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小組合作學習卻并非時時那么靈驗,存有不少問題,其中就有小組活動中的“不活躍”和“假活躍”現象。為盡量避免這兩種現象我要充分利用好“鯰魚效應”,同時又要盡可能避免“鰷魚效應”。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 鯰魚效應 鰷魚效應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c)-0094-01
新課程的實施讓“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模式走進課堂。它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合作學習能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使每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發揮,個性得到張揚,還能促進學生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增進同學間的感情交流,改進人際關系,提高課堂效率。因此,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現已被大多數教師所認同并廣泛應用。但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小組合作學習卻并非時時和預想中那么靈驗,存有不少問題,其中就有小組活動的“不活躍”和“假活躍”兩種現象。在經過不斷分析與實驗后我們發現出現這兩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新鮮感降低和參與積極性的降低是出現問題的其中的原因之一,這就提示我們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注意學生中也存在“鯰魚效應”和“鰷魚效應”。
1 利用好“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來源于這樣一個故事:挪威人愛吃沙丁魚,不少漁民都以捕撈沙丁魚為生。由于沙丁魚只有活魚才鮮嫩可口,所以漁民出海捕撈到的沙丁魚,如果抵港時仍活著,賣價要比死魚高出許多倍。但由于沙丁魚不愛動,捕上來不一會兒就會死去。怎么辦呢?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個漁民誤將一條鯰魚掉進了裝沙丁魚的魚艙里。當他回到岸邊打開船艙時,驚奇的發現以前都會死的沙丁魚竟然都活蹦亂跳地活著。漁夫馬上發現,這是先前掉進去的鯰魚的功勞。原來鯰魚進入魚艙后由于環境陌生,自然會四處游動,到處挑起摩擦。而沙丁魚呢,則因發現異己分子而自然緊張,四處逃竄,把整艙魚擾得上下浮動,也使水面不斷波動,從而氧氣充分,如此這般,就保證了沙丁魚被活蹦亂跳地運進了漁港。后來,漁夫受到啟發,每次都會在沙丁魚的魚艙中放幾條鯰魚,這樣每次都能把魚鮮活地運回海岸。漁夫的這種做法后來被管理者們總結成了“鯰魚效應”,并將其作為一種競爭機制而引入了人力資源管理中。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這一現象同樣存在,課堂中那些不再活躍小組就是“沙丁魚”群,我們有必要給他們引入一條“鯰魚”,讓他攪渾平靜的水面,讓“沙丁魚”都動起來。
這些“鯰魚”可以是學科帶頭人,他們學習積極能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帶動起整個小組的學習興趣。“鯰魚”也可以是那些學習成績一般,注意力不集中,但能量很大,特別活躍,在課上善于插嘴,在學生中有一定的號召力,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小組活動的方向和效率,引導適當,將會使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高效的進行。“鯰魚”還可以是特長生。特長生是班內最活躍的人。他們有的雖然學習不好,紀律較差,但集體榮譽感強,當小組在比賽中處于下風時往往能激發他們的潛能帶動小組扭轉劣勢。當然,第一類“鯰魚”是我們的最愛,可以讓我們花費較少的精力就取得較好的效果,但他們的數量卻是少之又少,甚至每個小組都無法平均上一個。這時我們就要考慮第二類,第三類“鯰魚”,這兩類“鯰魚”自制力稍差,我們必須要注意引導,加以限制。只要控制措施得當,同樣能取得很好活動的效果。如果“鯰魚”確實太少無法均勻分配到每個小組時,我們還要考慮去花時間培養幾只“鯰魚”。
讓“鯰魚”加入小組,會給整個小組帶來活潑的氣氛,帶來創新,帶來多贏。但是“鯰魚”的數量應當加以控制,全是鯰魚的話,整個小組就會出現“個個是英雄、整體是狗熊”的現象,因為個個“鯰魚”都想堅持自己的觀點,合作和溝通就不存在了,也就背離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初衷。既然一條鯰魚能夠帶動一群魚翻騰攪動,那就沒有必要再放第二條了。引入“鯰魚”的目的就是要讓那些“深沉”的小組活動起來、興奮起來。
2 防止出現“鰷魚效應”
德國動物學家霍斯特在試驗中發現:將一只領頭的鰷魚腦后控制行為的神經割除后,此魚便會失去自制力,行動也會變得紊亂,但其他鰷魚卻仍像從前一樣盲目追隨。這就是“鰷魚效應”。
合作學習,就是要讓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構成一個學習共同體,為完成共同的任務,開展互助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中一旦出現領頭的“鰷魚”,也就不再會有合作與交流,個人的意向替代了小組的意向。要防止“鰷魚效應”應注意兩個方面。
2.1 防止個別學生成為領頭的“鰷魚”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要讓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小組合作學習很多時候是“好學生”扮演了教師的角色,那些學困生在小組中處于被動接受地位,沒有表現的機會,合作學習就成了一句空話。要使小組中每個成員都主動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我們可以通過輪換合作小組的小組長,可以改變這種局面。對膽小的學生,教師多給予鼓勵少給予挖苦、打擊,即使錯了也要說出來。合作前,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分工,并在組內安排學困生優先發言,讓他們先說出最容易想的解題策略,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讓每一位小組成員帶著獨立的思想進行討論、交流。
2.2 防止教師成為領頭的“鰷魚”
我們在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做好教學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難易適度,有一定探究和討論價值,多數小組在合作學習中能夠完成。難度過大,許多學生會失去信心,只等老師來解答,這樣一來教師又唱起了獨角戲。另外在小組合作前,教師講述的量要適當,不宜太多,抓住學生在學習中需要記住或使用的重要內容來講。既提高效率、縮短了的時間,又避免了教師成為課堂的主角。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好的學習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過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體現出它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李秀偉.好教師教學的八大智慧[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 陳燕.小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的策略分析[J].基礎教育參考,2009(7):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