礦區,當時抗議得正歡的村民也直截了當地對我說:“我們并不仇恨中國人,我們的抗議不是針對中國人民的。”但是,中緬兩國之間的“胞波”情誼還是在面臨著各種挑戰。除了大量華人移民涌入緬甸的原因之外,中國公司的投資運作方式和落后的企業公關水平恐怕是其中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