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全球經濟現在都處于轉型階段,由此可能帶來這樣一個結果:在中期內的某一時刻,中國可能會出現經常項目赤字。對于見慣了中國龐大經常項目盈余的中外觀察者來說,這或許不可思議。事實上,這將對中國有利,對世界其他國家則是更大的福音。
經常項目赤字對中國是好事
為什么中國會出現經常項目赤字?為什么這種情況有利于中國?原因一目了然。截至目前,中國的增長模式一直是由出口和投資驅動。而其中所需的很大一部分資金,是通過家庭部門向企業部門的大規模資金轉移實現的,即所謂的“金融抑制”。于是,儲蓄的低回報,加上社保網絡的實際缺乏,推高了中國的儲蓄水平。另一個相關結果是,中國居民消費水平異常之低,2013年僅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7%。


盡管出口驅動的增長可能極為強勁,但這種模式最終是一條死胡同。特別是,它依賴于其他國家的需求,而除了匯率之外,出口國對于這些國家沒什么影響力。中國政府早已意識到了這一點。雖然過去也曾有過大量關于經濟再平衡的討論,但看起來中國現任領導班子確實要認真執行實現經濟再平衡的改革。經濟再平衡的一個關鍵目標是增加居民消費在GDP中的比重。換言之,居民消費增長必須快于整體GDP。
顯然,使用不同的假設,對結論影響很大。不論如何,可先做如下假設。
中國現任領導班子希望讓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從目前的36%-37%升至50%。
他們希望在自己任期內,即2022/23年之前,實現這一目標。
居民消費在此期間內能夠以每年10%的增速增長。
在此期間年通脹率平均為3%,即與最近5年及10年的平均水平相當。
按照這些假設——顯然可以有不同假設——從現在到2023年,名義GDP的年增長率只能為7%,也就是說,實際GDP的年增長率不高于4%。
經濟增長模式向居民消費傾斜,減少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這種轉型的一個結果是:居民儲蓄率會下降,甚至是相當迅速地下降;投資增速也會下降。不過,由于投資存量仍然很高,因此很可能低儲蓄、高消費加上持續高企但增長放緩的投資,將使中國進入經常項目赤字。鑒于中國的經常項目盈余已經收窄、目前勉強為正,這種情況就更可能發生。
因此,從中國的角度看,進入經常項目赤字將表明,向更健康、更可持續增長模式轉變的經濟再平衡正在快速推進。
中國經常項目赤字也是世界的福音
但還不止于此。中國的經常項目赤字對世界經濟也至關重要,特別是對于歐元區。
歐元區很明顯正在復蘇,但步履蹣跚,并且這個單一貨幣區仍徘徊在通縮的邊緣,如果真發生通縮,則復蘇可能受阻。如果不發生通縮,歐元區經濟應能在2014和2015年繼續積聚勢能。
歐元區經濟向好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歐元區以外的發展。自歐元區各國財政危機于2010年初爆發以來,凈出口總共貢獻了累計2.3%的經濟增長中的3.5個百分點,同期居民消費則拖了后腿,累計貢獻了-0.6個百分點。由于居民、企業和政府都試圖去杠桿化,因此內需一直疲弱。
結果,歐元區經常項目余額由過去通常在GDP的1%和-1%之間擺動,變為持續盈余。2006年——大衰退(Great Recession)開始的前一年——歐元區經常項目余額占GDP的比例平均為-0.2%。2013年,該比例為2.1%,進入2014年初,盈余繼續疾速擴大。
這一改善的絕大部分發生在外圍國家。在大衰退發生前,核心國家的總體經常項目就處于盈余狀態。當然,在這些國家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德國通常處于經常項目盈余,荷蘭亦然。法國和比利時處于經常項目赤字。其他國家也各有不同。不過,這些國家合在一起,在2007年有約2200億歐元的經常項目盈余。盈余在危機爆發后縮小,在2009年初降至1000億歐元附近,之后有所回升,最近的數據顯示,盈余再次達到2300億至2500億歐元之間,即恢復到7年前水平上下。
相對的,在歐元區誕生的最初幾年,外圍國家始終處于經常項目赤字。2007年,赤字約1600億歐元,到2009年則升至2200億歐元的高點。不過,到2013年底,赤字已轉為近400億歐元的盈余,并且還在擴大。換言之,在核心國家經常項目盈余收復失地的同時,外圍國家則經歷了赤字到盈余的劇變。
上述變化是兩方面作用的結果。一是積極方面,即競爭力的顯著改善。二是消極方面,即通過大規模失業摧毀內需。后者意味著,這種變化至少有一部分是周期性的,一旦內需開始提速,情況將出現逆轉。但同樣,前者意味著部分變化是結構性的,將保持下去。
上述情況向全球其他地區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從會計恒等的角度來說,全球的經常項目余額加總應為零。(由于計量方面的問題,實際上不為零;但這里重要的是變動,不是實際水平)這意味著,如果歐元區整體從經常項目平衡變為盈余逐步擴大,那么全球其他地區的經常項目余額總和,一定是以相同的規模向相反的方向變動。因此,必須有人既愿意、又有能力吸納歐元區經常項目余額的變動。
而歐元區經濟體量表明,這實際上只是在三個國家間的一項選擇:美國、日本和中國。
美國不太可能有能力(或者意愿)對不斷擴大的歐元區經常項目盈余作出調整。過去7年,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已經減半。私人和公共部門的持續去杠桿化、人口因素以及頁巖油氣革命三者合在一起,意味著其赤字將進一步收窄,并且實際上很可能在中期內轉為持續的經常項目盈余——這將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首次。
日本的經常項目盈余已經幾乎消失殆盡。不過,安倍政府沒能繼續跟進“安倍經濟學”(Abenomics)計劃中的“第三支箭”,因此對于實現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的通脹目標以及刺激經濟活動而言,弱勢日元成為關鍵。如此一來,日本可能不愿意出現經常項目赤字,而將努力恢復盈余。如果日本能夠引導企業找到更好的辦法來運用其龐大的儲蓄,這一點可能改變,但這種情況迄今未出現。
于是,只剩下中國最可能吸收歐元區經常項目余額的變動。湊巧的是,中國自身的發展也指向這一點。
中國出現經常項目赤字還有一個好處是,這將使人民幣在海外的供應增加,進而幫助實現中國當局的一個目標——擴大人民幣國際化(當然, 假設資本項目同樣實現自由化)。
中國不出現赤字又將如何?
上面勾勒的發展情形所描繪的是積極的圖景。然而,如果誰也不準備吸收歐元區擴大的經常項目盈余又將如何?以中國而言,如果在所有國家都試圖實現經常項目盈余的同時,中國仍然專注于出口導向型增長,將對全球經濟極為不利。如果所有人都努力存錢而沒有人愿意花錢,全球經濟將變成一潭死水。遭受沖擊最嚴重的將是最依賴出口的國家。這對中國不利,對全球其他國家也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