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怎樣才叫人文主義意義呢?是所需要世俗人生的意義和感悟生活的幸福,也就是說是對整體觀念的一個肯定,這里面包含了個體的存在、個人的權利、個性的自由以及個體的價值等。第一,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第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的發展。第一,要關愛學生、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第二,關注社會、關注自然,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
關鍵詞:人文主義 和諧師生 關注社會 關注自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c)-0053-01
所謂的人文精神,所指的主要核心就是人文主義。這就需要通過兩方面來分析,狹義上所指的就是一切主張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的一種思想學說。然而從廣義上來分析,人文主義所指的就是思想實質確定人的最嚴以及人生價值的新觀念。是所需要世俗人生的意義和感悟生活的幸福,也就是說是對整體觀念的一個肯定,這里面包含了個體的存在、個人的權利、個性的自由以及個體的價值等。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一般都是有兩部分購成,一個是通過客觀教材;另一個是通過主觀活動。接下來我們先了解一下在歷史教材中怎么樣體現人文關懷的。
1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大變革的時期,政治,經濟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當時社會大變革相適應,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是中國思想史上最活躍,最輝煌的時期之一。在這個時期,思想家們探討治國治民的理論,研究國家的產生與形成,探索宇宙人類的起源。總之,對世界社會和人生都進行了深刻的研究。
儒學的創始人和奠基人是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孔子。孔子一生以治國安邦為己任,主張以禮治國,維護國君在諸侯國中的絕對權威。他的學說主要集中在《論語》一書中。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禮”和“仁”,希望統治者“克己復禮”,推行“德治”,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孔子說:“務名主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注重人事與政治,可見孔子學說是以人為本的學說。
戰國時代,孟子、荀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繼承了孔子學說,提出道德規范有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大丈夫應該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發揮了孔子“德治”的思想,提出“仁政”學說,并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一原則成為中國早期民本主義的思想基礎。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天人關系上,荀子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承認客觀規律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并深入探討了“禮”的思想,認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掌握“禮”。
2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的發展
西文廣義上的“人文主義”經歷了智者運動、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三個時期。正是由于普羅塔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驚世駭俗之言,才吸引著人們對人自身的高度關注。正是有了這種對人自身的關注,蘇格拉底才會將德爾斐神廟上的銘文“認識你自己”變為自己的哲學主題,并為了維護人的尊嚴和榮譽,不惜將自己的生命祭奠于真理的殿堂上。也正是有了這種對人本身的重視,才會有斯多亞學派所主張的從平等思想的問世。如此種種,都是古典時期人本思潮的興起、人文主義精神產生的具體表現。中世紀后期,人們再次高舉“人文主義”的大旗,掀起文藝復興運動,反對神權,提倡人權;反對封建等級特權,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繼之,作為人文主義運動在教會內部表現的宗教改革運動,引導了天主教在西方統治的最后崩潰。而18世紀的啟蒙運動則高舉理性和科學的大旗,猛烈抨擊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主義,是文藝復興開啟的反對封建反教會斗爭發展的新高潮與新階段。
3 教材中的人文關懷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呢
3.1 要關愛學生、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盧梭在他的《愛彌爾》中闡述了他的教育觀,在他看來,培養自然的人,就是要順應兒童天性的發展,以兒童身心發展的自然秩序為基礎,讓兒童做力所能及的事;應當讓兒童自由自在地生活,只要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想他喜歡做的事,因為自由是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雖然他的想法有些偏激,但卻是以人為本的體現。在日常教學中應關愛每一個學生,不能以分數取人。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并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教師要從世界觀的形成、知識增長、能力培養、身心發展、行為養成等方面以身作則全面倡導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做到健康發展。
3.2 關注社會、關注自然,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也在不斷的提高,人類的智慧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但在這同時,又面臨著更重大的問題就是,人口在不斷地增長,資源也在過度的消耗中,環境嚴重受到污染以及破壞,這種現狀正在日益的擴大中,從而也成為了全球性面臨的重大問題,這不僅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同時也危害著全球人類的生存問題。在這種嚴峻形勢下,人類認識到必須努力尋找一條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對滿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當今社會道德不斷滑坡這個現象應引起我們關注。我們應把德育教學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教育他們熱愛家人、朋友、熱愛自然,享受生活。
歷史教學呼喚著人文的陽光,我們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中獲得情感體驗,獲得對社會、自然、人生的感悟與啟示。領悟人文精神貫穿著我們生命、生活的全部。讓他們更加珍愛生命、熱愛祖國、享受生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