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房地產這個圈子里也有26個年頭了,成都媒體圈的朋友幾乎沒有我不認識的。但每次接受比較面熟的記者采訪,還是得問上一句:“你現在在哪家媒體工作?”人員流動性大,這就是我感受到的成都媒體界現狀,其實企業界又何嘗不是?
上世紀70年代,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有幸進入到一個部級國營單位。當時流行的說法是,進入國營企業就猶如抱上了鐵飯碗,我對這份工作萬分珍惜。那時我是裝配工,每天的工作不是對著精密沖床,就是鉚焊開關配件,每一件部件雖小,但一點不能出差錯。師傅告訴我,這工作一定要無比認真仔細去做才行。如今40年過去了,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覺得有一個認真的開始才能走得更遠。每一位好領導,一定是先從好員工開始做起的。
半月前在北京與華遠地產的任志強董事長和SOHO地產的潘石屹董事長見面,潘總帶來自己公司的營銷總監。這位營銷總監見到任總表現出幾分膽怯,一問才知,她曾經是華遠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不久前被潘總高薪挖走,見到老東家自然有點不好意思。倒是任總大度地邀她落座,開玩笑說:“我這里的人才常被各大企業挖走,沒關系,這說明我這里正是出人才的地方。”
當下早已沒有了國營“鐵飯碗”的說法,企業間的人才流動也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但我還是想告訴年輕人,在每一次跳槽時一定要知道自己是為什么而跳,也要知道自己在原來的單位學到了什么,以及如何將自己成熟的工作經驗變為一塊敲門磚。
這些年常到大學去做女大學生就業的公益講座,也能親身感受這些80、90后女大學生們對未來事業的追求和期盼,更能感受她們身上那種無形的壓力。校門外的世界對她們來講是完全陌生的,她們中的很多人都很難快速融入到真正的社會生活和工作中。我用案例告訴她們要制定好切合實際的人生規劃,走好每一步最為重要,先就業積累經驗,實現事業成就的階梯式跳躍。
這些年,我的公司也聘用過不同年齡段的青年人。早年跟我共同創業的60后們幾乎沒有一個離開公司,他們更珍惜創業時共同的經歷,更認同企業的歸屬感。而70后的思想則比60后活躍,有創新意識,他們愿意為自己去打拼一片更好的天地,所以多會在積累一定工作經驗后跳躍到一個更高的平臺。我周圍不乏這種事業有成的佼佼者。80后生活條件優越,他們的創新意識反倒不如70后的年輕人,更容易滿足現狀。當然也許是還未到羽翼豐滿的時候。但就知識積累方面而言,他們絕對不亞于其他年齡段的年輕人。90后年輕人幾乎還是一張白紙,可塑性強,接受能力強,但往往工作注意力不夠專注,他們更喜歡接受挑戰。
作為企業管理者,不管面對的是哪個年齡段的員工,我的心態都是: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希望他們能夠在我的企業里學到更多東西。當有一天他們走出去時,能夠把自己的工作經驗變成更加完美的工作創意。如果說企業就是一塊年輕人騰飛的奠基石,我愿意他們踏在這塊基石上躍得更高,躍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