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炫耀的時代
“古馳在北京的專賣店總數是紐約的三倍,路易?威登上海新店的建筑面積與香榭麗舍大街旗艦店不相上下。據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預測,到2015年,年收入15000到30000美元的中國中上層消費者將主導全國奢侈品購買力的近四分之一。這種消費主義很大程度上無異于任何其他國家的消費主義:人們想要穿好衣服,因為它讓你覺得舒服,讓你感受被寵愛的滋味,它還讓你覺得驕傲,讓你感受被保護的安全。”記者埃普麗爾?拉布金在采訪了很多購買奢侈品的人之后,寫出了一篇《中國消費革命》刊登在《紐約》雜志上。文章白描出了各種中國奢侈品消費者的群像:一擲千金的土豪、講求品味的名媛、努力攢錢購買超出自己消費能力奢侈品的白領、只為輕松獲得名牌而被包養的年輕女人……“在很多方面,中國的消費觀念和其他地方是一樣的。大家都想穿好的衣服,因為它夠舒服,夠出名,夠炫耀,夠凸顯身份。而在博客世界中,曬字很時髦,就是炫耀的意思。”
一個風行的“曬”字,折射出一場正在中國蔓延的時代病:炫耀性消費。這個名詞是美國社會經濟學大師凡勃倫早在1899年提出的,他認為:炫耀性消費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商品的有用價值,而在于商品所帶來的炫耀于人前的虛榮心和滿足感。特別是在步入消費社會之后,想要證明自己的的財富和權力就需要擁有與之相對應的消費符號。而打造這種符號并讓其成為社會認可標準的,就是商家宣傳中所營造的價值觀。美國哲學家弗洛姆認為:“20世紀的西方生活方式有一大特點,那就是拼命消費。糟糕的是消費和人的真實需要完全脫節,人在消費中已經被物化了。廣告說什么好,我們就去買什么。別人用什么,流行什么,我們也跟著買什么。人們在商品世界里完全迷失了方向。”
中國人在度過了計劃經濟、物質匱乏的時代之后,很快就接過了西方人手中的接力棒,那被壓抑多年的欲望就如同沉默了多年突然爆發的火山一樣兇猛。能夠炫耀的消費病開始迅速蔓延,似乎成了一個人在這社會中成功與否的唯一目的和衡量標準。在炫耀性消費病的推動下,國人爆發了令全世界都震驚的消費能力。國際知名戰略咨詢公司貝恩公司的一項報告指出:2007年至2011年間,許多奢侈品公司在中國的年增長率都保持在兩位數,中國已經成為它們最重要的市場。雖然因為中央反腐和八項規定而使2013年奢侈品在大中華地區銷售增長放緩到個位數,但是中國人去年的奢侈品消費總額為1020億美元,買走了全球47%的奢侈品,成為全球奢侈品市場最大買家。而世界奢侈品協會的調查則顯示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中國奢侈品消費者平均比歐洲奢侈品消費者年輕15歲,比美國年輕25歲……是中國人太有錢了嗎?
實際上中國的奢侈品消費有著難以言說的畸形:買得起50萬的車,卻為了40元的停車費撞死管理員;成了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卻平均每人一年讀書1本都不到……生活、文化所能帶給人的成就感和安全感來得太慢太費力,遠不如一件用來炫耀的奢侈品便捷、直接、有面子。“時尚摧毀了一些人,拯救了另一些人。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商場里的名牌激勵他努力工作。它讓他努力工作有了盼頭,要不然真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埃普麗爾?拉布金所記錄的采訪對象的話,正是罹患消費病的國人那迷茫卻又堅定的價值觀的真實寫照。
為自己而消費
身為金融投資公司項目經理的斯特洛貝年薪4萬美元,剛剛達到美國中產階層的標準。幾年前的她同樣也是一個標準的消費癥“患者”,雖然收入并不算太高,但是在房價較貴的加州擁有一套公寓、兩輛汽車。她用購物來緩解工作的巨大壓力,衣柜里的近百件衣服見證了她當時的瘋狂,另一個見證者則是每年家庭賬簿上鮮紅的赤字。突然有一天,斯特洛貝在臉書上看到一篇文章說生活中你真正能用到的其實最多只有100件東西。她整理了屋子才驚訝地發現自己原來曾經買過遠超幾倍的東西,面對那一堆堆其實超出她經濟實力的商品,斯特洛貝突然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它們讓我真正快樂了嗎?”她決定嘗試一下另一種生活,看看能否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快樂。斯特洛貝和丈夫捐出了成堆的東西:有買來只用過一次的24套瓷器、無數的化妝品和衣服……周圍的朋友都說他們倆是不是瘋了?
三年后,斯特洛貝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們搬到了俄勒岡州一個不到四十平米的小屋,屋里只有簡單的家具,廚房里只有四個盤子和兩個鍋,鞋柜里空空地只有三雙鞋;她辭去了金融投資公司的工作,在家里成為了一個設計網頁的自由職業者,她丈夫則馬上要拿到生理博士學位;她們的年收入銳減到只有24000美元,可是不再為30000美元欠款的利息而頭疼,還能隨時去想去的地方旅行,并且存下了一筆不小的教育基金;她不再因為巨大的工作壓力而焦慮,還有時間去做志愿者……“我確信優越的物質條件并不能帶來快樂。”改變之后的斯特洛貝擁有了真正快樂的生活。
這是《紐約時報》在分析次貸危機之后美國人消費習慣變化的文章中所舉的例子,像斯特洛貝這樣的美國人還有很多。當我們的消費病癥狀愈來愈嚴重的時候,最早患上消費病的美國人卻開始反思并開始著手治愈自己的消費病。次貸危機讓美國人不得不勒緊褲腰帶,可是美國零售業調查咨詢公司NPD的一項調查卻顯示,當人們在買之前反復琢磨是否買,并且不再相互攀比時,他們買的不再僅僅是物質,他們還把錢花在了體驗上,這使得他們更加快樂。麥迪遜威斯康星大學教授托馬斯發現,唯一和幸福快樂有積極聯系的消費是休閑消費:度假、娛樂、運動,以及參加高爾夫球俱樂部和購買魚桿。他認為在休閑方面的消費能夠增強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系,而人的幸福感與人際關系質量的好壞有很大的聯系,這點是更為自我的炫耀性物質消費所不具備的。專門研究消費與快樂的心理學伊麗莎白?鄧恩的一項研究表明:炫耀性物質消費會造成攀比與壓力,這不僅會惡化你的人際關系還會干擾你感受正能量的能力,讓你愈來愈難從簡單的事物中獲得愉快的心情。
曾經最沉迷于炫耀性消費的美國人已經開始認識到,被物質消費控制會讓人迷失自己。正如法國哲學家讓?波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所說的那樣:“廣告、消費‘溫和’地壓制了自我,人們看似在尋找自己,事實上他們無權這樣做,他追求的只能是被社會價值觀所規定的生活模式,從而使人無可避免被異化。”
學會如何為自己而消費,才不會在炫耀性消費病里愈陷愈深從而迷失自己。畢竟證明你存在價值的,應該是自己這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那些商業化的、用來炫耀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