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要求現代課堂管理中不僅要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又要求教師必須要恰當的控制學生的學習熱情,避免由于過度的寬松的課堂管理而帶來整體課堂秩序的混亂。鑒于此,本文結合自身工作經驗,結合初衷數學課堂教學現狀,提出合理建議以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教學 有效性 課堂秩序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c)-0018-02
21世紀人才是第一資源,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企業對于綜合性、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要求現代人才教育理念必須要不斷革新,基于人才綜合能力培養為基礎,通過不斷提升以及強化學生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初中數學教學而言,要摒棄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通過合理的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式的應用,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創新性的教學情境設計以及良好的賞識激勵方式,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初中數學作為一門強調學生課堂思維邏輯運轉的課程,其注重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更為重要的是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探討與交流,強調彼此之間的討論。因此,在現代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除了注重理論教學諸如定理、定式的教學之外,還必須要加強鍛煉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1 善用激勵方式吸引學生參與課堂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及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很大一部分取決于教師對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以及對于學生的關注程度。由于目前的學生其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往往在家中處于中心地位,與此同時由于缺少同齡伙伴使得現有的初中生往往較為內向,缺乏良好的與人溝通能力,而這也直接導致了現代初中學生在課堂中的被動地位,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常常伴隨著教師的關注程度的增減而變化。因而,教師必須要針對學生這一心理特征,通過良好的激勵方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形成與教師教學的良性互動,從而使得整體的課堂氣氛更加融洽。具體而言課堂激勵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1 目標激勵
初中數學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某個定理或是某個定義,更重要的是是讓學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能夠靈活運用不同的定理,通過發散性的思維,對不同的公式進行靈活組合,從而實現于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對于教師而言,可以從這一教學目標出發,采取合理的目標激勵措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目標的實踐中。如在對于某一應用題或是簡單的幾何題目的解答過程中,以小組進行劃分,借助于不同小組之間的競爭,從而激勵他們在3~5 min內對題目進行解答與尋找合理的推導與答題。通過這樣的目標激勵方式,一方面達成了最初的教學目的;另一方面通過激勵與競爭的方式,更好的引起了學生課堂參與度,讓他們在彼此的良性競爭中,避免了傳統單一的教師個人課堂教學的“獨角戲”,并且在目標激勵下,學生也能夠獲得相應的問題解答后的滿足感與成就感,對于提升其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1.2 提問激勵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應該積極通過提問以及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活躍課堂氣氛,并且利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使學生的思路能夠緊隨課堂教學進度。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借助與多媒體技術或是創景設疑等方式,以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件以及具體故事背景作為案例,而非是單單拘泥于課堂書本上的抽象的知識以及問題,由此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明白以及了解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和其應用領域的多元化。通過循序漸進的提問,使學生一步步的進入教師預先設定的“陷阱”中,最終實現了整個課堂教學內容的完成,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1.3 競爭激勵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腦在處于競爭狀態時的學習效果要比在平時的學習效果好很多。特別是對于13、14歲的初中生而言,他們往往年輕好勝,而教師正好可以利用他們這一心理特征,利用小組與小組、個人與個人或是隨機分組等方式,以速記、小組競賽等多元化的競爭方式,來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現代數學課堂教學中,并且可以設定一些小小的懲罰措施或是小獎品,讓學生在競爭中收獲知識的同時,也勞有所得。
2 精心設計課堂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高效課堂的創建,不僅僅是在于激勵措施,同時也必須要借助于合理的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利用多元化、多層次的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促進與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提升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活動內容設計必須要與教學目的和目標相一致,通過寓教于樂、動靜結合等方式,讓學生在一種快樂的氛圍中實現教學目標,感受數學學習的魅力。同時,考慮到我國現有初中班級人數較多,因而在課堂活動的設計時也必須要充分將每一位學生都考慮在內,力求能夠較好的涵蓋每一位同學,真正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參與其中。
2.1 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活動任務化
