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他們的生長環境有別于正常兒童,極度缺少父母的關愛與呵護,時間久了,就造成了自卑、自負、孤僻、叛逆等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問題。據統計,我國1.2億農民常年外出務工經商,或到外地打工掙錢。由此產生近2000萬少年兒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歲以下的占86.5%,按全國3.6億兒童來計算,每18個孩子就有一人不能與父母共同生活,而且這個數逐年在增長。因此,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讓所有的兒童都能生活在健康、和諧的環境中是所有人的責任。
關鍵詞: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原因分析 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c)-0234-01
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外出務工,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兒童留在家中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而爺爺奶奶老一輩的教育方式比較落后,加之其對孩子過分寵愛,這些都容易造成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甚是堪憂。
1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現狀
(1)心理偏差。現如今,據初步統計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群體已經出現了很多心理健康問題,諸如:敏感脆弱、自閉自卑、孤僻、不愿與人交流、破罐子破摔、悲觀消極、存在被父母拋棄的感覺。
(2)性格偏差。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比較任性,自我意識強,不懂得分享,而且脾氣比較大,相當叛逆,甚至有的會因一點小事而和同學大打出手。稍不順心便大發脾氣,叛逆、怨恨。
(3)注意力偏差。農村留守兒童本身因缺少父母的監督與關愛,學習的主動性很低,而且爺爺奶奶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導致其家庭作業得不到有效的輔導,學習進度跟不上,進而學習興趣不高,容易破罐子破摔。加之,留守兒童因想念父母極易心理孤單,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時間久了,會感覺學習壓力倍增,成績下滑快,更有甚者一再要求輟學出去打工。
(4)耐挫力偏差。留守兒童因為上述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缺陷,導致其耐挫力普遍較低,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常常不知所措,意志力不強,甚至有的孩子感覺生活沒有意思,從而產生過輕生的想法。
2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
第一,要樹立的正確的教育觀念和育兒理念,下意識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平時的教育行為中,進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提升家庭教育效果。
第二,合理安排外出務工和子女教育的關系。一般情況下,父母雙雙外出,對孩子的學習和身心發展影響相對較大,但如果其中的一方在家則影響就小得多。因此如果孩子已經上學,需要外出務工的話,最好留一個家長在家照顧孩子的學習與生活。若父母迫于生計,須一起外出務工,應找一個合適的監護人照顧孩子。
第三,重視和孩子之間溝通渠道的建立。父母雖然身在異地,但是也需要經常性的與學校聯系,了解孩子一段時間內在校情況,然后對子女進行正確的溝通和教導。與此同時也不能忽略了與監護人的溝通聯系,尤其是對于青春期的子女,叛逆心理比較重,通過與監護人的聯系,了解子女的近況,通過可行的方式(電話、書信、網絡等)與孩子進行互動和情感的交流,使孩子們切實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不會因為父母不在自己的身邊而對父母產生負面的情緒。父母打工在外,也要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抽時間回家陪孩子。
校方對待留守兒童,應該盡力做好以下幾點:一是成立專門面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組織,對留守兒童進行全面負責,可由本班的老師或班主任實行“代管家長制”。二是建立留守兒童專項檔案,加強留守兒童、監護人、校方三者之間的聯系交流。專項檔案中需詳細記載留守兒童父母、監護人或托管人等的聯系方式;詳細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如學習情況、日常生活、與同學的交際等,可以便于代管老師更加有針對性的掌握其真實情況并適時予以引導。另外可以開設專線電話,公開留守兒童家長、監護人或托管人及代管老師的電話號碼,加強他們之間的溝通,“縮短”孩子與家長間的距離。三是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留守兒童在極度缺少父母的關愛與呵護的情況下,久而久之,肯定會造成自卑、孤僻、叛逆等一些心理問題,因此校方應該予以重視,要在校內配備專業的心理教育老師及心理咨詢室,定期對其進行心理輔導;條件還達不到的學校,也可以定期聘請心理專家來校開展心理專題講座,旨在疏導留守兒童存在的顯性或隱性的心理壓力,引導他們度過留守期,幫助他們可以更好更加健康的成長發展。四是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制度。教師可以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與他們談心,幫助他們解決學習或生活中碰到的難題。校方也可以定期召開座談會,教師、留守兒童、監護人或托管人都要參加,有條件的也可以加上專線電話,讓家長參與其中,引導孩子度過人生的關鍵時期。
3 完善社區管理職能
有關部門應建立留守兒童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加強安全保護。社區組織和村級組織應充分利用假期家長回家的時候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多跟家長溝通,轉變錯誤認知,指導家長外出務工期間和孩子的聯系。農村基層組織應督促家長多關注留守兒童的道德建設,與家長簽訂兒童道德建設責任狀,實行預警制和失范追究制。建立農村社會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監護體系,可由教育部門牽頭,聯合共青團、婦聯等相關群眾性組織,共同構建農村中小學生的社會化教育和監護體系,起到溝通家庭、學校與孩子之間關系的橋梁作用。
解決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融合。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成長問題是當前農村社會轉型期的一個獨特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關注、參與,更需要學校教師積極參與,齊抓共管。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為“留守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讓我們把愛的目光投向那些缺失親情的留守兒童,使他們在愛的陽光下健康成長,促進他們的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宗奎,孫曉軍,劉亞,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1-79.
[2]于杰,陽德華.農村留守兒童青春期性心理發展及教育策略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2):136-139.
[3]黃艷蘋,李玲.不同留守類型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差異比較[C]//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集.2007.
[4]任豐田.風險社會理論視角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困境[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99-104.
[5]張艷梅,黃書錠.淺析處理“先天”心理問題—— 心理困難大學生個案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