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寫了素質教育在現代教學和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能更好的發揮素質教育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以人文精神為支點,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道德素質和審美素質,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迅速成長,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關鍵詞:語文教學 體會 未來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c)-0170-01
素質教育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其實在學校中教授學生知識跟教會學生做人是同等重要的。教師在傳授課堂知識的同時,也要讓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否則以后會在社會的競爭中被淘汰下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能讓學生結合我國古人名人故事,更好的學習素質教育,無形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質,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在素質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語文學科獨有的特點,能讓學生、老師更好的在語文學科中進行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以人文精神為支點,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道德素質和審美素質,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迅速成長,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素質教育在教學中的起的作用很大,而在語文學習中滲透學習素質教育能讓學生更好的學以致用。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把素質教育滲透其中呢?
1 轉變陳舊教育觀念,增強素質教育的意識,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枯燥無味,只注重知識的灌輸,以學分來判定學生的好壞。而現代新型的教育模式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因材施教,能充分的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學會書本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做人,能使學生進行全面的發展。要以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解放思想,尊重教育規律,開拓創新,迎接挑戰。素質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的教育,是為人的終身學習與發展打好扎實基礎的教育,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要摒棄以前的只傳授知識為主,要了解學生,抓住學生的心理。
在教學中,我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和學生交知心朋友,了解學生的困難,不以分數高低來衡量學生,對差的學生,很寬容。盡量發揮其各方面的優點,樹立他們自信心,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改變以前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用自己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養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
2 積極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可以加速培養并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特長,發展個性;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因此,在教學中,要恰當地、有目的、有計劃開展語文課外活動,讓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兩條腿都動起來,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3 改革語文課堂教學,體現小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應徹底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角的獨幕劇,確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建立探索性的學習方式,全面實行以激發學生求知欲望,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新型的語文課堂教學,發展他們對語文的積極情感,感受語文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感顯得尤為重要。具體做法。
(1)要從心理上去了解學生、真心的去熱愛學生,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點。
(2)課堂上要營造一種活躍的氣氛,要學生愛上語文教學。
(3)課堂中要注重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給每個學生表達的機會。
(4)語文中要增加閱讀課,增強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讓學生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5)課外要經常組織寫生,這樣不緊能增進師生的感情,還能陶冶情操、開闊視野。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做任何事情都是自己主動去做,而不是老師命令去做。新一代的教學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在此過程中只是起著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在語文學習中,老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做好分組,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取長補短,吸收各自的長處。教師也做坐下來與學生認真的交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知心朋友,不止是知識的傳授者和引導者。老師要用心的去聆聽學生的意見和見解,課后加以推敲。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清楚地知道,素質教育作為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是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柳斌同志說:“育人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教書育人的教學目標。語文教育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教書,最終目標是育人。
素質教育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其實在學校中教授學生知識跟教會學生做人是同等重要的。教師在傳授課堂知識的同時,也要讓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否則以后會在社會的競爭中被淘汰下去。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清楚地知道:學生的個別差異在客觀上制約著我們的教學,而素質教育的根本決定了我們教學必選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因此我們必須真確處理語文教學和因材施教的關系,讓學生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
在教學中我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規定進行教學,關注學困生,想盡一切辦法改變差生,發揮優等生的優勢。不搞“一刀切”,否則,就會出現“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象,使一部分有特長的學生得不到發展,一部分差一些的學生不能迅速趕上來。2010年,我教的一個班,有66名學生。開始時,他們的語文成績是兩頭尖的棗核形,即尖子學生和差一些的學生是少數,大部分是中等生。針對這個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什么樣的學生,有什么樣的要求。我采取了“揚其所長,補其所短”的方法實施因材施教。經過兩年半的學習,他們進步很大。原來基礎好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智力更發展了;許多中等生進入了優秀學生的行列;差一些的也有很大進步,其中有兩名淘氣的孩子,進步很快,成績十分突出。
作為實現基礎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的語文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顯得尤其重要。我們只有齊心協力,堅持在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大膽摸索教學規律,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使學生具備社會發展需要的優良素質,通過自身素質,在教學中扎扎實實落實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示藝術淺探[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7).
[2]饒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5).
[3]嚴秀招.讓流行元素走進語文課堂[J].科技信息,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