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的氣候變化已悄然滲透至全人類的生活。作為能源消耗持續增加的后果,這種情況最初出現在西方國家,最近已成為全球性現象。無論我們居住在城市還是遙遠的森林,能源幾乎融入了生活的每一部分。大部分氣候變化問題的“解決方案”都傾向于“大爆炸理論”,即訴諸全方位立法和全球性協議。這種理念假設,人類的任務就是制定正確的政策。
我們需要放寬視野。沒有哪項單一的法律或國際條約足以改變人類延續數年的行為習慣,靈丹妙藥(silver bullet)是絕對沒有的!現實生活中,能將溫室氣體排放降至可持續水平的普通藥方(silver buckshot)又是什么?
正如這一新的比喻所暗示的,我們需要在許多方面和層次上同時采取行動。密歇根州立大學社會學家湯姆·迪茨(Tom Dietz)領銜的一批思想家呼吁人們從“細微的行為”入手,因為個人的行動能以較低的政治成本快速實現碳減排。
人們的許多日常能源決策都由習慣驅動,而非出自有意識的思考。習慣貫穿于每天的生活之中,但它們往往形成于能源使用尚未受限之時。我是開車還是步行去藥店呢?當我外出辦事時空調還要開著嗎?每個行為都有可能產生碳排放及其他后果。日積月累,這些行為決策就對環境產生了很大影響。
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行為經濟學和進化生物學告訴我們,人類做選擇時都喜歡走捷徑。我們常常基于手頭有限的信息做出大大小小的決定,即使這些信息不完整,甚至有缺陷,而這些決定后來就形成了習慣。由于注意力有限,人們往往目光短淺,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做出的決定明顯不符合最佳長遠利益。幸運的是,習慣并非一成不變。
通過個人行為實現碳減排
即使人類并不總是理性的決策者,無法做到在行動前對每一個環節深思熟慮,但我們也擁有其他根深蒂固的本能,幫助我們在漫長的歷史中生存和發展起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本能,克服目前的挑戰, 特別是能源選擇以及更好地控制碳排放這一迫切需要。
模仿是一種決策方式。“社會規范”同樣意義重大。例如,鄰里間的期待促使我們修剪門前的草坪,或保持街道干凈。當我們面對不同選項時,默認選項在這些規范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知道,如捐贈器官是合同里的默認選項,很多人會選擇捐贈,即使他們可以選擇退出(歐洲大部分地區都是如此),但如果默認選項要求人們自愿捐贈,那就很少有人會主動選擇捐贈(正如美國那樣)。
電力行業中的一些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并充分利用了這一特點。例如,大型商業客戶可以選擇不參加杜克電力(Duke Power)的節能方案。然而,選擇不參加的客戶必須通知杜克能源公司,它已經實施或即將實施替代的節能措施。如此,這些客戶將不再享受杜克的節能獎勵。
在解決抵制安裝智能電表的問題上,上述策略同樣有效。智能電表能夠實時監控電力使用,并提供使用情況反饋。它們是改善家庭能源使用效率的基石,但美國的許多用戶一直懷疑公用事業公司安裝這些設備的動機不純。因此,客戶可以選擇不安裝,但如此選擇是要付出代價的,他們需支付預付費并按月結算。
OPower可能是目前將行為學理論運用在節能領域的最佳案例。它代表公用事業公司每月給客戶發送月度賬單。 OPower在賬單中增加了一項重要信息,即告知客戶與其匿名鄰居間能源消耗的對比情況。它還為用戶提供一些節能小技巧。與鄰居間的良性競爭促使人們采取更多節能措施。
行為學理論可激發技術創新,使其更加有效。如今的美國人習慣了廉價且充沛的能源,對于及時關掉電燈和電器并不很在意。人們購買的是可編程的溫控器,但卻不使用這種功能。如果人們可以更加簡單、便捷地節能,那會怎么樣呢?
在歐洲,許多酒店的每個房間都有一個電源關閉系統。進來的客人將其鑰匙卡插入取電槽,就能激活房間的電氣系統。當客人離開房間取下鑰匙卡時,該系統就會關閉。無人的房間就會停止供電。
另一種做法是教育客人和服務員學會隨手關掉電燈,拔掉電器插頭,但這種做法的效果不太明確,也給大家增添了更多麻煩。令人費解的是,美國很多酒店的房間浪費了大量暖氣和空調成本,眾多閑置的電器消耗了大量能源,但并未采用歐洲的做法。
市場調節作用有限
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我們從小就相信,價格改變行為。行為研究告訴我們,價格有的時候可以改變行為,有時卻不能。如果為一些人們共享的東西定價,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惡果。例如,為清潔空氣或公用場地定價。給公共物品定價這一過程,可能會削弱利他主義及其他親社會動機。有時,經濟獎勵可能會削弱人類解決復雜、長期社會問題的其他動機。
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如在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時不考慮人類的心理,似乎存在很大風險。不幸的是,這恰是我們的習慣做法。全球碳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以及征收碳稅的呼吁)將定價原理納入到了氣候變化政策中。該制度假設人們都是理性行為者,能夠在行動時以個人利益為導向,并仔細研究各種選項。如果繼續固守“人或企業僅僅(或大多數時候)對價格才有反應”這一信條,那么下一步就將是貨幣化我們珍視的各種東西,比如健康、新鮮空氣或宜居的氣候等,并對威脅到這些珍貴資源的行為給予經濟懲罰。
針對全球氣候變化采取行動所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它要求我們現在就進行投資,但收益卻在將來。一個令人吃驚的行為學證據顯示,我們中的很多人甚至很難想象或很難將氣變問題與我們自己的未來,也就是老年生活聯系起來。這可能是導致退休儲蓄不足的另一個原因。那么,公眾或立法機構為何對氣變行動的支持力度很小,就容易理解了。有鑒于此,研究中一直采取的矯正方法,是通過電子手段模擬出一位受訪者變老后的照片,生動地展示他的未來,這將足以讓受訪者感到恐懼并開始節能。如果要求今天的人們減少物質享受,為尚未謀面的子女或后代創造更好的生活,情況又將如何?
另一個阻礙人們采取行動的是,人們往往更擔心會面對什么損失,而不是考慮將收獲什么。不難想象,除了那些出于其自身經濟原因想要維護化石燃料現狀的人,很多人只是不愿改變他們目前的生活體驗而已。正如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指出的那樣,“損失規避是一股強大的保守力量,它傾向于對現狀作出最低程度的改變。”
人們往往基于個人經驗,而非關于未來后果的統計預測做出重要的決定。卡尼曼指出,即使是統計學家,也往往基于更為生動且充滿情緒的個人經驗做決定,而非他們職業生涯中所憑借的數據。這一現象是否可以解釋以下問題——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朝向大海的房產將面臨巨大風險,但緣何人們還繼續投資建設海景房?我們知道的是,人們購買水災保險,是因為他們之前經歷過水災,而不是基于他們將再次被淹沒這一可能性的精算預測。
上述分析表明,如果完全基于經濟動機的能源政策及其他氣變政策并不完善(甚至可能極其不完善),如果人類處理信息的習慣性方式只能幫助人們免受眼前的健康及安全危害,卻對推動人們關注長期的、并非切膚之痛的威脅無能為力,那么我們只能另辟蹊徑,增加更多的“火力”來改變現狀——將行為學研究結果引入氣變政策的制定過程。
我們的基本理念,是讓節約能源和提高效率的行動變得更加簡單、便捷,最終使我們這一代人形成更好的生活習慣,進而保護子孫后代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