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作文在多年的“陣痛”之后更趨困難重重。考生們被長期灌輸下的虛夸性的表達技巧所拘,足以消弭了他們的創造靈感,導致大量的高考作文新意缺失、生命意識淡薄與學養觀念疏陋,而大量在宿構、默寫、套用下的程式化與假大空的文章卻鋪天蓋地。本文針對高考作文的種種“亂象”,提出在高考作文中結合主旨繼而滲透經典文化,并嘗試了滲透的具體步驟—— 追尋、重組和表達,不僅起到精練的“詩化”闡釋,而且深融文化氣息和書卷韻味,把語文的“人文性”層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關鍵詞:高考作文 經典文化 追尋 重組 表達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c)-0140-03
時下總能聽到高考閱卷老師們的嘆息,高考作文真正能寫出考生們心靈深處的東西已經越來越少。筆者翻閱了最新的高考滿分作文,也總感覺這些所謂的“滿分作文”只不過是“矮個中的長個”,細甄文本,覺得真正能經得起咀嚼的不多。究其原因:升學的壓力只能讓樣板、套話作文在“急功近利”的高考作文輔導面前顯示了“捷徑”之功效。在這樣的現實面前,考生們無論從題材的選取還是內容的表達上均顯示出貧乏與淡漠,大有跌人眼鏡之感。學生缺少生活內容的真實體驗,反映在他們的筆下只能出現“矯情而遠勝于真情”的湊合文章。即便有些表面看來有點新意的文章,明眼人一看也會顯得錯誤百出,至于簡單地引用一些名人名言,也常會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顯然這跟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歸類識記能力低下有關。然高考作文呼喚經典文化,以此來更好地考查學生的真才實學。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重視經典文化的學習、積累、整合和滲透,使他們學以致用,試圖達到人格的歷練。本文是筆者經過多年的高考閱卷與課堂實踐之后得出的一些思考與探索,期望能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
諾獎獲得者黑塞曾在《獲得教養的途徑》一文中指出:“為獲得真正的教養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研讀世界文學,就是逐漸熟悉和掌握各國作家與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財富?!盵1]實際上高考作文是一種綜合考察“你的教養”的命題形式,盡管沒有條框的限制,且能彰顯個性。縱觀歷屆高考作文評分結果,筆者得出一個毋庸置疑的結論:有教養的作文獲分高,反之,無教養的作文則獲分低,歷年各地莫不如此。
那么何謂“經典文化”呢?據《辭?!方忉專航浀湮幕侵冈诼L的歷史進程中,被流傳下來代表某一時期的的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關的作品。然無論以何種形式承載,它必須包含深邃的思想性,如我們所說的文學(散文、詩歌、小說、戲劇、影視等)、藝術(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篆刻等)以及所有的能反映思想性的包括哲學、思想、政治、經濟、科學、體育、宗教、教育、歷史、美學等各個領域里的作品,均是經典文化所體現的范疇。
1 高考作文中經典文化滲透的必要性
1.1 高考作文中經典文化的滲透是對傳統承續的需要
古人撰文,強調“無一字無來處”。[2]盡管這種對用典的亦步亦趨現代人并不贊同,可是對傳統的繼承與考量,在很大程度上確實需要從這些“學養”的顯現下才能進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代士大夫們普遍重視讀書,他們從浩繁的經史子集中總結歸納出學習方式,并在“用典”上更是把學問做深做透。以其對歷朝傳統通過自身的“體驗”之后,“中得心源”,創造出了大量的曠世杰作,代代在演變,代代在承續。我們知道的一些經典文化也總是在歷代文人的承續中幻化推衍而成,盡管成就高下不一,盡管文學成就也并非是隨年代的靠后越發顯現輝煌,但文人們并沒有在“高山”之下“望而卻步”,“崔顥詩句在上頭”式的敬畏也只能是一時一地的特例。博覽歷代文人的作品,一部中國文化的繼承發展流變史明確地告訴了我們:沒有繼承的文化只能是死水一潭,文化只能在繼承中發展與創造,我們現代人應該“窮源竟委”,在不斷地對古典文化的發掘中汲取精神和養料,使得中國文化不在斷裂的痛苦中艱難地救贖。高考作文最能檢驗考生們對傳統經典的繼承與否,當然我們不必定要像古人對“八股文”之規范恪守,但我們需要倡導文章中的學問與教養。高考學子們經過了十二年的語文學習,必定掌握了大量的經典文化內容,設若一篇高考作文中無論從思想內容上還是形式表達技巧上均沒有對經典文化繼承滲透的話,那究竟會是一種怎樣的教育悲哀呢?然而,現實是,筆者在多年的高考閱卷過程中發現,考生的作文極大部分還是千篇一律,形式上也均是套用,并且即使有文化典籍的內容,極大部分亦較為固定,在解讀上沒有自己的新意,更是不能結合相關領域的人文典故了,閱讀面的狹窄由此可見一斑。讓我們痛苦地想象一下,假如這種現象長此以往,若干年之后,我們的傳統文化典籍還有誰會去真正去關心、揣摩?學生們是我們未來文化的守護者,他們對經典文化的漠視讓我們情何以堪,因此倡導高考作文的經典文化滲透并非“小題大做”,今天的重視就是為了明天的延續。
