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逐步實施,信息技術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抑制了學生獨立活潑的個性,忽視了學生個人潛能的發掘。要施行素質教育,向課堂要質量和效率,歸根結底要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筆者利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一些實例如“情境導入法,保持學生可貴的好奇心”以及“拋磚引玉,激發學生責任感”等等方法,在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的同時,改變了傳統教學組織形式,把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主體地位 引導 激發興趣 主動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c)-0180-01
課堂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必須圍繞如何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而展開。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等,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上,要使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就要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造個性發展空間、改變傳統學習形式、培養主動探究能力等方面在教學中加強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信息素養得到提升。結合一些課堂教學的例子談幾點建議。
1 針對當前高中信息技術教材中有些內容理論性較強,較抽象,適當運用“情境引入”可以較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使學生較好地發揮本身的主體地位
比如教材中“信息及其特征”部分,理論性較強,學生難以理解的情況,可以使用類比的方法,把“二進制編碼”比作“生活中的車牌號、門牌號、身份證號”等日常生活中編碼方法。使知識更加直觀形象,學生便容易積極主動參與進來。一些學生受此啟發,觸類旁通把位圖圖像的“像素”比作了“十字繡的針腳”。
又如“網上信息檢索”這一課,恰當運用“押魚的故事”這一情境引入,學生饒有興趣地品讀“押魚的故事”后,積極主動地去網上搜索此“押魚”與彼“鴨魚”的不同,自然引出本節教學內容。后面又積極引入“千里追蹤”故事情境,要求學生根據已知“線索”條件,篩查“犯罪嫌疑人”。事實證明這一情境設置,成功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樂趣,從而突出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搜索原理”一節內容較深奧,平鋪直敘則枯燥無味,巧妙設計學生分角色朗讀“蜘蛛與記者的對話”的故事,寓教于樂一舉兩得。
根據需要將教材中較難以理解的內容同生活中的事例作為類比來引入也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現代信息處理工具計算機”這一節中,創造什么樣的情景引入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主動思考和理解“計算機的存儲容量大呢?”通過引入“信息技術教材”全冊約30萬字,存儲需0.6MB,一個家用電腦500GB硬盤大約能存80萬本。按1本教材1厘米厚,如果這些書能摞起來的話,就是8000多米,這個高度都可以和珠穆朗瑪峰相當了。
恰當的“情景引入”不但能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卻使他們自覺地融入課堂中,溶入知識中,從而使教師為主導、學生主體的課堂地位得到更好的發揮。
2 保持和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使學生自主發揮其主體性
浩瀚的網絡資源、神奇的數據技術、令人神往的科學前景……這些都可以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一些看起來普普通通的信息技術,在學生眼里卻異彩紛呈,他們經常會問一些他們自認為是“高深莫測”的問題,比如“美麗的網頁為什么富有立體動感?”“微信是怎樣發明的?和QQ有關系嗎?”“怎樣保護電腦和手機里的信息安全?”等等非常多有趣的問題。
教師如果遇到這樣的情行應耐心的、通俗易懂的加以解釋,同時表揚他們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精神,鼓勵他們再接再厲,使學生為自己的獨到觀點和看法感到光榮和自豪。假如這時教師愛搭不理,隨口搪塞敷衍,會嚴重打擊學生積極性,以后再也提不起興趣,主體性如何發揮?
3 拋磚引玉,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第一老師”,有興趣,才能使學習的主體意識得到強化,也才能自主地投入到知識中去,也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如“表處理”一節中,把計算一個家庭生活中水、電、煤氣的費用的實例,作為“一塊磚”,使學生開始思考QQ農場中農作物的成熟時間可以用CXECL實現嗎。以此引出“玉”—— 原來CXCEL有如此實用的計算功能,使學生產生共鳴,趁機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怎樣才能使‘棋盤上的麥粒故事’得以實現?”一步一步加深理解內容的同時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提升,課堂上學生思考之主動,設計方法之奇特,回答問題之踴躍,課堂場面之熱烈另人深思回味。在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同時,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得教學目標有的放矢。
4 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學生學習由被動變主動
信息技術課上利用各種開放性網絡資源、自主學習平臺、針對性任務設置等,指導并激勵學生自主協同完成特定學習任務。學生經過長期實踐,適應練習,逐漸養成良好的自主協同學習習慣,由被動參與轉變為積極主動甚至是強烈愿望完成學習任務。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才是“信息技術課堂的主人”。
信息技術課程目標中信息素養的培養是離不開實踐探究的,課堂內外設置有一些信息技術實踐活動。如“網站制作”活動等,這些都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耐心指導學生有條不紊的進行。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積極主動、協同合作完成任務。
信息技術更是一門科學探究課,其中有很多前沿的、有趣的、值得探討的內容。這些內容可以提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興趣,如“計算機病毒”對計算機具有破壞性,但為什么也有特例呢?把解惑留時間給學生,再根據學生自己學習理解后的見解,引導得出病毒的特性,以及其他預防常識等。通過學生不同見解的提出、思維火花的碰撞,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質疑、答疑、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只有會質疑,能答疑,自然就會成為課堂的主人。只有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把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放在教學活動的首位,關心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所在,注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吳亞萍.拓展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J].教育發展研究,2003(3).
[2]李冬梅.讓信息技術課堂成為創新的沃土(上)[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9(11).
[3]劉建吉.如何讓學生動起來,發揮其主體性作用[J].教育發展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