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國際知名的旅游城市,三亞是全球人的度假圣地。然而三亞若只以氣候風光吸引旅游大眾,其吸引競爭力則還遠遠不夠。
2013年ART SANYA藝術季的開幕,為三亞在旅游之外新注入了藝術元素,以藝術累積沉淀新的城市文化內容、升級打造城市的藝術高度,尤其是舉辦主題展“不期而遇:三亞國際當代藝術展”,為三亞找到了新的城市氣質,正可以滿足人們旅游需求外的深度訴求。
因為在氣質上三亞和當代藝術有一種天然的吻合。自從古至今,三亞始終處于邊陲之地,歷史傳承積累和文化沉淀相對較少,同時三亞設市時間較短,還沒有完全形成獨特而深厚的城市文化內涵。三亞的新城市背景特別適合發(fā)展當代藝術,用藝術重新塑造城市。
跟2012年相比,在2013年的ART SANYA藝術季上,當代藝術展作為主題展成為展覽的重中之重,幾百件當代藝術作品大放異彩。
從國內和國際兩部分展覽現(xiàn)場的作品來看,不但有54位國內藝術家的涵蓋繪畫、攝影、錄像、裝置、雕塑以及水墨等多種形式的100多件作品,也有11位來自全球各地藝術家的50多件作品,國際和國內兩部分的展覽各自側重又共成一體,為觀眾呈現(xiàn)出一個“不期而遇”的國內外當代藝術版圖,共同在三亞建立當代藝術高度。
邵譯農的個展由裝置《木本心》和大型雕塑《道和門》兩件作品組成。《木本心》是用烏木做材料,藝術家用10年時間給其刷漆,讓我們看到一個時間過程、勞動過程以及美的過程。而《道和門》則強調一種空間和韻律,強調里和外的一種關系,一種人的介入,一種像建筑和雕塑之間的語言。而方力鈞的個展,是他過去20年作品的一個精品展,靜心選取的22副作品涵蓋了水墨、油畫和木刻三種媒介,尤其是方力鈞的木刻作品,可以看到2002年他非常好的木刻筆力和線條感,表情非常夸張,情緒非常強烈的表情抓取得非常精確。
在展覽中還可以看到比利時藝術家Koen Vanmechelen 表達不同文化沖突的《全球雞項目》、泰國藝術家Sakarin Krue-on紀念鹿的裝置《覺醒時代的紀念碑》、克羅地亞女藝術家Kata Mijatovic表現(xiàn)夢境的影像裝置作品《旅程》,同時也可以看到國內藝術家最新的當代藝術作品,譬如王國鋒創(chuàng)作的具有強烈社會學意義的攝影裝置作品《放大》、張雪瑞用她丈夫穿過的舊花襯衣創(chuàng)作的《樹林》、高偉剛像梯子又像巨龍的裝置作品《No Way》,以及年輕藝術家楊心廣反映物質的貴和貧為主題的裝置作品《金色》。
經過策展人黃篤和徐鋼的精心策劃,國內外幾百件當代藝術作品和幾十位藝術家在ARTSANYA相遇,在三亞相遇,在此建造了一個當代藝術史的發(fā)生現(xiàn)場,打造了一個當代藝術高度,為來到三亞的旅游人群新開辟了一個“第二去處”,用藝術高度建立了城市高度。
就像美國城市歷史學家與人文學者劉易斯·芒福德所說:“最初城市是神靈的家園,而最后城市本身變成了改造人類的主要場所,人性在這里得以充分發(fā)揮。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為形,化能量為文化,化死物為活靈靈的藝術形象,化生物繁衍為社會創(chuàng)新。” ARTSANYA為三亞奠定了學術化和國際化的藝術高度,帶來城市的靈魂重量。
當代藝術與三亞擁有共同的內核,作為一個新興的、國際化、開放性的城市,三亞也能包容當代藝術的實驗性和先鋒性,而當代藝術也能喚醒三亞的天然屬性并賦予其深層文化內涵,逐漸形成一種城市性格。通過ARTSANYA藝術季和當代藝術展,三亞可以用藝術高度去建立城市高度,在國內乃至東南亞放大地域影響力,建立起藝術中心的定位,打造一個國際化的藝術交流平臺,成為東方威尼斯。
就像ARTSANYA藝術季藝術總監(jiān)張子康所說的:“三亞沒有成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也缺少歷史文化,目前更需要文化積累,尤其是有高度的文化積累。如果有意識地把城市文化做到有今天的、當代的高度,它會永遠在這個城市發(fā)揮作用。所以ARTSANYA必須建立國際的藝術最高標準,把三亞打造成一個藝術史高度的發(fā)生現(xi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