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秦堪稱戰國時的第一說客,其辯才智略及其發憤堅忍等品質,令人嘆服,其故事也千載留傳。即使在今日,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汲取某種精神,獲得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蘇秦 縱橫捭闔 堅忍發憤 審時度勢
【中圖分類號】K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200-01
重讀了《史記》之《蘇秦列傳》、《古文觀止》中選自《戰國策》的《蘇秦以連橫說秦》以及《東周列國志》之關于蘇秦的記述部分,總是令人感慨良多。
一 詞鋒舌劍,杰出的演講典范
當戰國之時,風雷激蕩、列國紛爭,智辯之士乘時而起,“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戰國策·東周》開篇語)正是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救國。
蘇秦以一窮巷桑戶之士,庭說諸侯之主,橫歷天下,縱橫捭闔,山東之國,草偃風從,一躍而兼六國相印,黃金萬鎰為用,其勢何其壯盛!“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蘇秦以連橫說秦》)正是甲兵不出而決勝千里。其馳辯騁說,口若懸河;旁征博引,雄辯滔滔。對猶疑兩端者,必言強勢:則東西南北盛夸山河形勢、士勇兵強、車騎之盛,以及大王之賢,士民用命,固當以合縱;對好大貪功者,就說霸業:也夸說一番,便是列國寶物之獻、示好割地,更有金帛美女;欲杜左右悠悠眾口,則厲言外挾強秦之威,內劫其主,割地媚敵而大逆不忠,塞其口使之與啞巴無異……燕王道遇,同車入朝,資以金帛駟馬,壯士隨行以約縱;趙王降階,抵掌而談,敬以國從奉相印,并賜錦繡車第黃金白璧;韓王不為“牛后之名”,嗔目按劍、扼腕作色;魏王亦承教約和;齊楚奉社稷以并力……天下誰能與之匹敵!蘇秦,堪稱大謀略家、說客之冠、杰出的演講典范。
二 堅忍發憤,自主學習的楷模
當其自秦游說敗歸,黃金用盡,“負書擔囊,形容枯槁”,落魄潦倒,又倍受家人冷落與譏笑,他雖難堪慚愧,但并不怨天尤人,而是喟然責己:“是皆秦之罪也。”他沒有心灰意冷、自暴自棄,而是遇挫彌堅,不墜青云之志。于是,發憤苦讀,乃至引錐刺股,血流至足……記誦揣摩,務窮其趣,晝夜不息,大有進益,期年而成,終于游說成功。正是青霄有路終須到,一舉成名而天下震動,其成功在于背后的艱辛。他那堅忍自學的精神實屬可敬;他的志向高遠,睥睨天下策士,意氣吞吐,寰宇皆在算中的才智膽識令人折服。
三 讀經典之書,自我研修成功之一途
想蘇秦,據說師事于謀略家鬼谷子先生,學習捭闔權謀之術,但當時之讀書,涉獵諸子百家,也大都是經典著作,而且主要還是靠自己研修揣摩的,于《史記》記述可見一斑。當家人笑其不治產業、力工商,“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時,他聞之而慚,“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終于有選擇地精讀了《周書陰符》,他是靠自我苦心研讀而獲得巨大成功的。讀經典之書,讀整本的好書——當然含好文章的,由于不是斷章取義的學習,不是只鱗片爪的學習,不是淺嘗輒止的學習,而是靠研讀揣摩、整體的把握,往往能大徹大悟,因而無疑是自我研修成功之一途。
四 綜合學習,曉知時勢
蘇秦博古通今,熟諳人事,洞察人心,明察秋毫,對天下大勢了如指掌,倘不博學多識、廣泛深入研究,焉能縱橫開闔、斷成敗于毫芒之際,轉禍福于指掌之間?他通曉地理形勢、政治軍事、歷史人事、君之明暗、臣之賢愚忠奸、國力強弱、人心向背等,知己知彼而能隨機應變,于是常常勝算。而其遨游列國,考察山川地形,訪求人民風土,得天下利害之祥,也是他能夠運籌帷幄之一端。綜合的學習、淵博的智識是其一鳴驚人的基礎。
五 知恩圖報,忠信有義
蘇秦雖周游列國,但實非朝秦暮楚,而是知恩圖報,忠信有義。他衣錦還鄉,散千金以賜宗族朋友;貸人百錢,則“滴水涌泉”,償以百金;對于好友張儀,激其上進而取相位;對燕國感知遇不惜喋血相報。
蘇秦,在歷史上,可以稱為熠熠閃光的一顆耀眼明星。即使在今日,也是激勵學生乃至所有人發奮自強的榜樣。他那氣勢縱橫的詞鋒舌辯、高人一等的遠見卓識、發憤堅忍的意志、博通今古的智慧、洞察人事而審時度勢的機變、權衡利弊而扭轉乾坤的才干,都令人佩服。他鍥而不舍的奮發進取、追求自我實現的個性也值得我們思考。在有些忽略或漠視個人價值違背個人內心需求的今日,對于建立旨在加強社會推動力的一種普適的價值取向——即鼓勵采取合法手段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對于處理當今紛繁的國際外交以及研究軍事戰略,重溫蘇秦故事,仍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司馬遷.中華經典普及文庫: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吳楚材編選.古文觀止[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
[3]〔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