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應用均在各行各業中獲取了成效,對于教育事業而言,亦如此。隨網絡環境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逐漸更新,教學呈現多元化,探究性教學屬于新型模式,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探究性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及該模式的設計、選擇,探討教師應如何實施探究性教學模式,以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關鍵詞:網絡技術 高中探究性閱讀教學 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c)-0071-01
隨我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當今時代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網絡技術的支持,目前網絡技術在教育事業上已獲取了令人滿意的結果。網絡技術的應用在高中探究性閱讀教學中擔當重要角色,教師利用網絡技術能便捷獲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信息,消除傳統探究性教學中信息匱乏這一弊端,從而完善探究性閱讀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水平,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達到語文閱讀教學目的。
1 概述網絡環境下高中閱讀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基本理論
現階段,在高中閱讀教學中,探究性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先導,這一理論已在國內及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可。建構主義應用于高中閱讀教學中,概括而言實指反復的閱讀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基于網絡環境的前提下,學生這一個體與網絡環境的有機結合旨在提高閱讀效率,提高閱讀水平[1]。其次,網絡技術以生動形象、直觀的畫面展示了教師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抽象理論,可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樂于閱讀、樂于思考,為自行探索知識,發散思維及知識探究提供有利條件。
2 探究性教學模式的設計、選擇
目前,廣泛應用于高中閱讀探究性教學中的模式重要以支架式、拋錨式及隨機訪問式等教學模式為主。其中,(1)支架式教學模式。教師根據大綱教材內容為學生對閱讀知識的理解制定基本概念框架,框架成金字塔,塔底為基礎性知識,塔身為由簡過度為難的漸進學習過程,塔頂則為需求一定判斷力及潛力才能獲取的知識。在支架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可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以小組集體探討的方式展開閱讀訓練,帶著教師布置的問題從閱讀中探討問題的答案,最終由教師做評估,分析各小組的閱讀效果及解決問題的能力。(2)拋錨式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需借助于網絡環境下創設的情景,但情景需盡可能來源于現實生活,教師作為教學指導者應視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其設置與情景有關的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借助信息技術尋找答案[2]。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實時予以學生幫助,也可與學生一起探究問題,將情景與現實生活對等起來,將問題視為現實生活中的“錨”,與現實情景有關的各個“錨”通過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下將其置入知識的海洋中,讓學生對知識海洋中的各個“錨”進行剖析、探究,從而達到閱讀探究性教學的目的。(3)隨機訪問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普遍應用于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學往往針對于同一知識點進行反復多次探討,從重復探討中對知識點有新的認識,因此,該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思維及創造力均要求頗高。其次,隨機訪問教學模式的實施通常是以理論知識真實或類似情景相結合,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聯系生活實際,從實際中探究問題的各個側面,由此不斷深化知識點,提高自己的判斷力及應變能力。
在網絡環境下,以上三種探究性教學模式各具特點,教師應從教學實際與學生主體角度出發對教學目標、學生接受能力及教材內容等作整體分析,后選擇探究性教學模式,從而具有針對性的開展閱讀教學。例如教師可根據教學大綱設置總體目標,即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然后將總體目標細化、分解為各個單元目標,但各個單元目標中的理論、實踐目標均應與總體目標的內容相關,以便于實現各單元目標間的串接,完成通體目標的整體性、連續性,提高閱讀教學質量[3]。閱讀始終應從學生主體角度出發,教師閱讀教學的總體目標旨在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閱讀教學需循環漸進,教學各階段需視學生接受能力而定探究性教學模式,從而促進教學模式與教學對象的合理搭配,才能真正獲取優越的閱讀教學質量。
3 教師于網絡環境下實施探究性教學模式需注意以下問題
為促進探究性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教師于網絡環境下需注意三點:第一,科學且合理的利用網絡環境下的信息資源。教師需根據教材內容選擇符合閱讀教學的相關資源,切忌過于重視趣味性,而忽視了教學目標。因多媒體教學自身已體現了一定的直觀、生動及形象等元素,如若教師所選資源富有高度的趣味性,一旦應用于課堂教學中,雖然課堂教學氛圍歡快十足,但學生的吸引力完全集中于娛樂之上,令思維的發散及思考能力難以得到鍛煉。因此,教師于網絡環境下所選的信息資源需具有針對性,以滿足于閱讀教學需求。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對網絡信息進行科學且合理的篩選,針對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具備可靠性及安全性的網址,讓學生從該網站中具有選擇性的閱讀,滿足個性發展需求。第二,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均需互相聯系。網絡環境下的高中閱讀探究性教學重視教師的主導性及學生的主體性,提倡教師通過網絡信息資源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以學生作為閱讀探究性教學的主體,從學生主體角度出發,運用網絡環境下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思維及創造力[4]。教師應將自己視為探究性教學模式下的指導者、促進者及協助者,切忌將自己視為旁觀者,探究性教學是學生借助網絡技術途徑獲取優質信息的學習過程,教師需引導其學會科學且合理的應用網絡技術,從而實現網絡環境下閱讀的實效性及有效性。第三,教師不斷提高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現代網絡環境下的高中閱讀教學已逐漸面向于多媒體教學發展,因此,新課改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有一定要求,例如是否能熟稔操作幻燈片辦公軟件設置教學課件;此外,要求教師充分利用電子郵箱、QQ聊天及博客等與學生進行交流,為共同探討、分析及解決問題提供便捷條件,從而促進探究性教學順利進行。
4 結語
以上論述,網絡環境下高中閱讀探究性教學模式的設計與選擇需從學生主體角度出發,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學生作為探究性教學的主體參與者,唯有兩者互相配合,才能促進閱讀探究性教學的順利進行,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水平,才能實現探究性教學的總體目標。
參考文獻
[1]黃山松.探究性教學中的網絡資源利用研究[J].惠州學院學報,2010,4(47):102-103.
[2]唐步龍.基于網絡環境的語文教學模式探討[J].重慶學院學報,2009,4(10):114-115.
[3]趙曉丹.基于網絡環境下探究性模式的研究[J].沈陽干部學刊,2010,2(15):117-119.
[4]蔡永鳳.網絡資源在探究性教學中的應用與分析[J].嘉興學院學報,2010,12(6):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