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下,正確理解學生主體地位的內涵,并積極踐行。理性看待知識傳授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語文教學 學生主體地位 知識傳授 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c)-0178-01
新課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反對“填鴨式”的知識傳授,反對教師統領課堂、牽著學生鼻子走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為語文課程改革提供了一次改變與發展的機遇。在上級教育部門的大力倡導和推廣下,在一線教師的積極努力下,高中語文課堂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滿堂灌”的被動接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且活動呈多樣化發展的趨勢。不但有小組討論、雙方辯論,還有更加生動的模擬演示、多媒體助興等。課堂由過去“一言堂”變成了“百家爭鳴”,由過去的冷冷清清變成了熱鬧非凡。但是,熱鬧之余也不緊令人深思:這是新課標倡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嗎?這是對語文學習的回歸,還是與語文學習的背離呢?難道只有從一個極端縱向另一個極端,才能稱得上課程改革嗎?講授式學習方真的需要從課堂徹底驅逐嗎?面對一系列的問題,我們不能不思考: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到底該如何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與知識講授之間的關系呢?
1 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教育發展的趨勢
“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自主學習”這些新課改中的熱點詞,向我們傳達著一個信息:在今后的學習中學生必須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認知習慣和獨特感受。這也是教育發展和進步的重要體現。在傳統課堂上,教師的講解統治著課堂,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對課文的分析和講解,記憶教師強加給的結論。學生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也停留在教師的講解層面。這種教學模式,從嚴格意義上講不能稱之為學習,應該稱之為接受前人的研究成果。這與“一千個人的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閱讀理念相悖,也與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相左。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這一教育理念,充分體現了現代課堂教學由“教師中心”時代向“學生中心”時代轉變,是中學教育的一次革命。首次提出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充當課堂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徹底顛覆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矣”的陳舊觀念,將教師定位于引導和輔助的位置,這是現代教育理論的一次巨大的進步。學習,是學生的一種認知活動和求知過程,是學生對學習對象的思考結果。尤其是語文學科,學生對課文的解讀帶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主觀性,正如魯迅談不同讀者讀《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史。不同的人對同一文章會有不同的解讀和感受,學生學習結果的多樣化正是學習開放性的一種體現,也是現代教育提倡的一種發展趨勢。因此,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們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
2 學生主體地位表現在調動學生的思維
曾經觀看過程翔教師的一節觀摩課錄像帶。在整節課中,教師的講解很少,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埋頭讀書、認真思考,整個教室里安安靜靜。那時,還沒有提倡“生生互動”,課堂也沒有設置討論、交流環節。教師互動環節的形式也很傳統,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啟發自然含蓄,絲毫沒有表演或夸張的痕跡。一節課在相對沉悶的氣氛中渡過,學生的學習效果卻相當好。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親自觀摩了杜郎口中學教導主任在保定一所中學做了一節演示課。在這節課上,使用的是標準的“三三六”模式,課堂直觀展示的主要是“課堂展示的六環節”。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學生的參與很熱情,參與度也很廣,環節也很完整,但是,課堂效果卻沒有宣傳的那么明顯。這兩節公開課引發我思索了好久:學生主體地位的表現是什么?是表面上的積極參與,課堂上的熱鬧,還是思維的高度活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旨在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鐘內能夠做到精力高度集中,思維高度活躍,認真對課文內容進行閱讀、思考和探究。師生活動、生生互動,應該是思維的碰撞,智慧的啟迪。而不是形式上的熱鬧,更不是在沒有充分閱讀下的所謂的合作和探究。教學改革要防止對教學理念的誤讀,從一個極端縱向另一個極端。不但無益于推進教育的發展,反而失去了原有的教育效果。
3 知識講授是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
高中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學生學習能力很不均衡、很不系統,對某一板塊的學習可能比較擅長,對另一部分知識的接受卻比較困難。比如,學生一般都有較強的現代文閱讀理解能力;文言文的閱讀能力相對較弱;在詩歌鑒賞上往往找不到方向。如果我們片面理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廢止教師的講授,僅靠學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很多學習環節都會事倍功半,嚴重影響學習效率。因此,知識講授式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比如,如何將課內學到的文言文知識遷移到課外閱讀過程中;如何把握詩歌的內容,從哪些角度進行賞析,如何抓住關鍵詞分析主人公的情感等。只有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才能初步掌握學習的方法,才能在掌握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更好地自主學習。《走進高中新課程》也指出了新課程改革的方向:“針對以往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高中新課程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可見,新課程理念并沒有完全否定知識傳授。因此,我們在授課過程中應當適當發揮知識傳授的作用,當講則講,防止過分依賴自主學習而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只是,我們的知識傳授應該由過去的注重知識轉為注重獲取知識的方法,由“授人以魚”轉而“授人以漁。
4 正確處理自主學習和知識講授的關系
倡導自主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我課改追求的方向,也是提高教學品質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要義無反顧地推行這個教學理念。但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與知識講授并不矛盾。教師的講解仍是解決學生疑惑、促進學生快速提高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要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在學生自主學習之前,教師要對學習方法、步驟進行適當的指導,防止學生走不必要的彎路。然后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探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留下充分的自學時間、空間。當學生的思維出現滯澀、學習進入瓶頸,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又無法解決,這正符合孔子所言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條件,教師要借機進行點撥和講解,為學生釋疑、解惑,優化學習效果,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知識講授,是課堂教學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二者相輔相成。既不能回到“滿堂灌”的老路上,也不能完全廢止教師的講解,任由學生自己摸索。要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講授完美結合起來,打造既時尚又高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楊煥磊.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J].學周刊,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