1.2 高考作文中經典文化的滲透是文章自身內在發展的需要
其實從文章自身考量,那種“言簡意賅”的形式表達就是對文章章法的最本真的體現。章法是一個詞語,其意思是指文章的組織結構,比喻處理事情的規則和辦法。古人作文倡導“起承轉合”,這實際上就是對文章章法的最好遵守。文章的章法所顯現的組合結構關系是有一定的約定俗成的規范和具體要求的,更是不能亂來的,這猶如中國畫的筆墨層次一亂,那些物象就不能確鑿地表現一樣,章法亂了文章也就顯得雜亂無章、不堪卒讀。反之那些嚴格遵守章法的文章,不僅筆墨簡省,同時能化最少的語言表達最大限度的內容,而且其安排在文本字里行間的布置、呼應和照顧關系就顯得大有深意,是一種學問的顯現。然而做到章法的要求,則需要寫作者有嚴格的教養,設若一個沒讀多少書的人,他會注意這種內在的章法布置嗎?顯然不能。只有那些長期被經典文化所浸淫的作者,才有可能受到文化的啟迪,才能嚴格按照章法行文,這也似乎應驗了德國哲學家蓋奧爾格的“只有那些嚴格遵守藝術原則的超人,才有資格進入藝術殿堂的大門”[3]這句話,在這種嚴格遵循之下,高考作文中對經典文化的滲透表現在文章自身內在發展的要求上,更是不言而喻了。一篇高考作文,要在規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寫出,這要求其有嚴謹的結構和充實的內容,章法的限制已是毋庸置疑。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不注重章法的作文往往體現在考生們筆下往往存在著入題慢,用語鋪張,不注重運用過渡句等弊病,而“套話”等程式化嚴重的作文更是對文章章法的歪曲理解,這些就是曹丕所謂“力強而至”的產物。刨根問源,這些林林總總的罪魁禍首就是對經典文化滲透意識的淡薄。缺少了曹丕所說的“氣”,顯現在作文中的則是“才氣”,而這種“才氣”表現在字里行間的就是一種“文勢”,更是一種“學養”。因此,在高考作文中進行經典文化的滲透,就可以用最緊要的詞句表達“以一當十”的內容,顯示出“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的優點,同時學生作文的文筆顯現在很大程度也上跟這種章法的布置密不可分。
1.3 高考作文中經典文化的滲透是便于學生抒情達意的需要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作要言之有物,并能置身于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來抒情達意。著名作家趙麗宏說過:真情是散文的靈魂,沒有真情,便無以文。魯迅先生也曾說:“真正的現實主義是什么?真正的現實主義是將自己的靈魂亮出來給別人看?!盵4]可見,文章中的真情抒發是何等的重要。仔細分析高考作文的八大基礎等級和四大發展等級的評分標準實際上都需要彰顯“經典文化的滲透”,尤其是“感情真摯”這一等級,更是對經典文化的滲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們假設一下,如果沒有作者與經典文化的碰撞,哪會有真摯情感的抒發?那些套話作文實際上就是“冷冰冰”的材料的堆砌物,而高明的寫手卻是能把安靜的材料復活為經典文化,并作為自己抒情達意的突破口,繼而來轉化成自己對現實的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看法而“點鐵成金”的。對于那些“純天然”的幾乎沒有任何引用和筆法借鑒的文章,盡管天真可愛,但缺乏成人氣息,稚拙無章,也理應不是高考作文所歡迎的。高考作文無論是論述類還是敘事類文體的寫作均要有經典文化的滲透,我們不可能讓學生只寫為敘事而敘事的文章,反之只有那些把經典文化結合自身的真切理解繼而幻化成自身抒情達意的文章,才能撇開“套話作文”的藩籬,把經典文化材素材通過自己的頭腦整合過濾的文章才尤其能從骨子里透出真情,不至于落到“套話作文”的田地,有時套話作文還是滿分作文僅僅只有一步之遙,關鍵看你是否有真實的體悟。
2 高考作文中如何滲透經典文化
2.1 搜集經典文化的相關素材
經典文化所涉及的領域寬廣,幾乎每個領域中具有經典文化所代表的人事,均可鍛造成經典文化之素材,并且古今中外無所不包。
