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人人有病的時代。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主導的一項由50個國家近500名研究人員參與的研究表明:目前人類壽命與1990年相比更加長久,男性平均增長10.7年,女性平均增長12.6年。根據這項研究,平均來看,人們過去14年飽受疾病或疼痛困擾。而精神、慢性病等非傳染性疾病,則成為這個時代的代表性疾病。科學家們估計在未來20年人類將在非傳染性疾病上將花費超過30萬億美元。
人類醫療的進步如此迅速,可隨之而誕生的各種疾病卻越來越多,這似乎是一種自然的平衡和警告。英國兩位醫生,弗雷德里克?卡特賴特和邁克爾?比迪斯在《疾病改變歷史》中發現,很多重要人物身上的病,是推動歷史變化的隱形因素。當年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時,就是因為痔瘡和消化道潰瘍導致他在關鍵的兩天里有十幾個小時不能指揮軍隊,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他的失敗。而我們普通人自然也逃不過疾病對我們身體、精神甚至命運的警告和影響。心理學家拉撒路經過研究發現,疾病會引發一系列的情感反應。當人們患上疾病特別是持續性疾病時,身體會產生傷心、自責、無望、無助等消極情緒。雖然在生物學上,這消極情緒是身體提醒人的重要信號:恐懼告訴我們危險在靠近,要馬上做出逃跑或是防御的反應;焦慮告訴我們不遠的未來會有危險,要提前做出準備;悲傷則是將事件和失落聯系在一起,加深人的印象以防重蹈覆轍;憤怒則是刺激人的身體,增加對抗欲望并發動潛能……
從人類的進化角度上來說,正確應對這些消極情緒的人才更有可能生存下來。而當人類社會飛速進化到今天,因為醫學和社會保障的進步,不能很好應對消極情緒的人直接從生物意義上被淘汰的概率變得很小,于是疾病特別是慢性疾病帶來的消極情緒便成了慢慢消磨人健康的殺手。它會讓人堅持治療和康復的動機下降;破壞了人選擇正確應對方式的能力;使人過于關注自己而疏遠了外部支持的人際網絡;產生自責和低落的情緒可能導致自我毀滅性的行為……特別是疾病所導致的消極情緒甚至是抑郁等精神問題,很多會被當成因疾病而產生的正常情緒從而被忽略,這就造成了更多的惡性循環。面對疾病帶給我們的變化,該如何反抗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一項在對上千人進行的人口統計、情緒測試以及跟蹤調查中發現,在排除了年齡、收入、教育水平、體重、煙酒習慣和疾病史的因素之后,快樂的人的死亡率和傷殘率都是不快樂的人的一半。由此可見,雖然如何應對消極情緒生物本能的淘汰機制在科學和社會進步面前變得沒那么直接殘酷,但依然在人類愈來愈漫長的生命中暗暗起著作用。所以當愈來愈無所不在的疾病試圖改變我們的時候,要提醒自己去正確面對那些疾病帶來的消極情緒,用積極樂觀的心情去愛護自己才是在這個人人有病的世界中拯救自己的唯一方式。正如心理學家史潘瑟在研究了當代美國人的精神狀態之后所提出的那樣:“與這個世界上的坎坷做斗爭。而溫暖的愛和細致的關懷才能讓你堅強起來。”不管是器質性疾病、精神性疾病還是很小很小的疼痛,其實都需要你拿出比滿足自己的社會欲望更大的動力和耐心去關心、安撫自己。”
在八小時以外病的時代,被疾病而改變是很難完全避免的事。而如何在面對疾病帶來的消極情緒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巨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