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地球村的趨勢,使得國際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交際愈發頻繁,本文主要闡述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文化意識 教學策略 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c)-0066-01
1 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當前,我們處于全球化、地球村的時代,國際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愈發頻繁、深入。而語言作為交際的工具,則能有效促進國際交往的順利進行;同時,深入了解外國文化既能更好地促進學習語言,也能為跨文化交際奠定基礎,從而實現語言和文化的相輔相成。《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有利于培養世界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作為英語課程改革實踐者,為了讓學生能順利完成其交際活動,我們教師就必須樹立文化思維的觀念,有效結合語言教學和文化滲透,拓展學生文化視野,從而避免在日后交往過程可能產生的不必要的文化沖突和不良影響。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教學理念,增強跨文化意識呢?如下是我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所采用的英美文化滲透教學策略。
2 高中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策略
2.1 充分利用教材課本,滲透英美文化意識
人教版高中英語課程這套教材,不少話題范圍就直接涉及到英語國家的文化內容,生動再現中西文化的差異。充分利用這些教材,不僅能開闊學生的國際文化視野,同時能增進對其他國家,尤其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因此,我們在使用該教材進行課文教學時,應注重整合其中的文化素材,挖掘這些課文的文化內涵,適當介紹英語國家與其相關的文化背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力求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例如,在教必修4 Unit 4 Body Language 中,我會讓學生踴躍討論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見面問候情景所運用的不同體態語言等相關信息,并通過設計多種任務環節,如:回答問題、判斷正誤、信息匹配、查讀和細讀以及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充分了解“體態語”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際中的多樣性,力求減少或避免以后交際過程中運用“體態語”時可能產生的誤解,同時深入領會西方諺語“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入鄉隨俗)的內在含義。
2.2 拓展英文名著閱讀,領會西方文化精髓
由于跨文化背景知識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教學課堂時間和容量有限,因此,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極好的延伸和補充的有效方式,在課外可分階段或根據學生閱讀層次向引導學生閱讀那些能體現外國文化的英文版文學作品簡易讀本或原汁原味的名著節選等,如,平常我會向高一學生引薦外研社力作“書蟲”系列英文名著簡易讀本,從而讓學生較廣泛地了解外國文化和名著所反映的內容精髓;同時,針對高年級學生,我會適當推薦或節選部分名篇,讓學生閱讀英文版《美國語文讀本》,亦名《麥加菲讀本》,其作為一套影響深遠而廣泛的語文課本,涵蓋英美文化中膾炙人口的詩歌、戲劇等,其間不乏名篇佳作,從而既有益于學生學習英語,也能讓學生了解西方的文學和文化歷史,真正感受英語這一西方語言的魄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打開通往世界的心靈之窗。
同樣,在高考復習過程中,我們更要重視日趨增多的跨文化知識,比如近年高考考試說明中明確提出考生要接觸了解外國文學名著,如福建高考近幾年閱讀涵蓋了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愛麗絲漫游仙境》、Oliver Twist《霧都孤兒》等原汁原味英文版的名著節選,大學四六級英語考試內容也常涉及外國文學名著作品。很顯然,考生平常如若飽讀中文外國文學名著,那做起這種閱讀就會顯得得心應手。
2.3 貫穿高考復習過程,有效提高文化意識
跨文化交際中東西方文化差異不但反映在日常交際活動中,而且對于跨文化交際知識的考測,同樣也滲透到高考復習過程以及試題設計中。如現在許多聽力材料涉及或考測有關文化差異的內容,因此,學生不但要具備一定的辨音和理解語句的能力以及豐富的詞匯,還須對其隱含的語言文化知識有所了解,否則,聽起來有時就會一頭霧水,無所適從。如聽力考測材料中常涉及到西方節日如圣誕節、愚人節以及西方著名的球星、歌星的名字等相關信息。學生若有相應跨文化知識儲備,那就能大大有助于聽力理解。因此,教師選擇聽力等輔助教材時,應充分考慮那些包含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相關材料。
由于跨文化交際頻頻滲透到高考復習過程以及試題設計中,故在高中英語教材教學過程或高三復習過程應注重積累、歸納、展現相關跨文化交際知識。在詞匯教學中應挖掘詞語的象征意義,注意英漢色彩詞的涵義,如:green eyes喻指“眼紅、嫉妒”;White elephant象征“龐大而無用的東西”。對于那些只片面學習語言而忽略其文化內涵的人,這種由于中西方色彩詞匯表達意義的大相徑庭而最終導致文化誤解和交際上的尷尬,也就不難理解了。另外,同樣不容忽視的是西方諺語近年在高考中的頻繁出現,尤其經常見諸于閱讀篇章主旨大義總結的題干以及語法填詞題目中,如2013年山東高考試卷閱讀A篇第60題,“Good is rewarded with good”(善有善報);“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難見真情)。同樣,恰當運用西方諺語于書面表達中無疑會為文章增色不少。
因此,高三復習過程作為高中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樣不能忽視文化因素,我們教師應多拓展、滲透英美文化背景知識,消除文化知識障礙,從而不但能讓學生提高成績,而且能完善其知識體系,培養跨文化意識。當然,教師本身也須不斷提高文化素養,拓寬文化視野,勤于構建教學情景,善于設計任務環節,讓學生通過不同渠道接觸和學習英語,體驗語言應用。除教材外,教師還可靈活利用其他課程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如音像廣播,網絡報刊等,從而讓學生更多地體驗、結合社會文化背景,真正融入、領悟、享受不同文化下人際交往的真實過程。
3 結語
在跨文化的環境中教學,我們教師不僅要涵蓋語言技能的教學,同時也要充分滲透英語教學文化意識,深入領會和研究中西文化差異,有效統一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不斷引導學生主動了解并適應英美國家的文化,從而開拓學生知識視野,有效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