(1)從教材中直接搜集,蘇教版語文教材中包含的經典文化內容不但量大而且意味深厚,如果說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理解透徹、記憶深刻的話,那么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資源庫,不愁在高考作文中面臨“無米之炊”的絕境。如翻看蘇教版語文教材必修(一)或必修(二):毛主席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食指之“相信未來,熱愛生命”;歐亨利之“最后一片葉子”;余光中之“冷雨”;沈從文之“邊城”等等,我們幾乎能從文本中找尋出一大批極具文化意蘊的材料,并且我們也完全可以從文本內容、課文注釋、作業題等大量的材料中發掘這些文化意味,像“杜鵑啼血、莊周夢蝶、蘭亭修禊、屈子行吟、淚濕青衫”等等,把最富有文化意味的人和事貫穿起來,以營造千古傳誦的經典文化意蘊。當然文本中浸透融融詩情的文句更加具有經典文化的質地,我們可以不斷地積累并化用之,像:楊柳岸曉風殘月;碧云天,黃葉地;飛天袖間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等等。
(2)名著(配套讀本、語文選修教材)中尋找搜集,《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內課外自讀五部以上文學名著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⑤當然,由于浙江高考沒有單獨出現名著閱讀的考點,實際上這個考點主要隱含在作文之中來進行考查的,學生對經典名著的閱讀會提升其個人學養,閱讀量的多寡和閱讀理解程度的深淺將直接顯現其文句表達的深度和內涵。教師要充分依照新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確定名著篇目(讀本、教材重點篇目),并定期進行品味閱讀,尤其要加強對有表現力的語句的解讀與摘抄積累,把其中顯示出來的經典情節和人事典故進行歸類。一般每人可以根據喜好由教師進行推薦準備一本名著(古今中外的大師經典之作),題材以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傳記五類為主,教師可組織學生在班級中建立圖書角,定期進行閱讀指導和交流搜集。
(3)高考試卷閱讀寫作材料、報刊雜志及其網絡傳媒中搜集,高考閱讀選文已經逐漸趨向于對經典美文的選編,綜觀《2009—— 2013全國各省市高考語文試題匯編全解》,我們驚奇地發現,所選的閱讀理解題無論是實用類論述類文本閱讀的還是散文小說閱讀70%以上都蘊含著美學、哲學、文學、藝術、歷史等富有文化意味的文章。比較典型的如:朱光潛之《談美節選》、(2009江西卷);葉朗之《說意境》(2011全國卷);吳晶之《畫之大者—— 黃賓虹傳節選—— 下筆不覺師造化》(2011課標卷);蔣孔陽之《美學新論節選—— 美和美的東西》(2011廣東卷);徐志摩之《想飛》(2011湖南卷);梁思成之《中國建筑的“文法”》(2011湖北卷)等。
寫作材料:如2010年山東卷根據托爾斯泰的經典名言“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這則材料進行作文;又如2010安徽卷要求以閱讀清代詩人阮元的吳興雜詩蘊含的哲理引發的思考或聯想作文;再如2013浙江卷引述豐子愷、赫胥黎、戈爾丁的話作為材料來進行撰文等等。
當然期間有些文章則是小說文本、人物傳記,而有些盡管沒有署名作者,但所選的則完全是反映藝術、美學、哲學、歷史、國學等諸多領域,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璀璨而奪目,這些內容引出了一泓泓文化的清泉冽水,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學生們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完全可以概括收集摘抄借鑒并化用之。當然學生們在學業之外,更要有意識地在報刊雜志及其網絡傳媒中搜集相關資料,以其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積累,為進一步進行材料歸類作準備。
2.2 怎樣歸類經典文化素材
(1)按“人物”歸類,一部世界史,即是人與事的歷史。世界因為有人的活動而變得異彩紛呈,變幻不定,放眼歷史,各種領域的發展體現著世界的多姿模樣,很多可歌可泣的典章故事總是感動和溫暖著閱讀的人們,他們時常在歷史的洪流中感悟到愛與恨、情與仇、生與死等矛盾又統一的多對范疇,在自我的頭腦中演繹著比歷史更加精彩的片段,古典與現代、歷史與現實交互映襯。作為高中學生,應該側重于累積影響文化歷史發展的人群,根據古今下中外的次序相關涉及文學、哲學、歷史、藝術、美學等領域里的名人們,外國文學如:但丁、荷馬、莎士比亞、拜倫、雪萊、歌德、雨果、巴爾扎克、托爾斯泰、普希金、阿赫瑪托娃、、帕斯捷爾納克、米沃什、里爾克、葉芝、??思{、博爾赫斯、馬爾克斯、川端康城、、聶魯達、希姆博爾斯卡、史蒂文斯等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開列名單,不必統一,其他如中國文學部分,中外哲學歷史藝術美學領域眾多的名人完全可以自由決定,可參考一些人名辭典進行選擇歸類,了解摘抄名人傳略,傳奇經歷等。
