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3月末,宋琰下定決心辭去手中的工作,并很快表達了自己沒有考慮立馬投奔新的東家的意思。在此之前,她也慎重考慮過過去7個月時間里自己的得失,而現在她根本不在乎原單位本應給她的幾萬元業務提成。
“關鍵是我做得很不開心”,她對周邊朋友的頻頻詢問總以這個理由一句帶過。事實上,與她之前共事的一些員工,也早已產生了類似想法,但由于生活中種種負擔忍氣吞聲。后來,宋琰的前同事們在微信或電話里只能對她的這個可謂料想之外的舉動表示勇氣可嘉,卻并沒有要立即效仿的意思。
冗長的離職手續仍在辦理過程中,她需要挨個找前公司的那些負責不同職能板塊的陌生面孔簽字,總計10個左右的簽字人一一畫押過后,方能順利離職。這個繁瑣的流程,再次讓她感到頭痛,同時又是快慰的——低效率的辦事方式被她歸為不可忍受的其中一個部分。
選擇的泥淖
2009年,宋琰帶著兩所211工程院校的畢業證和學位證來到成都求職。在很短的時間里,她便獲得了一家文化傳播公司的基層職位,開始從事文字工作。周一和周五兩次會議,其它時間可靈活支配,是她看中那份工作的首要原因。在這里她結識了幾個好朋友,日子過得自在愜意。如果愿意辛苦一點,每個月的收入是可以滿足她一周一次添置新衣服的需求的。
松散的團隊管理方式換來的自由,看上去似乎并沒有什么不妥。時間又過了2年,她才開始漸漸意識到,職業的成就感在這里幾乎不見蹤影,如果自己的文字沒有被人發現,那么一切勞動的結果僅僅是潤滑了社會中不同機構業務往來的需要。隨后,一本月刊接納了她,并提供國內多個城市的出差機會。
朋友們發現宋琰的社交賬號開始推送一些異地的風光,知道她去蘇州了,去了北京,去了上海,看上去心情不錯。直到有一天,雜志社一位領導端著茶杯踱步走進空曠的辦公區,召開了一次會議,主要是談怎樣節省公司開支的問題。次月工資卡上增加的數字最能說明問題,幾萬個字符的付出加上基礎工資,只能勉強抵消日常開支。
與此同時,她曾經的朋友開始做起經營事務,隨之也鼓勵她調整工作方向。直至雜志社內部滋生出的一次不大的工作摩擦,激起了她爽快辭職的念頭。
左右或被左右
宋琰心里清楚,擇其一之后,自己應該守住自己的本分,這個不上不下的年齡,已經讓她看到身邊朋友的成就分化。曾經一位年長她幾歲的同事,已經放棄了做新聞的想法,開始腳踏實地地掙錢。也有的朋友,因為數度工作更換,在經濟上損失慘重,她吸取了后者的教訓。
新的工作在一家規模不小的集團公司,面試官告訴她,這里必須要經歷長時間的試用期。她說可以接受。此后不久,這家公司的業務部門因經營下滑,開始要求宋琰所在的部門所有員工兼做經營。極大程度上的服從,在宋琰的部門司空見慣。幾乎她周邊的每一位員工都是那樣做的。
與她工位鄰近的那位同事,此前已經在集團供職長達10年。但這位同事因為幾次缺席部門會議,以及和上級領導的幾次不涉及核心事務的爭執,遭到停職處理。更讓宋琰沒料到的是,這位老同事最終被調離了她所在的部門。
見識了新公司的嚴苛之后,宋琰開始默不吭聲地做事,時常收到上級分配的一些零報酬的加班安排后,也不能當場拒絕。在宋琰身邊,越來越多的同事們開始頻繁抱怨起領導的強權,其中更多涉及的是對收入分配方式變更后的不滿。而彼時,宋琰才轉為正式員工不久。
接下來的幾個月,宋琰的部門領導出于防范業績不達標的考慮,顯得愈加嚴厲。當面訓斥下屬的場面,讓辦公室氛圍變得十分緊張。對她而言,這個環境生疏得無法想象。在這個被左右的空間里,宋琰最終選擇了離職,甚至放棄了原本再堅持幾個月就能領取的幾萬元業務提成。
不再去上班的第二日中午,她的一位朋友才得知她“裸辭”的消息,言辭中頗為驚訝。但她卻認為,這個決定的作出突然讓自己變得很輕松,即使最后她也意識到今后的一段日子里還不知道將去哪兒,以及謀得一個怎樣的新職位。
80后眼中的好員工標準:
1.頭腦清醒,不要盲目選擇,做付出和回報成正比的工作。
2.認清當前社會人們普遍的價值觀,不要迷失自己。
3.不要過于媚俗,不要過于為五斗米折腰,做人做事得有底線。
4.向那些仍然在痛苦中持續堅持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