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統計作為一門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技能,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應予以重視。通過激發學生對統計知識的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讓學生經歷統計過程為統計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充分運用統計知識,提高學生統計能力,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 低年級 統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c)-0111-01
統計是日常生產生活中最為常用和實用的技能之一,因此統計也是小學生必備的能力。“新課標”指出:在教學“統計”要從傳統上比較注重統計圖表有關知識點的教學模式轉向重視學生對數據統計過程的體驗,學會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認識統計的作用和意義[1]。基于小學生的年齡及其它原因,小學階段的統計較為簡單,加之統計的教學較為枯燥,教師易于忽略學生統計這一方面能力的培養[2]。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學好統計知識掌握統計技能呢?下面結合本人近幾年來低中高年級的教學體會,談談幾點想法和做法。
1 激發學生對統計學習的興趣
小學生對于統計比較陌生,這對于教師來講,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設計時,如處理不當,學生對統計學習可能會喪失興趣,從而不愿主動學習;反之,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讓學生對學習統計產生興趣?我認為設計合適的教學情境、探究活動是問題的關鍵。
案例:
北師大版在一、二年級的數學教材中設計了這樣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
如:為開聯歡會,班級要買一些水果,大家喜歡的水果都不一樣,到底該買哪種?要通過統計來解決。在通過調查統計后,我們得到了大多數同學喜歡吃桔子的結論,于是我們在聯歡會上買了桔子。
這樣做,會讓學生感到他所學的統計知識很有用,從而愿意去主動學習統計知識。教材中像這樣的活動還有很多:買什么顏色的氣球,調查同學們的生日都在哪個季節等。這些活動都很貼近學生生活,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 注重學生與統計相關能力的培養
在小學數學統計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包括:收集整理數據、與他人交流與合作、動手操作與繪制圖表、觀察歸納總結、估計與想象及計算。
2.1 注意估計與想象能力的培養
一個簡單的統計活動,可能同時培養以上各種能力。尤其要重視估計與想象能力的培養,許多教師僅滿意于學生通過合作得到的一張統計表、一幅統計圖,其實如果讓學生根據圖表和結論估計和想象一下,不但具有實際意義,而且會讓學生有意外的收獲。比如讓學生調查班級中學生的家庭所在區情況之后,可讓學生根據圖表和結論猜測(或者說預測、估計)一下以下幾個問題的答案:
(1)如果班里轉來一位新同學,猜一猜他的家最有可能在哪個區。
(2)猜測一下在學校中另一個班里哪個區的同學最多。
(3)猜測一下學校中哪個區的同學最多。
2.2 注意與他人交流與合作能力的培養
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交流與合作,所以從小培養學生的這種意識和能力非常必要。在活動中,教師要對分工合作的方法進行適時的指導。學生可先自己進行統計,再小組合作,從而體會出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其交流合作的能力。
這里只提到了兩項基本能力,不代表其它的能力培養不重要,而是教師常會忽略這兩種能力的培養,所以特別加以闡述。
3 重視學生學習統計的經歷和過程
統計是學生用數學方法思考問題的重要技能,統計知識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統計教學中卻存在一些誤區,人們會把學習統計知識看作是讀懂、繪制簡單的統計圖表作,而對統計過程和意義重視不夠。低年級的統計教學,重點不是讓學生學會某個知識點、某項技能,而是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經歷搜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觀念”的建立需親身經歷。要使學生逐步建立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們投入到統計活動的全過程中。教學內容可以從實際出發,如同學的身高和體重,對這些資料可以從不同角度來整理,再對統計出的數據進行分析。選擇適合的統計圖表,使統計方法為所研究的內容服務,并尋找合適的例子來解釋。讓學生認識到運用統計方法可以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應將學生選擇恰當的統計方式來處理和分析數據,以及了解統計的全過程作為統計知識教學追求的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自己在情境中探索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動手實踐操作是統計教學中的重頭戲,新大綱強調統計教學要重視實踐操作,因為實踐操作不僅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統計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使學生熟練掌握操作的方法。
4 關注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統計知識的應用
如何讓學生輕松地學會統計知識?熟能生巧。盡可能多地讓學生不斷地應用這些知識,時間久了自然就會了。在日常生活方面,調查自己家的小區內有多少輛車、多少個垃圾箱;在班級管理方面,教師完全可以把個人評比設計成條形統計圖的形式(如我們班把作業的整潔情況制成了條形統計圖,作業完成得十分整潔,教師會在本子上打一個A,得到A的同學可以在自己的豎條里涂一格,或畫一顆星星),把個人的借還書、交作業、帶學習用品的“信用度”變化情況設計成折線統計圖的形式,把日常小組加分、扣分以記“正”字的形式來進行等。
5 結論
能用上統計的地方有很多,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的運用統計,可以讓學生深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真正落實“學習生活中的有趣的數學,在生活中使用有用的數學”這一新理念。特別指出的是,小學生的無意注意高于有意注意,往往對新事物產生興趣,因此每次實踐操作不能總是老一套,應適當加大難度,使學生不斷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綜上所述,在教學統計時,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統計的興趣,注意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讓學生經歷完整的統計過程,并應用于學習和生活中,逐步加大難度,如此長期下去,必將有利于學對統計技能的掌握,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輕松地運用統計這種常用而又實在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宋乃慶,張奠宙.小學數學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史寧中.中小學統計及其課程教學設計[J].課程·教材·教法,2005.
[3]李俊.中小學概率的教與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史寧中.統計的意義·思想·方法[J].小學青年教師,2005.
[5]史寧中.教育與數學教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學,2006.
[6]曹艷榮.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
[7]梁杏祥.論小學數學統計與概率教學方法[J].現代商貿工業,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