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過程中的手腦并用為學生創新思維提供了感官刺激。因此,教師應把生物實驗教學作為培養每個創新素質的重要目標之一,這樣才能為學生創新提供大腦思維的“開發區”,使每個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操作能力。
關鍵詞:創新 激發 研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c)-0006-01
實驗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有趣的生物實驗中,有更多的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機會。學生在親身實驗的過程中手腦并用,在實驗中創新了思維并使得自身的感官受到刺激。因此,教師應把生物實驗教學作為培養每個創新素質的重要目標之一,這樣才能為學生創新提供大腦思維的“開發區”,使每個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操作能力。
1 明確、理解實驗目的,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
七八年級學生剛升入初中還保持著小學時好奇、好動的特點,對實驗比較陌生,合理的調動容易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性。但是,有的學生認為上實驗課好玩,實驗課上動手很積極,卻無視步驟和要求,缺乏科學的態度。一節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卻什么也沒有學到;有的學生認為升學不考,走入社會后也用不到,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實驗嚴重缺乏興趣,應付了事。這些都給實驗課組織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實驗前聯系該實驗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際應用,把實驗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意識到實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除要求學生明確教材上的實驗目的外,更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的生活目的。學習有了目的,也就有了動力,實驗效果就會更好。
2 少些驗證性實驗多些探索性實驗
貫穿于初中教學中的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在教學中通常先告訴學生實驗會得出什么樣的結論,然后讓學生在通過親自實驗去驗證結論是否正確。這種實驗教學的安排易于操作,也易于得到實驗結果。但這種已知結果的實驗讓學生感到無趣,實驗操作也缺乏積極性,只為出現已知的結果去操作,無視實驗的過程。這既不利保持學生對實驗的新奇心態,更無利于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我調整了實驗的安排程序,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例如:把“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產物”實驗放在《呼吸作用》一節學習之前完成。面對不知結果如何的實驗,學生興趣盎然,還有幾個小組發開始了競賽。雖然實驗的結果各組有很大差別,但多數小組還是得出了“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產物”的正確結論經。第二節學習《呼吸作用》時,成功的小組更是積極介紹自己的經驗。通過這外小小的改變,激發了學生的實驗興趣,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也符合中學生的認知規律,還能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此外,還可將課本中的實驗進行適當的延伸和擴充,擴展其探索性內容,既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又促進了創新思維的發展。
3 鼓勵創新型的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創新思維的重要體現,可培養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和豐富想象力。如在學生學完根的向肥性后,讓學生自主設計一個對照實驗。學生們積極開動腦筋,發揮想象力設計出的方案真是各種各樣,也有的想法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錯誤的。更有些學生想到了模仿巴斯德研究“肉湯變質”實驗的設計思路:用兩只玻璃缸,里面放入直形玻璃管和彎曲玻璃管,根會沿彎曲管子去生長并吸收里面的肥料。實驗效果非常直觀、理想。由此,只要學生能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思考、探索,教師就應給予肯定,促進學生的思維向更敏捷和更靈活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
4 在實驗教學中重視“研究性學習”
牛頓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利用探究性學習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手腦并用,達到分工協作的目的,使得他們的合作精神得到很好的培養。如在做“種子和葉片在呼吸作用中是否釋放二氧化碳”實驗中,教師盡可能的創造環境讓學生去進行探究性學習。實驗完畢,教師指出:希望同學們共同研究,用什么代替種子和葉片來驗證活的植物體細胞呼吸放出二氧化碳?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被激活,方法多種多樣。有的用植物的根,有的用蘋果,還有的用幼嫩的莖等。經驗證這些方法都很好。甚至有的學生超出要求,想到了用溴代麝香草酚藍來驗證實驗證明二氧化碳的有無,實驗的現象比用石灰水更明顯。通過這種實驗方式,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進而激發了學生創新的愿望,同時使得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5 嚴松并重,實現有放有收,規范實驗步驟操作
實驗中盡可能的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想象力,但實驗步驟必須規范。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規范操作,實驗才能成功。因此實驗前指導學生預習,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抓住每一步的關鍵詞,并讓學生明白這樣做的原因,掌握實驗中“放”的限度。如顯微鏡使用過程的注意事項:(1)顯微鏡放于距桌邊7 cm處。要讓學生知道:7 cm是一個大約值,這是為了防止顯微鏡的意外跌落。(2)對光要目(目鏡)物(物鏡)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線,光強用平面鏡,光弱用凹面鏡。這步中要讓學生知道:只有三者一條直線才能觀察到標本,平面鏡只有反射光線的作用,而凹面鏡還具有會聚和增強光線的作用。(3)物鏡下降時必須要雙眼同時注視物鏡。這是為了防止物鏡下降過多壓壞裝片并損壞鏡頭。(4)觀察時標本對孔正中距離物鏡一厘米,視野中出現標本顏色或雜質時觀察目標即將到位,微調粗旋鏡升降,細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標時緩緩移動玻片標本即可找到。實驗中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學生從心理上理解了規范的原因,才會在實際操做中由衷的去遵守規范。同時,教師規范操作一步,邊講該步的注意事項,邊讓學生模仿操作,直到每一名學生的每一步都準確無誤。教師也要及時巡視,表揚規范操作快而且準確的學生,指出和糾正錯誤的操做。
有人說過“教育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實驗課手腦并用的特點決定了它的教育方式更像是一門藝術,只有不斷的創新才會讓實驗發揮它更大的作用。同時,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們就必須改變以往的傳統教學觀念,進而改變教學方式方法,突破固有的思維方式,促使創新思維習慣的有效養成。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不僅要將創新思維作為培養創新能力的重中之重,而且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致力于培養創新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石立山.變換教學方法,發掘創新潛能[J].人民教育,2001(5):30-31.
[2] 陳麗萍.讓每個生命都綻放異彩—— 對學生潛能開發和個性培養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3(14):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