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商業社會,做生態圈、做平臺、做“水電煤”是最“高級”的,因為它能創造化學反應,讓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獲得效率最大化的使用。
互聯網思維如此熱絡討論的今天,能將改革深化至企業骨髓改造的仍是少數。對于商用物業這一傳統行業,絕大多數的公司仍然停留在收租、保潔、維修等“硬件”服務上,而此時寶藍股份的運營思路早已全面升級,不光在硬件上不惜血本全面革新,更要在“軟件”服務上做足文章。
寶藍股份要用“智造”新模式,改變人們對傳統商業物業運營的看法。寶藍股份董事長凡學兵認為,好的商用物業的運營就像制造“空氣”,為所有客戶提供生存“氧分”——全產業鏈的服務。
一個生態圈模式成功的要點,就是要把“死水”盤活,讓物種變得更豐富,并且最好形成自發性的螺旋式上升發展態勢。
在凡學兵的藍圖里,每一個寶藍股份的物業項目乃至整個寶藍體系都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空間。對于在一個“園區”租賃辦公場所的諸多客戶來說,別人的“垃圾”可能是我的原料,我的產品可能成為你的輔助設備,實現了物流成本降到最低。整個“園區”可能形成一個完整、閉合的產業鏈,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
這就對一家物業公司的運營能力和人才素質提出了極大的挑戰,要想智慧的改造行業之前,寶藍先要智慧地改造自己。
要做到減少競爭、增加產業鏈長度,寶藍股份不斷進行著“有機”選擇。在一個相對獨立的物理空間里,客戶之間應該是互補、共生關系,相互做大市場,共同提供服務、產品的關系。為了達到這種“智慧”的“純粹”,不能加入產業鏈循環的,寶藍寧可空著物業,也不讓其破壞產業園的氛圍。
凡學兵想構建的還不止于此,寶藍還希望盡可能多地提供“一切”,從午餐到生活必需品,從共享會議室到為年輕人搭鵲橋,甚至包括融資以及企業向外地拓展時所需要的商業物業。
更讓凡學兵有成就感的是,新生態模式不僅智造了寶藍股份自身的成功,更解決了多層次的社會化問題。一個海淀的鎮區誕生了一個益園,4萬人就業,整體將貢獻幾十億元的稅收,農民本身可以從中獲益。農民富了就業同樣是個問題,益園讓閑下來的年輕人實現就地就業,進入高層次的產業和企業里去。而對周邊大環境來說,產業園的締造促進了城市多中心化進程,人們不必趕到國貿去實現價值,在家門口也能幸福地創業。
智造新模式的寶藍股份,是凡學兵想創造的未來,也是近千名員工的未來。在凡學兵看來,這是一個偉大的事業,它關乎中國未來城市轉型中城市運營的靈魂,關乎未來整個產業的發展,它絕不是傳統的商用物業管理和運營那么簡單,它有更深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