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的教育實踐中,教育者熱情有余而理性不足、責任感強而能力不濟的現象普遍存在,表現為對教育對象的了解不夠,對其真實狀態的判斷不準,施教行為簡單急躁,低效、無效甚至有害教育時有發生。教育是熱情加理性的事業,有效教育需要有對教育對象的充分觀察、精準判斷和必要等待。
關鍵詞:教育 觀察 判斷 等待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c)-0235-01
教育是多邊協同的活動,教育的失敗,不能簡單歸咎于家長或者老師,教育真不是萬能的。“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盡管如此,如果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懷審慎之心,遇事多一些理性思考,將尊重其天性與促進其成長很好地統一起來,循序漸進,“觀察通行”;那彼此的矛盾自然會少很多,教育的效果也會好很多。
之所以用“觀察通行”作比,就是因為有效的教育一樣需要充分的觀察、精準的判斷和必要的等待。
1 充分的觀察
成長的過程就是變化的過程,變化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一個優秀的孩子經過一段時間可能變得不優秀,一個不優秀的孩子經過一段時間也可能變得優秀。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是優秀的孩子還是不優秀的孩子,只要身份還是受教育者,我們就需要對他進行持續的觀察—— 有時還得反復觀察,以保證信息收集的充分性。不幸的是,我們不少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觀察意識不夠,耐心也不夠;一見到孩子犯錯—— 有時還不一定是真錯—— 就劈頭蓋臉一通訓斥,或者想當然地語重心長一番。這樣的教育看似嚴格而及時,但由于沒有發現真正的問題,沒有把握孩子真實的心理狀態,屬于無的放矢,結果往往無效甚至有害。所以,高度重視并耐心觀察在教育環節中斷不可省。誰見過不問病情就直接處方的醫生呢?
實踐中太多以熱情開始、感傷收場的教育,究其原因,大都是對孩子觀察了解得不夠,犯了簡單急躁的毛病。
2 精準的判斷
觀察是判斷的依據,判斷是行動的依據。可見在教育過程中判斷是關鍵環節,精準判斷至關重要。教育主要是指向心靈的活動,心靈問題的隱秘性與多變性決定了精準判斷的復雜性、艱巨性。教育者良好判斷力的形成,既靠科學方法,又靠實踐經驗。只有理性地對待教育問題,自覺、認真地反復觀察、思考的人,才能不斷增強其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遺憾的是,我們往往太過自信,教育過程中死守一條邏輯:我是不會害孩子的,我有能力教育孩子,他不聽從我的教育就會吃虧;所以,他應該聽從我的教育,否則就是他的不對。這條邏輯如果指向教育熱情和教育責任是可以的,如果指向教育實踐則不夠謙虛,更不夠科學。
其實,若不能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教育對象的狀況作出客觀精準的判斷;會不會害孩子,有沒有能力教育孩子,孩子是聽從教育會吃虧還是不聽從教育會吃虧,還真的不好說。
需要明確的是:(1)觀察與判斷往往密不可分,尤其在對特定對象或內容作反復觀察的時候;(2)教育觀察不只是事前觀察,還有教育過程中的一系列臨時性的觀察。
3 必要的等待
觀察和判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時也需要等待。不過以下要談的,主要指具體施教過程中的等待。
前面說過,無論是優秀的孩子還是不優秀的孩子,只要身份還是受教育者,那就需要持續觀察甚至反復觀察。這個觀點也可說明,教育過程中的等待不是放水流舟,聽之任之;而是“該出手時才出手”,是教育規律的內在要求。
3.1 人的成長需要時間—— 必須等待
成長就是經歷許多事情后,在認識和能力方面得到發展。認識有廣度和深度的若干層級,能力也涉及范圍不小的若干方面;事件的展開是要一定的時間的,人遇上事件也是需要契機的。這些都決定了無論我們如何心切,無論教育手段如何先進,孩子的成長總需要一個過程—— 就像植物有生長周期、產品有一定工序一樣。因此,教育必須等待。
如何等待?我們一方面要給足孩子自由成長的時間,不要過多干擾;另一方面又不能將這等待理解為讓孩子“純天然”地生長,而要在尊重天性(渴望自由、抗拒改造)的同時進行有目的(社會化)的引導,將蘊含教育目的的外部影響轉化為孩子成長的內在需求。即便如此,從施教行為的發生到孩子思想情感、行為習慣等的轉變仍然有一個過程,仍然必須等待。
3.2 人有自我發展的本能—— 最好等待
生物都有通過自我調整以適應環境從而求得生存與發展的本能,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更不例外。說得極端一點,即便沒有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孩子也會按照自我認定的(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標準不斷修復創傷、糾正錯誤,為活得長、活得好而努力。教育不是一廂情愿的“改造”,而是從社會化角度加以調控和促進。換句話說,孩子本來就有發展的要求和力量,老師、家長要做的不過是在其發展方向、力度、速度等方面進行調控而已。教育要盡量利用孩子自身的發展要求和力量—— 當然必要時也需要外部干預來強化或弱化他們的要求、增加或消減他們的力量。對孩子自身的發展要求和力量利用得越好,教育的效率就越高,孩子的成長品質就越優。所以,當孩子的成長“一切正常”的時候,最好的選擇就是“在觀察中等待”。
即便通過充分觀察、精準判斷發現了真正的問題,在施教前也還有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力度的把握、契機的捕捉等問題要加以解決—— 沒想清楚絕不能胡亂作為。這是“教育準備”需要的等待。
等待容易讓人想到“慢”,好像有悖“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戰略要求。其實,這種尊重教育規律的“操作之慢”,跟 “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并不矛盾,積少才能成多,欲速則不達嘛。而且這種充滿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慢”,往往更容易“出好人才”—— 速生速成、反季節的東西總有這樣那樣讓人不太放心的缺憾。
有人說,育人像養花,得十分的精心細致。這自然是經驗之談。但育人還是遠比養花復雜—— 因為人遠比花復雜。對孩子的教育即便有了周密的計劃還是不夠,具體教育情境中,往往還需“觀察通行”。另外,教育熱情和教育能力畢竟不是一回事;傷心總是難免的,可你還得一往情深。這,就是教育!
參考文獻
[1](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教育就是解放心靈[M].張春城,唐超權,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4.
[2]李鎮西.李鎮西與語文民主教育[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8.