傳統的數學教學往往強調的是教師在課堂中的重要性,以教師作為主導,學生更多是像一個“茶客”,在教師中被動式的接受與學習,而這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沒有辦法真正與教師的步調以及思維相一致。而數學作為一門非常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課程,若學生的思維進度無法與教師的課堂進度相一致,必然導致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對于課堂教學內容接受程度的大打折扣。因此,在現代初中教學中,教師必須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此為基礎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通過展現不同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例如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則可以用在日常的跑道長度測量,又如在設計窨井蓋的任務中,則可以啟發學生如何用最少的材料設計面積最大的窨井蓋等等。在活動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
2.2 活動設計動靜結合
數學課堂教學雖然是以學生為主導,但是活動內容的設計必須要張弛有度,教師必須要充分把控好整個活動的進程,通過動靜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既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同時又能夠在靜中仔細思考學習以及對于知識點記憶和運用的不足,同時動靜結合的設計方式也使得教師能夠更好地對整個課堂教學幾率進行把控,避免學生的“人來瘋”,從而真正達到在活動中學習的目的。
2.3 方式多變,擴大交際空間
初中數學的教學目標并不在于單純的公式與定理的記憶,更在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于其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彼此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可以適當的通過分組討論,分排活動等豐富的組織形式,讓學生在討論中形成彼此之間的溝通以及交流,從而擴大其交際空間,并且在小組討論中可以事先對小組中每一個成員都進行合理的分工安排,由此適當每個學生都能夠真正參與到討論中,并且在討論結束后,對每個小組學生都進行討論結果的匯報,由此實現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從而提高整個課堂教學的效率。
2.4 及時反饋,靈活調控
教學活動的反饋不僅僅能夠體現教學活動的成果,同時也能夠讓教師充分了解現有學生對于知識點掌握,從而以此在未來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合理的教學活動形式以及內容的調整。因此,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們在活動中的表現,對每一個小組的討論成果都進行適當的點評,同時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仔細聆聽,對其進行適當的指導以及幫助,使他們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任務。
3 創設情境,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1 設問質疑教學是探究式教學重要的能力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相對于一般文科而言,數學教學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強調他們整體的思維能力。因此,其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形式必須要更加的多元化、豐富化,由此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單調的數字或是圖形所帶來的學生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的下降。設置問題和情景的創設作為現代教學方式中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教師可以借助于現代多媒體技術以及各類教學軟件,擺脫過去傳統的教學手段,通過一定的場景或是動畫設置,使得過去單一的、抽象的數字瞬間變得具象,由此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而在問題的設置過程中,教師也應該要遵循循序漸進的目的,既不能一下子設置的太難,導致學生知難而退,喪失了前進的勇氣,同時也不能太簡單導致學生缺乏對于問題解答與鉆研的興趣。因此,問題必須要難易適中并且具有針對性和實用價值,使得學生在整個場景的帶動下,通過回答問題等方式實現對于某一知識點的掌握以及了解。真正實現了學生獨立思考與問題的解決,讓他們能夠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下獲取知識,同時也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探究精神。
3.2 營造融洽的探究氛圍
只有在不斷的討論以及溝通中才會碰撞出學生思維的火花。因此,初中數學高校課堂的創建過程中,良性的討論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必不可少的。而要想真正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他們與教師之間充分的溝通與交流,從而提高其自身的探究能力與思維能力就必須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要摒棄過去自己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以及高高在上的觀念,要適當的放低姿態,重視不同學生的不同觀念,鼓勵學生在課堂中的討論以及問題的提出,并且鼓勵學生對其他學生的問題進行解答與解釋,充分將現代初中數學的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才是課堂中的主體,讓學生能夠有機會在課堂中學習以及了解不同的知識和內容,并且給予其足夠的時間,營造良好的探究與學習風氣,從而實現了對于學生思維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培養。
4 結語
數學作為一門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課程,其不單單是依賴于死記硬背,更為重要的是強調學生的理解。因而,初中數學教學高效課堂的創建,應該注重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通過良好的激勵方式、活躍的課堂氣氛的創造以及合理的教學活動的設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初中數學教學目標與目的。
參考文獻
[1] 高平.初中數學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與反思[J].新課程(教研),2010(12):34-35.
[2] 徐慶法.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欲[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9):94.
[3] 譚光全.數學課程改革的思考[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103-104.
[4] 楊再林.試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J].成功(教育),2010(8).
[5] 何志武.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的主要觀點及其應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181-18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