(2)按“名句”歸類,關于經典文化的名句學生們可以依照自己適合記憶背誦的方式來摘抄收集,或按名人分類,亦或按話題分類。如維特根斯坦:“不要玩弄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東西”;索爾仁尼琴“一句真話比整個世界的分量還重”;布羅茨基“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梁啟超“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卡爾維諾“閱讀就像叢林中前進,對于經典不是說你讀過沒有,而是說你讀過幾遍”[6]等等,當然,所摘抄的這些名句必須顯示巨大的思想哲理意蘊,引用后起到能以少勝多的表達效果,更能令讀者回味無窮。
(3)按典故歸類(不朽“意象”),古今中外,經典典故(意象)不勝枚舉,如屈原之于香草美人;埃斯庫羅斯之于俄狄浦斯情結;加繆之于西西弗斯推石上山;[7]戴望舒之于“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聞一多之于“死水”;郭沫若之于“涅槃的鳳凰”;芒克之于“陽光中的向日葵”(以詩人曼德爾斯塔姆為原型);波德萊爾之于“惡之花”與“信天翁”;艾略特之于“荒原”;埃利蒂斯之于“瘋狂的石榴樹”;龐德之于“黑樹枝上的數點花瓣”;希尼之于“挖掘”;帕斯之于“太陽石”;蒙塔萊之于“烏賊骨”[8]等等。在作品中根據文意適當點綴經典典故(意象),詩意感頓然升起,令人心靈由此而激蕩,品味之心久久而不能平靜。
2.3 如何結合高考作文的主題選擇與重組表達經典文化
(1)標題:化引名句,巧設隱喻,高考作文對標題的要求很高,除了命題作文以外,高考作文的標題要盡力取得富有意味,切中文章主題,要在直率或含蓄的表達中給人有無限的文化味、詩情味。因此在為高考作文取標題時,學生要盡力以名言為題、化用詩句為題、巧設隱喻為題。
①引用名言為題;如:2013年江西一考生的“我以我血薦軒轅”直接引自魯迅先生的名詩《自題小像》中的句子;2012年山西一考生的“非獨賢者有是心也”則直接引用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一文之名句。②化用詩句為題;如:2013年四川一考生的“在平衡的生活中詩意地棲居”化用了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9];2013年內蒙一考生的“理解,‘洽’同學少年”是對毛主席《沁園春·長沙》中的名句化用而出之。③巧設隱喻為題如:2013年河南一考生的“心中的碎鉆石”;2013年浙江一考生的“心墻”;2013年寧夏一考生的“將友誼之帆揚起”中的“友誼之帆”;2012河南一考生的“善存指間,青燈不滅”中的“青燈”等,這些隱喻從某種角度來講把其主旨凸顯無疑,同時也增加了文化含量。
(2)題記:引文點題,增強內涵,題記往往能起到點題和進一步深化中心之作用。恰到好處的題記為行文的開篇定下基調,不但進一步深化文章意蘊,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文章的品格。一般有名望的作家在這方面不會忽視,但切忌“千篇一律”,要根據文章本身的要求而定,也應該符合寫作者的個性喜好而定,萬不可畫蛇添足。如2013年安徽一考生的滿分作文《有夢想,就有希望》一文的題記是引用了丁尼生的“夢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為現實。我們不就是生活在夢想中嗎?”然而縱觀全文,我們可以明晰地看到,作者緊緊圍繞題記進行闡述,把自己的思想情懷全都寄托在丁尼生的名言之中,散文的感情基調此明朗,主旨也很好地得到了凸顯。
(3)開篇:開門見山,渲染氛圍,文章開篇的幾句話最好具有經典性,應該讓讀者馬上進入你構筑的文本視線,絕對不可“千呼萬喚始出來”,犯下考場作文之大忌。因此,在開篇這幾句經典的話語中,作者理應彰顯濃郁的文化意味,讓閱卷老師感覺到這是一位有素質有教養的考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如2013江蘇考生的滿分作文《蝶失》開篇一句“索爾仁尼琴曾說:宇宙中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再如2013浙江考生在《童心之殤》的開篇這樣引述:蔣勛先生在《不忍》中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這樣的文化感,怎能不讓閱卷老師為之心動呢?
(4)行文:調動積累,行云流水,在一篇文章的正文部分,作者若能充分調動文化積累,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圍繞文章主旨結合闡述,將會使行文行云流水,充滿著歷史文化氣息,無論在文句的表達,還是哲理性的思考層面上都將是生動而深刻的,文章的含金量將由此得到了顯現。例如:2012年廣東卷的考題是根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和居里夫人寫給外甥女的信中之言引發思考,繼而作文。一學生以里爾克在《安魂曲》中的“因為現實與美好的理想之間/總存在著一種/古老的敵意?!遍_篇,采用“博引作論法”,旁征博引,縱橫捭闔,用里爾克的詩句引出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指出超脫時代才能成就時代,然后結合柳永、蘇東坡、巴爾扎克、秋瑾、馬寅初、張煒的例子,說明如何超越時代,讓敵意成為背景,創造閃亮的人生。考生的這篇文章之所以拿高分,是因為其能充分而恰到好處地援引經典文化,并把這些經典文化轉化為其說理的事實論證和引用論證,一方面使得文章有理有據,另一方面也顯現出濃郁的文化氣息,一種撲面而來的真實感,使人倍感清新。
(5)結尾:卒章顯志,言盡旨遠,結尾的文句更應彰顯表現力,這不但是卒章顯志的需要,更是首尾呼應、畫龍點睛、言已盡而意無窮的需要。因此,一般高手撰文,總是以最具影響力的文句來綜合概括,或以抒情性筆法的運用凸顯一種無盡之意蘊,顯然給讀者留下無限的遐思和深度的思考,那樣“言志”的任務可算是完成了。如:2013湖北高考滿分卷《舍園取方》一文的結尾:“‘不論是黃昏,還是晨曦初露,茉莉花,總是潔白的。’人生路上,堅守自己的方正,不圓滑,不取巧,你就是那‘芬芳美麗滿枝丫,又香又白人人夸’的一朵美麗的茉莉花”。這里考生引用希臘詩人喬治·賽福斯的詩句和《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歌詞,使得文句更具表現力,并具備了表達上的張力之美。再如:2013浙江卷高考滿分作文《童心之殤》結尾寫道: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中說:“‘人生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這兩個詞中—— 等待與希望?!却⒆狱c滴的成長吧,切莫剝奪那美好如珍珠的童心,用自己的行動帶給孩子們希望吧,他們的未來就是世界的明天。我們正飽含希望地等待孩子成長,莫出現童心之殤”。這里考生的卒章顯志并非空穴來峰,較為突兀,而是引用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中的兩個關鍵詞等待與希望,再由等待再演繹到希望的內容,最后順其自然地得出結論,可謂一氣呵成,言近旨遠。
3 結語
總之,在高考作文中,要根據作文主旨,按照一定的線索或順序,選取較多的較集中的顯現經典文化的名人言論或事情,以此顯示考生們豐厚的文化積淀。當然我們所說的“積淀”乃是考生們將長期的大量的閱讀思考所積累的經典文化,在追尋的基礎上重組內化為自己的智慧的一部分,并在寫作表達時自然地涌出,貼切地組合的過程,是一種自然的融合,是考生自身的思想與情感的一部分,不可分割。偶然間看過張小嫻的文章之后,時常會在我的耳畔響起一句話擲地有聲的話“德國人在任何地方都會給經典文化留下一角的”,這句話禁不住讓我們以小窺大,看到了德國人對經典文化的尊重與熱愛達到了何等的程度。然而聯系我們的中華民族,泱泱文化大國,我們定然要給經典文化留下顯赫的位置,以高考作文經典文化的滲透作為重要突破口,培養好一代文化驕子,繼而高舉文化大國的旗幟,把中華民族最輝煌的一面展現在世界人民的面前,這樣我們的未來才大有希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想才會最終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赫爾曼·黑塞.黑塞散文選[M].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7).
[2]傅璇琮.黃庭堅和江西詩派卷[N].中華書局,1978(8).
[3]廖星橋.外國現代派文學藝術辭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0).
[4]魯迅.魯迅全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7).
[5]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
[6]祁志孝.中外名人名言大辭典[M].北岳文藝出版社,1990(3).
[7]王前程.中外文學經典導讀[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0).
[8]王家新.中外現代詩歌導讀[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6).
[9]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M].商務印書館,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